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遜發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21年9月3日) |
俞遜發(1946年1月8日—2006年1月21日),中國笛子演奏家,出生於上海,他在笛子藝術上的探索、創作及技巧的開發,使中國笛子的表現力得到很大的發展,曾被法國樂壇稱作「中國魔笛」。著名作品有《秋湖月夜》、《匯流》、《瑯琊神韻》等。
生平簡介
編輯少時在小學附近的關帝廟常聽見各種樂聲,啟發了對音樂的興趣,後而以兩毛錢買了一支笛子,成為學習笛子的開始。1958年在上海「紅孩子」藝術團演出,1959年被陸春齡收為弟子,1960年考進上海民族樂團。1962年的上海之春音樂會中,獨奏陸春齡的作品《歡樂歌》和《喜報》,開始受到重視。文革期間,曾在中國京劇團、中國藝術團中工作。
1970年代以後,出訪亞、歐、非、美洲40多個國家演出。1984年與彭正元創作《秋湖月夜》,獲得中國全國器樂作品評選一等獎。1990年演奏朱踐耳的作品《第四交響曲》「6.4.2-1」,在瑞士瑪麗·何塞皇后國際作曲大賽中獲獎,為華人首次獲得該獎項。1991年,著《中國竹笛》凡20多萬言。1991年,首次赴台灣演出。2006年1月21日因肝癌逝世於上海,得年60歲。
音樂特點
編輯俞遜發師承南派笛子陸春齡、趙松庭及北派笛子馮子存、劉管樂,兼擅南、北派笛曲。其作品以融合兩派為特點。
曾學習京劇、崑曲、豫劇、越劇,佛教音樂、道教音樂、各地民歌,也學習西方理論和音樂。多次出國期間,亦演奏非中國風格的作品。
他擅長南派笛子的氣息運用,以及氣唇基本功,使其演奏音色飽滿醇厚而富變化,更豐富其表現力。
創新技巧
編輯俞遜發發明彈吐音、唇擊音等16種演奏技巧,並將之運用於其作品中:《匯流》中以指與氣的配合模仿水滴聲;在《瑯琊神韻》中以口哨的聲音與笛聲特殊的和聲,表現出空靈的感覺;《秋湖月夜》中以氣、唇的配合來模仿寺廟的鐘聲;《赤日》中以氣流聲來表現風聲;在第4交響曲中籍由控制雜音造成特殊效果。
發明口笛
編輯於1971年所創作的口笛,最短為2公分,可奏出一般的音高旋律,音色飄逸、清越,用於口笛作品《雲雀》及《苗嶺的早晨》,及《飛天》等。
創作曲目
編輯(未註明即為笛子獨奏)
- 1972:改編《收割》及《心中的歌兒獻給解放軍》。
- 1980年:《匯流》(笛子協奏)、《遠方的思念》(排簫獨奏)《喜訊傳來樂開懷》(笛子二重奏)
- 1984年:《秋湖月夜》—與彭正元合作,獲第三屆中國全國器樂作品評選一等獎
- 1986年:《赤日》、《雨中蓮》(排簫獨奏)
- 1987年:《音韻》
- 1988年:《形影》、《那達木1988》
其他:《牧羊人》笛子與爵士樂合奏、《珠廉寨》、《各旦幾》、《五供養》、《竹跡》、《第二交響曲》(與朱踐耳合作)、《天地太極》(即興作品)、《小河淌水》(即興作品)、《苗嶺的早晨》(口笛獨奏)、《牡丹亭》(笛子協奏)。
個人音樂專輯
編輯- 1984年:《妝台秋思》(2000年由台灣的琴園文化藝術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為CD,名為《寒江殘雪》),1991年獲得第二屆中國金唱片獎首獎。[1]
- 1990年:《牧歌》,中國唱片公司發行
- 1990年:《匯流》,中國唱片公司發行
- 《中國魔笛1-3》,搖籃唱片。
- 1993年:《Flute Summit》,Flute Summit四人小組(Chris Hinze、俞遜發、関一郎、Raghunath Seth)歐洲巡迴演出現場專輯
- 1997年:《秋湖月夜》,中國唱片公司發行。
- 1999年:《玉笛飛聲》 —俞遜發笛藝四十年回顧展演出實況(雙CD、VCD),琴園文化藝術股份有限公司發行。
- 2002年:《牡丹亭》—俞遜發笛藝選粹 音樂會實況錄音,琴園文化藝術股份有限公司發行。
- 2005年:中國音樂名家音樂會《中國魔笛——俞遜發》(DVD),中國音像製品評價製作中心
其它專輯
編輯著作
編輯- 《中國竹笛》,與胡錫敏合著,臺北市:丹青出版社,1990
參考來源
編輯- ^ 紀維劍、張平、詹永明. 〈笛聲吹徹秋湖月 德藝雙馨韻流芳——紀念笛子藝術家俞遜發先生〉. 《人民音樂》. 2008, (2): 59 [2021-09-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