產後憂鬱症(英語:postpartum depression,PPD)也叫產後憂鬱症,是和嬰兒出生有關的情感障礙,早期認為只發生在婦女,後來發現男性或女性都可能會有此症狀[1][2]。症狀包括極度憂傷、疲勞焦慮、痛哭、易怒,以及睡眠及飲食模式的變化。多半是會在嬰兒出生後一周到一個月開始出現[1]。產後憂鬱症可能會對嬰兒的發育有負面影響[3][4]

Postpartum Depression
症狀憂鬱疲倦
類型產褥期疾病[*]mental disorder complicating pregnancy, childbirth, or the puerperium[*]內源性憂鬱[*]心境障礙疾病憂鬱
分類和外部資源
醫學專科精神病學、​心理治療、​臨床心理學
ICD-116E20.0
DiseasesDB10921
MedlinePlus007215
eMedicine271662
[編輯此條目的維基數據]

產後憂鬱症的確切原因還不清楚,一般認為可能是因為生理、情緒、基因及社會因素所造成[1][5],也可能受到像是體內激素的變化、睡眠不足等因素的影響[1][6]。風險因子包括以前曾出現產後憂鬱症、躁鬱症、家族中有重性憂鬱疾患的病史、心理壓力妊娠併發症、缺乏支持,以及物質使用疾患[1]。診斷會以個人的症狀為基礎[4]。大部份的女性在分娩之後會有一段擔心或是不快樂的階段,若其症狀嚴重,時間持續超過二週,需確認是否為產後憂鬱症[1]

在上述的風險中,提供心理及社會的支持對預防產後憂鬱症有幫助[7],其中可能包括來自親友的支持,包括食物、家務,照顧和陪伴[8]。產後憂鬱症的治療包括有諮商或是藥物[4]。有效的諮商方式包括有人際取向心理治療(IPT)、認知行為療法(CBT)及心理動力療法英語psychodynamic therapy[4]。初步證據支持用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SSRI)治療產後憂鬱症[4]

在高收入國家中,約有8.9-10.1%的產婦患得產後憂鬱症,這一比例在中低收入國家上升至17.8-19.7%[9]。在新生兒出生後,男性有產後憂鬱症的比例約從8%到10%不等[10]產後精神病英語Postpartum psychosis(Postpartum psychosis)是更嚴重的產後心理症狀,每一千名分娩的產婦中,約有一到二名會有此症狀[11]。產後憂鬱症是一歲以下嬰兒被殺害的主要原因之一,在美國每十萬名嬰兒出生,其中會有8名有此情形[12]。Pitt. B在1968年發表於《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therapy》上的文章《"Atypical" Depression Following Childbirth》中,首次提出產後憂鬱症的概念[13]

症狀

編輯
  • 憂鬱
患者會長時間感到情緒低落、愁苦及悲慘,早上或入夜時分情況會較為嚴重。
  • 脾氣暴躁
患者可能會對別人的兒女或自己的嬰兒感到暴躁,而發洩對象通常是自己的伴侶。
  • 疲憊
一般產後的女性亦會感到疲憊,但產後憂鬱的患者會疲憊至認為自己患病。
  • 失眠
患者一般難以入睡。
  • 食慾不振
患者通常沒有心情進食,但有時會透過暴食來宣洩壓力,不過過後又會因肥胖而感到內疚和不安。
  • 失去興趣
患者對以往的享受覺得不再吸引,以往的興趣亦變得無聊,特別是對性生活失去興趣,進一步影響雙方的關係。
  • 不能應付生活
患者會覺得不夠時間用,事情亦做得不好,但失去動力改善有關情況。
  • 內疚
患者會因為自己患病而增加家庭壓力感到內疚,亦會因用負面角度觀看事物而自責。
  • 焦慮
患者會經常因為害怕不懂照顧嬰兒而感到焦慮,同時又擔心嬰兒的健康。

診斷標準

編輯

目前無特異的實驗室指標和統一的診斷標準。湯月芬[14]認為應採用兩步篩查法,第一步為量表評估,多依據各種自評量表如EPDS(愛丁堡產後憂鬱量表),SLC-90,SDS(憂鬱自評量表)等,如EPDS≥13分來判定。第二步採用臨床定式檢查,比較明確的標準是1994年美國精神病學會在《精神疾病的診斷與統計手冊》一書中制定的產後憂鬱症的診斷標準,內容如下:在產後2周內出現下列症狀的5條或5條以上,

  1. 情緒憂鬱
  2. 對全部或大多數活動明顯地缺乏興趣或愉悅
  3. 體重顯著下降或增加。
  4. 失眠或睡眠過度。
  5. 精神運動性興奮或阻滯。
  6. 疲勞或乏力。
  7. 遇事皆感毫無意義或自罪感。
  8. 思維力減退或注意力渙散。
  9. 反覆出現死亡的想法。

