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鄰陀國
俱鄰陀國(梵語: कुणिन्द , Kuṇinda),又譯「庫寧達王國」、「古寧陀國」等,是公元前 2 世紀至公元 3 世紀喜馬拉雅山脈中部的一個古老王國,其疆域覆蓋範圍包括現代印度喜馬偕爾邦的南部地區、北阿坎德邦的西部地區以及尼泊爾的遠西省。
俱鄰陀國 | |||||||
---|---|---|---|---|---|---|---|
公元前2世紀—公元3世紀 | |||||||
政府 | 君主制 | ||||||
歷史 | |||||||
• 建立 | 公元前2世紀 | ||||||
• 終結 | 公元3世紀 | ||||||
| |||||||
今屬於 | 印度、尼泊爾 |
概況
編輯俱鄰陀國的歷史記錄最早出現在公元前2世紀左右,並在印度史詩和往世書中都有被提及。 《摩訶婆羅多》中的俱鄰陀國由一位叫做妙臂(सुबाहु, Subāhu)的國王統治,他曾款待了流放森林期間的般度族,並在俱盧之戰中作為俱盧族的同盟參與了戰鬥。
阿牟伽菩提(अमोघभूति, Amoghabhūti)是俱鄰陀國可考最早的國王之一,他統治著薩特萊傑河和亞穆納河的山谷地帶(位於今印度北部的喜馬偕爾邦南部和北阿坎德邦西部)。
古代希臘歷史學家托勒密認為俱鄰陀國與比亞斯河、薩特萊傑河、亞穆納河和恆河的發源地有關。 [2]
鑄幣
編輯俱鄰陀國所發行的貨幣有兩種類型,第一種大約在公元前1世紀發行,第二種大約在公元2世紀發行。 前者受到了鄰近的印度-希臘王國鑄幣的影響,並結合了佛教和印度教的意象,例如佛教三寶符號和吉祥天女的形象等。這些硬幣通常遵循印度-希臘鑄幣的重量和尺寸標準(德拉克馬,約重2.14g,直徑19毫米)。在窖藏中,這一類型的俱鄰陀國貨幣經常與印度-希臘錢幣一起被發現,其中尤以阿波羅多特斯二世的硬幣為多。 [3]。
俱鄰陀貨幣中有很大一部分以阿牟伽菩提國王的名義發行,有一種說法認為即使在其他死後,俱鄰陀國仍然繼續以他的名義鑄幣。 [3]
到了公元2世紀後期,另一種俱鄰陀錢幣上出現了印度教濕婆神相關的圖像及符號。 [3]
-
濕婆持三叉戟立像,俱鄰陀國銅幣,公元2世紀。
統治者
編輯- 阿牟伽菩提 (公元前2世紀晚期至公元前1世紀)
參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A Maharaja named Amoghabhuti, who was the Raja of the Kunindas, is known from coins of the Indo-Greek module with legends sometimes in both Brahmi and Kharoshthi, but in some cases in Brahmi only." in The History and Culture of the Indian People, Volume 2 by Ramesh Chandra Majumdar, 1951, page 161
- ^ Ptolemy, Geography 7.1.42: ὑπὸ δὲ τὰς Βιβάσιος καὶ τοῦ Ζαράδρου καὶ τοῦ Διαμούνα καὶ τοῦ Γάγγου ἡ Κυλινδρινή, "and enclosed by the Bibasis, the Zaradros, the Diamuna, and the Ganges is Kylindrinē."
- ^ 3.0 3.1 3.2 A pageant of Indian culture: art and archaeology by Asoke Kumar Bhattacharyya p.156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