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侵薩拉毛亞-萊城
入侵薩拉毛亞-萊城(英語:Invasion of Salamaua–Lae),也被日本稱為SR作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期間,大日本帝國攻占新幾內亞領地的薩拉毛亞-萊城地區的行動。日軍入侵並占領了該地區,以建立一個機場並建立一個基地,並以此掩護和支持日軍向新幾內亞東部和珊瑚海地區的進攻。日軍登陸後該地區的小型澳大利亞駐軍撤退,並沒有對其入侵行為做抵抗。
入侵薩拉毛亞-萊城 | |||||||
---|---|---|---|---|---|---|---|
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中 新幾內亞戰役的一部分 | |||||||
1942年3月10日,從約克城號航空母艦上起飛的TBD蹂躪者式魚雷轟炸機準備攻擊休恩灣的日本運輸船 在飛機下方,有兩艘日本艦船在冒煙,試圖掩蓋自己免受即將來臨的空襲的襲擊 | |||||||
| |||||||
參戰方 | |||||||
澳洲 美國 | 日本 | ||||||
指揮官與領導者 | |||||||
威爾遜·布朗 | 井上成美 | ||||||
參戰單位 | |||||||
第17特遣隊 | 第4艦隊 | ||||||
兵力 | |||||||
2艘航空母艦 104架飛機 |
4艘重巡洋艦 2艘輕巡洋艦 8艘驅逐艦 1艘掃雷艦 1艘布雷艇 4艘運輸船 | ||||||
傷亡與損失 | |||||||
1架飛機被摧毀 11架飛機受損 2名士兵陣亡 |
3艘運輸船沉沒 1艘掃雷艦沉沒 1艘輕巡洋艦受損 2艘驅逐艦受損 1艘布雷艇受損 1艘水上飛機母艦受損 1艘運輸船受損 130名士兵陣亡[1] |
為了應對日本的登陸,3月10日,包括約克城號航空母艦和列克星敦號航空母艦在內的一支美國海軍航空母艦特遣隊用艦載機襲擊了侵略的日本海軍。航母上的艦載機有來自澳大利亞湯斯維爾市皇家空軍基地,美國空軍第19轟炸組的第435轟炸中隊的8架B-17轟炸機和來自新幾內亞莫爾茲比港,澳大利亞皇家空軍第32中隊的8架哈德遜式轟炸機。突襲擊沉了3艘運輸船,並損壞了其他幾艘船。
儘管在空襲中蒙受了損失,日軍依舊成功占領了薩拉毛亞和萊城,並開始了基地和機場的建設。後來,以此機場為基地的日本空軍部隊支援了在莫爾茲比港對抗盟軍的空中優勢戰役。1942年7月,在日軍放棄了從海上入侵莫爾茲比港的計劃後,薩拉毛亞-萊城的基地支持了日軍最後選擇的沿著科科達小徑對莫爾茲比港進攻的戰役,但最終失敗。
登陸
編輯1942年初,日本最高司令部開始計劃在新幾內亞島和索羅門群島的行動,其為在南太平洋建立基地的總體戰略的一部分,該基地將用來封鎖美國和澳大利亞之間的盟軍通訊線路。作為該戰略的一部分,萊城、薩拉毛亞、圖拉吉島和莫爾茲比港被確定必須攻占以建立基地,並為在南太平洋的進一步行動做準備,以將防禦邊界推向南方[2][3]。為了入侵薩拉毛亞和萊城,由海軍中將井上成美領導日本海軍第4艦隊,以及陸軍少將堀井富太郎領導的南海支隊用第2營、少佐堀江正領導的第144步兵團[4]以及海軍特別陸戰隊中一個營的軍力[2]組建了一支登陸部隊。
為了支持這一行動,大日本帝國海軍成立了由海軍上將梶岡定道指揮的護送艦隊[5]。日軍向該艦隊分配了重巡洋艦青葉號、衣笠號,古鷹號和加古號,輕巡洋艦天龍號、龍田號和夕張號,以及驅逐艦睦月號、望月號、彌生號、朝凪號、追風號和夕凪號[6]。
入侵艦隊於1942年3月5日離開拉包爾,包括梶岡定道的護送艦隊,各式各樣的輔助艦和運輸艦組成。運輸艦橫濱丸號和ちゃいな丸號載著堀江正的部隊駛往薩拉毛亞,而金剛丸號和黃海丸號以及輔助布雷艦天洋丸號則載著海軍登陸隊前往萊城。空中行動由在莫爾茲比港、萊城和布洛洛附近的第24航空戰隊進行支援[7]。
從拉包爾離開後,日軍於1942年3月8日在萊城和薩拉毛亞登陸。堀江正部隊的任務是奪取包括機場和附近城鎮在內的薩拉毛亞,而海軍登陸部隊則負責攻占萊城[8]。日軍在萊城的登陸沒有遭到反抗[7]。新幾內亞志願軍的一個小支隊和澳大利亞陸軍第2/22營的一些人著手摧毀薩拉毛亞周圍的主要基礎設施,在一場小規模的戰鬥導致一名日本人傷亡之後,他們摧毀了弗朗西斯科河上的橋,然後撤退到通往木波的山丘上[9]。澳大利亞皇家空軍第32中隊的哈德遜式轟炸機開始進行空中攔截,使得橫濱丸號上的3名日本人喪生和8人受傷。哈德遜式轟炸機在萊城附近發生的另一次襲擊,對朝凪號造成了輕微損壞[7]。
突襲薩拉毛亞-萊城
編輯1942年3月10日清晨,位於新幾內亞南部海岸巴布亞灣的第17特遣隊航空母艦約克城號和列克星敦號上的艦載機起飛。在海軍中將威爾遜·布朗的指揮下,特遣部隊避開了日軍的偵察,其從歐文斯坦利山脈上空駛近的方式使得它們完全沒被發現。其從201千米(120英里)以外的地點起飛進攻的方式為特遣部隊提供了安全保障,並確保了其對日軍襲擊的突然性[10]。
