偽軍
偽軍,亦稱傀儡軍等,指由被佔領國國民組成、並與侵略國合作的軍隊。如果侵略成功,被奪領土成了侵略國的一部分,這個帶貶義的稱呼名義上就不再成立。反擊侵略成功後,原偽軍士兵多會受到廣泛的指責。[來源請求]
現代漢語語境中則指第二次中日戰爭時期,由佔領區人民或傀儡政權自願或被迫組成的協助侵華日軍進行軍事活動的部隊。不同時期各地的偽軍名號各不相同,較爲著名的有「皇協軍」、「保安隊」、「警備隊」等稱呼。由於偽軍大多參與了對國民政府軍以及中國共產黨軍隊的戰爭,戰後國民政府對部分偽軍進行了清算和改編。中共政府則把偽軍與「頑軍」(國民黨強硬反共的部隊)合稱「偽頑」。[1]
中國
編輯在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佔領區內的反抗活動此起彼伏,日軍為鎮壓地方反抗,被牽制了大量的作戰用正規軍。為解決前綫作戰兵力不足的現象,希望利用當地現有的兵員維持統治,招募當地人民來負責佔領區治安。根據日本佔領區的傀儡政權的管轄範圍,設立如「南京和平建國軍」、「華北治安軍」等,各佔領區政權沒有干預其他政權轄下偽軍活動的權利,但日本軍官有權隨時任意調遣地區的偽軍。
1938年時,偽軍在中國的數量約為78000人。[來源請求]1940年汪精衛與日本合作,建立新的南京國民政府(汪精衛政權)後,在華偽軍數量急劇上昇至14.5萬人。1943年5月14日,龐炳勛、孫殿英兩人聯名通電投日,所率領的軍隊員額龐大。在中國東北方面,1940年時的滿洲國軍人數正規軍約10萬餘人(30個旅);武裝較好的警察隊約5萬名以上,『興安軍』約1萬名以上[2]。
1945年初,僅汪精衛政權統治區就有偽軍40萬餘[3]。[來源請求]
日本戰敗後,在對待原汪精衛政權轄下的部隊,陳誠令軍政部不收編偽軍,僅以軍或師番號改編,軍改編為縱隊;師改編為總隊;並於縱隊、總隊之前冠以暫編二字。[來源請求]
其他國家
編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未與大韓民國建交之前,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長期稱呼大韓民國國軍為「南朝鮮偽軍」,簡稱「南偽軍」[4]。現今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政府因不承認韓國的合法性,也將韓軍稱為「南朝鮮傀儡軍」(남조선 괴뢰군,尤其是韓國保守派執政時期)[5],而韓國官方在2000年以前也將朝鮮人民軍相應稱為「北傀軍」(북괴군),其後則以「北韓軍」(북한군)取代[6]。
中華人民共和國亦曾稱越南共和國軍為「南越偽軍」,簡稱「南偽軍」。
參考文獻
編輯- ^ 葛衛華,王東陽.抗戰期間膠東區黨委對日偽頑占區統戰工作的創新[J].中國統一戰線, 2019, 000(010):P.76-77.
- ^ 伪满洲国军拾零. [2014-04-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2-08).
- ^ 存档副本. [2017-1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6-01).
- ^ 新华社报道李承晚伪军向北朝鲜发动全线进攻. [2016-07-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13).
- ^ 朝鲜《劳动新闻》评韩国虐待新兵事件. [2016-07-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01).
- ^ 임정환. '북괴군' 표현 '북한군'으로 바뀐다. MBC뉴스. 2000-06-19 [2021-06-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