精神科學者認為,通常在臨床工作中所說的產後憂鬱是一個籠統的稱謂,包括了從嚴重程度不等的不良情緒到符合常用產後憂鬱以及診斷標準的情感性障礙。即泛指產後外於憂鬱的情緒狀態,涵括了產後心緒不良、以及超出產後心緒不良界線又未達到產後憂鬱症診斷標準的產後憂鬱狀態。產後憂鬱症目前尚無生化指標,近來對孕婦常規篩查同型半胱胺酸,發現13例EPDS評分高者其同型半胱胺酸亦高,同型半胱胺酸是否是產後憂鬱症的指標還有待於進一步大樣本的研究。

治療

編輯

對產後憂鬱症患者的心理諮詢是非常重要的。通過心理諮詢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和個性特徵,並調動足夠的社會支持,使患者改正認知偏差,增強自信心,提高自我價值意識,發揮自己的潛能,重塑自我。輕症經過心理諮詢可以達到良好效果,少數病人需要抗憂鬱治療[14]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1.5 Postpartum Depression Facts. NIMH. [11 June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6-21). 
  2. ^ Paulson JF. Focusing on depression in expectant and new fathers: prenatal and postpartum depression not limited to mothers. Psychiatric Times. 2010, 27 (2) [2021-0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8-05). 
  3. ^ Grace, S. L.; Evindar, A.; Stewart, D. E. The effect of postpartum depression on child cognitive development and behavior: A review and 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literature. Archives of Women's Mental Health. 2003-11-01, 6 (4). ISSN 1434-1816. PMID 14628179. S2CID 20966469. doi:10.1007/s00737-003-0024-6. 
  4. ^ 4.0 4.1 4.2 4.3 4.4 Pearlstein, Teri; Howard, Margaret; Salisbury, Amy; Zlotnick, Caron. Postpartum depression. American Journal of Obstetrics & Gynecology. 2009-04-01, 200 (4). ISSN 0002-9378. PMC 3918890 . PMID 19318144. doi:10.1016/j.ajog.2008.11.033 (英語). 
  5. ^ Stewart, Donna E.; Vigod, Simone N. Postpartum Depression: Pathophysiology, Treatment, and Emerging Therapeutics. Annual Review of Medicine. 2019-01-27, 70 (1) [2022-11-24]. ISSN 0066-4219. PMID 30691372. doi:10.1146/annurev-med-041217-011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24) (英語). 
  6. ^ Soares, Claudio N.; Zitek, Brook. Reproductive hormone sensitivity and risk for depression across the female life cycle: a continuum of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sychiatry & neuroscience: JPN. 2008-07, 33 (4) [2022-11-24]. ISSN 1488-2434. PMC 2440795 . PMID 1859203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24). 
  7. ^ Perinatal Depression: Prevalence, Screening Accuracy, and Screening Outcomes. Agency for Health Care Research and Quality. [2021-0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11). 
  8. ^ Dennis, Cindy-Lee; Fung, Kenneth; Grigoriadis, Sophie; Robinson, Gail Erlick; Romans, Sarah; Ross, Lori. Traditional Postpartum Practices and Rituals: A Qualitative Systematic Review. Women's Health. 2007-07, 3 (4) [2022-11-24]. ISSN 1745-5065. PMID 19804024. doi:10.2217/17455057.3.4.48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24) (英語). 
  9. ^ Woody, C. A.; Ferrari, A. J.; Siskind, D. J.; Whiteford, H. A.; Harris, M. G.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regression of the prevalence and incidence of perinatal depression.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2017-09-01, 219. ISSN 0165-0327. doi:10.1016/j.jad.2017.05.003. 
  10. ^ Scarff, Jonathan R. Postpartum Depression in Men. Innovations in Clinical Neuroscience. 2019-05-01, 16 (5-6) [2022-11-24]. ISSN 2158-8333. PMC 6659987 . PMID 3144039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24). 
  11. ^ Seyfried, L. S.; Marcus, S. M. Postpartum mood disorders.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Psychiatry. 2003-01, 15 (3). ISSN 0954-0261. PMID 15276962. doi:10.1080/0954026031000136857 (英語). 
  12. ^ Spinelli, Margaret G. Maternal Infanticide Associated With Mental Illness: Prevention and the Promise of Saved Lives.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2004-09, 161 (9). ISSN 0002-953X. PMID 15337641. S2CID 35255623. doi:10.1176/appi.ajp.161.9.1548 (英語). 
  13. ^ Bydlowski, Monique. Postnatal/Postpartum Depression.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Psychoanalysis. 2005年 [2015年11月4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年3月7日) (英語). 
  14. ^ 14.0 14.1 产后抑郁症. 中華精神病雜誌. [2015年11月4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年3月4日) (中文(中國大陸)). 

參看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