在臨近北部登陸地區後,攻擊由列克星敦號的第2偵察機中隊(VS-2)的SBD無畏式俯衝轟炸機發起,於09:22開始襲擊在萊城的日軍艦船。此後,來自列克星敦號第2轟炸機中隊(VB-2)的SBD無畏式俯衝轟炸機和第2魚雷機中隊(VT-2)的TBD蹂躪者式魚雷轟炸機在09:38時襲擊了位於薩拉毛亞的日軍艦船,同時第2戰鬥機中隊(VF-2)的F4F「野貓」戰鬥機襲擊了萊城和薩拉毛亞。約30分鐘後,薩拉毛亞被約克城號第5轟炸機中隊(VB-5)、第5魚雷機中隊(VT-5)和第42戰鬥機中隊(VF-42)再次襲擊,同時第5偵察機中隊(VS-5)的SBD無畏式俯衝轟炸機襲擊了沿著萊城的海岸航行的輔助船[11]。
艦載機襲擊後,第435轟炸中隊的8架B-17轟炸機從湯斯維爾的皇家空軍基地飛至此區域,也轟炸了目標區域,造成了進一步的破壞[12]。
3艘運輸船(金剛丸號、天洋丸號[13]和橫濱丸號)被擊沉。 此外,輕巡洋艦夕張號、2艘驅逐艦(朝凪號和夕凪號)、運輸船黃海丸號、布雷艦津輕號、水上飛機母艦誠川丸號以及輔助掃雷艦第二玉丸號也遭到了破壞。 第二玉丸號由於襲擊造成的損傷,最終在三天後沉沒[1]。在沉沒的3艘運輸船中,有兩艘是由艦載機擊沉的,而貨船則是由艦載機和B-17轟炸機共同擊沉[14]。突襲共造成日軍130人死亡,250人受傷[13]。
在參與作戰的104架戰機中,一架第2偵察機中隊的SB3-2無畏式俯衝轟炸機被日本高射炮擊落,兩名機組人員喪生,另有11架飛機受損[11]。
突襲擊沉或破壞了入侵所用運輸船中的三分之二。由於大多數運輸船都在岸邊,使得落水的日本陸軍可以自己游上岸,由此避免了日本陸軍的大量傷亡。日軍注意到美軍願意將他們的航空母艦置於危險之中以阻止他們在該地區的行動,這對他們產生了更大的心理衝擊[15]。由於擔心美軍航母部隊會阻止自己未來的作戰行動,日本決定將航母艦隊納入其後來入侵莫爾茲比港的計劃中,從而導致了珊瑚海戰役[16]。
後續
編輯在完成對薩拉毛亞和萊城的攻占行動之後,日軍開始進行奪取位於索羅門群島的圖拉吉的行動,作為在南太平洋建立防禦邊界的下一階段[13]。同時,從3月18日開始,他們開始從薩拉毛亞向內陸進軍,而在萊城附近,他們在當地主城鎮被圍困了數周[17]。儘管日軍在珊瑚海戰役之後其進攻莫爾茲比港的計劃被推遲[18],但他們仍然繼續在附近地區開展行動,並在薩拉毛亞-萊城建造了機場和大型基地設施。這些設施後來在科科達小徑戰役期間為其地面作戰提供了支持[19]。在整個1942年中,大部分澳大利亞軍隊從該地區向瓦烏撤退,但隨著袋鼠部隊的建立,他們繼續在該地區進行游擊式的行動,該部隊在薩拉毛亞和萊城附近進行了觀察和小規模突襲[20]。到了1943年9月,當薩拉毛亞-萊城戰役進入尾聲時,盟軍於重新控制了薩拉毛亞-萊城地區[21]。
參考資料
編輯- ^ 1.0 1.1 John B. Lundstrom (2005), p. 131
- ^ 2.0 2.1 Kengoro Tanaka (1980), p. 7
- ^ Bruce Loxton & Chris Coulthard-Clark (1997), p. 3
- ^ Steven Bullard (translator) (2007), p. 33
- ^ Steven Bullard (translator) (2007), p. 34
- ^ Steven Bullard (translator) (2007), pp. 35-36
- ^ 7.0 7.1 7.2 Steven Bullard (translator) (2007), p. 40
- ^ Steven Bullard (translator) (2007), p. 36-40
- ^ Dudley McCarthy (1959), p. 58
- ^ United States Navy, Office of Naval Intelligence (1943), pp. 60-61
- ^ Richard Watson (1948), p. 417
- ^ 13.0 13.1 13.2 Kengoro Tanaka (1980), p. 8
- ^ Richard Watson (1948),注釋34
- ^ Jonathan Parshall & Anthony Tully (2005), p. 31
- ^ Kengoro Tanaka (1980), p. 9
- ^ Dudley McCarthy (1959), p. 59
- ^ Eustace Keogh (1965), p. 148
- ^ Karl James (2014), p. 189
- ^ Dudley McCarthy (1959), p. 544
- ^ Eustace Keogh (1965), pp. 300-312
參考書目
