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希和
法国语言学家、汉学家(1878—1945)
保羅·歐仁·佩利奧(法語:Paul Eugène Pelliot,1878年5月28日—1945年10月26日),漢名伯希和[1],字履中[2],法國語言學家、漢學家、探險家。1908年前往中國敦煌石窟探險,購買了大批敦煌文物運往法國,今藏法國國家圖書館老館。伯希和精通多國語言:英語、德語、俄語、漢語、波斯語、藏語、阿拉伯語、越南語、蒙古語、土耳其語、吐火羅語等。
伯希和 Paul Pelliot | |
---|---|
出生 | 法國法蘭西島大區巴黎 | 1878年5月28日
逝世 | 1945年10月26日 法國法蘭西島大區巴黎 | (67歲)
死因 | 癌症 |
國籍 | 法國 |
語言 | 英語 德語 俄語 漢語 波斯語 藏語 阿拉伯語 越南語 蒙古語 土耳其語 吐火羅語 |
教育程度 | 大學 |
母校 | 斯坦尼斯學院 |
職業 | 語言學家 漢學家 探險家 |
知名於 | 發現敦煌文獻 |
受影響於 |
生平
編輯- 1878年5月28日出生於巴黎。曾就讀巴黎斯坦尼斯學院。畢業後師從漢學家沙畹和印度學家 西爾萬·萊維。
- 1900年初伯希和被派往位於法屬印度支那河內的法國遠東學院工作。同年二月他被派往北京為學院的圖書館搜集中文書籍。在北京,他遇上義和團運動,並被困在外國公使館。被困期間伯希和對義和團發動了兩次突襲:一次奪取了義和團的旗幟,另一次為那些被圍困的人獲得了新鮮水果。他的勇敢使他獲得了法國榮譽軍團勳章。
- 1901年伯希和22歲,返回河內,成為遠東學院的漢學教授。同年第二次到中國考察,為遠東學院帶回大批漢、蒙、藏文書籍和藝術品。
- 1902年伯希和第三次到中國考察,收羅大批書籍和雕刻藝術品。
- 1903年伯希和將元周達觀著《真臘風土記》翻譯成法文並加注釋在巴黎出版。
- 1904年離越南回國。同年在巴黎發表《交廣印度兩道考》。
- 1906年6月15日,伯希和與軍醫Louis Vaillant和攝影師Charles Nouette一起從巴黎出發前往中亞探險。3人乘火車經莫斯科和塔什干進入了中國的領地新疆。探險隊8月末到達喀什,在俄羅斯總領事館逗留了一陣子。中國的官員對伯希和流暢的中文感到吃驚,並為探險隊提供了各種各樣的方便。探險隊離開喀什,第一站到達了圖木舒克村,然後前往庫車。
- 1907年探險隊在庫車發現了用婆羅米文書寫的久已失傳語言的文件。這些失傳語言後來被伯希和的老師烈維譯解為乙種吐火羅語。探險隊在同年9月先行到達烏魯木齊,伯希和到焉耆調查,10月抵達烏魯木齊。伯希和在烏魯木齊獲得瀾國公贈送的沙州千佛洞寫本一卷。
- 1908年2月,為了查閱敦煌出土的《法華經》古抄本,探險隊到達敦煌。英國的探險家斯坦因在前一年(即1907年)已經從敦煌的莫高窟約七千餘卷古文書。伯希和與保護莫高窟的王圓籙談判進入藏經洞的事項。在這裡伯希和流暢的漢語又一次發揮了作用。伯希和經過3周調查了藏經洞的文件,並選出最有價值的文件約二千餘卷。伯希和與王道人談判,計劃重建莫高窟的王道人最後同意以500兩官銀(約90英鎊)的價錢把這些文物賣給伯希和。因為斯坦因不懂中文,他帶走的文件中有很多沒有價值的東西,相反通曉包括中文在內的13國語言的伯希和選出的文件全都是絕品,其中也包括新發現的唐代新羅僧人慧超所著的《往五天竺國傳》、景教的《三威蒙度讚》。同年伯希和在《法蘭西遠東學院學報》發表《敦煌藏經洞訪問記》。
- 1909年,伯希和在北京向直隸總督端方和一些學者如羅振玉、王國維等出示了幾本敦煌珍本,這立即引起中國學界的注意。伯希和發表《中國藝術和考古新視野》向歐洲介紹羅振玉、王國維的研究成果。
- 探險隊一行於1909年10月24日回到巴黎。不過伯希和意外地受到了遠東學院同事們激烈的指責,說探險隊浪費公款並帶回了偽造的文件。他們認為英國的斯坦因已經拿走了敦煌所有的文獻。後來斯坦因於1912年出版了《探險旅行記》,宣布還有大量的文件被留在敦煌,對伯希和的疑惑才消釋。此後,伯希和發表了《敦煌千佛洞》等多部論文,對漢學帶來很大的影響。
- 1911年—1913年伯希和和沙畹合著《摩尼教流行中國考》。
- 1921年5月當選為法蘭西文學院(金石美文)院士。
- 1923年任《通報》主編。
- 1928年在《通報》[訃告](nécrologie)一欄發表《王國維Wang Kouo-wei》,悼念王國維逝世。(1927年6月2日,王國維自殺)。(T'oung Pao Vol. 26, No. 1, 1928, pp. 70-72 )
- 1933年發表長篇論文《十五世紀初年中國人的偉大航海旅行》。
- 1934年發表《吐火羅語與庫車語》
- 1935年12月任法國亞洲協會主席。
- 1939年當選為中國中央研究院通訊院士。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伯希和作為法國武官在北京逗留,1945年10月26日在巴黎死於癌症。有人評價說:「如果沒有伯希和,漢學將成為孤兒」。巴黎的集美博物館有一個畫廊以伯希和命名,伯希和收集的很多文獻被法國國立圖書館保存。
伯希和著有大量漢學專著,其中《十五世紀初年中國人的偉大航海旅行》、《交廣印度兩道考》、《四天子說》、《支那名稱之起源》、《玄奘沙州伊吾間之行程》、《魏略西戎傳中之賢督同汜復》、《中國載籍中之梵衍那》、《庫車阿克蘇烏什之古名》、《高昌和州火州哈喇和卓考》、《吐谷渾為蒙古語系人種說》、《犁靬為埃及亞歷山大城說》等書有馮承鈞翻譯本。
伯希和著作
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