編輯- John B. Lundstrom. The First Team: Pacific Naval Air Combat from Pearl Harbor to Midway New. Annapolis, Maryland: United States Naval Institute. 2005. ISBN 159114471X (英語).
- Kengoro Tanaka. Operations of the Imperial Japanese Armed Forces in the Papua New Guinea Theater During World War II. Tokyo: Japan Papua New Guinea Goodwill Society. 1980. OCLC 9206229 (英語).
- Bruce Loxton; Chris Coulthard-Clark. The Shame of Savo: Anatomy of a Naval Disaster. Australia: Allen & Unwin. 1997. ISBN 1864482869 (英語).
- Steven Bullard (translator). Japanese Army Operations in the South Pacific Area New Britain and Papua Campaigns, 1942–43 (PDF). Canberra: Australian War Memorial. 2007 [2021-03-21]. ISBN 978097519048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03-02) (英語).
- Dudley McCarthy. South–West Pacific Area – First Year: Kokoda to Wau. Australia in the War of 1939–1945, Series 1: Army, Volume V. Canberra: Australian War Memorial. 1959 [2021-03-21]. OCLC 92952849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18) (英語).
- United States Navy, Office of Naval Intelligence. Early Raids in the Pacific Ocean: February 1 to March 10, 1942. Combat Narrative (Publication Section, Combat Intelligence Branch). 1943 [2021-03-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9-04) (英語).
- Richard Watson. Chapter 11: The Defense of Australia. Wesley Craven; James Cate (編). Plans and Early Operations: January 1939 to August 1942. The Army Air Forces in World War II, Volume I.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48 [2021-03-26]. OCLC 22256503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7) (英語).
- Jonathan Parshall; Anthony Tully. Shattered Sword: The Untold Story of the Battle of Midway. Dulles, Virginia: Potomac Books. 2005. ISBN 1574889230 (英語).
- Eustace Keogh. South West Pacific 1941–45. Melbourne, Victoria: Grayflower Publications. 1965. OCLC 7185705 (英語).
- Karl James. The 'Salamaua Magnet'. Peter Dean (編). Australia 1943: The Liberation of New Guinea. Port Melbourne, Victori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4. ISBN 9781107037991 (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