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狂想曲》(日語:八月の狂詩曲はちがつのラプソディー Hachigatsu no rapusodī or Hachigatsu no kyōshikyoku)是1991年上映的日本電影,由黑澤明執導,改編自村田喜代子日語村田喜代子的小說《鍋之中》。電影以一位在1945年長崎原子彈爆炸中痛失丈夫的年長被爆者為主角,透過她四個孫子的視角,記錄她與旅居美國夏威夷的哥哥錫二郎重逢的經過。好萊塢演員李察·吉爾在片中飾演克拉克。

八月狂想曲
八月の狂詩曲
基本資料
導演黑澤明
監製黑澤久雄日語黒澤久雄
編劇黑澤明
多豬四郎
劇本黑澤明
原著《鍋之中》
村田喜代子日語村田喜代子作品
主演
配樂池邊晉一郎日語池辺晋一郎
攝影
製片商松竹
片長98分鐘
產地日本
語言日語
英語
上映及發行
上映日期
  • 1991年5月25日 (1991-05-25)(日本)
發行商松竹
票房8.2億日元(日本本土)[1]
900萬美元(海外)[2]

電影代表日本參加第64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角逐,但未入選最終的提名名單[3]

劇情

編輯

故事發生在某年的一個夏天,住在長崎偏遠村莊的鑼婆婆收到一封航空郵件,是在美國夏威夷開農場的哥哥錫二郎寄來的。錫二郎在信中說自己得了不治之症,將不久於人世,希望在世的時候能見見失散多年的鑼婆婆。於是,鑼婆婆讓兒子忠雄和女兒良江代她去夏威夷。可沒過多久,錫二郎派孫子孫女去長崎,希望他們能說服鑼婆婆過來夏威夷。

與此同時,忠雄也從夏威夷來信,說錫二郎想見鑼婆婆,希望鑼婆婆帶上孫子來見他。但鑼婆婆不想去夏威夷,因為她已經不知道錫二郎長什麼樣子。錫二郎的孫輩習慣了大城市的生活,對鄉村生活不太適應。可當他們參觀原子彈爆炸現場,聽著祖母講述自己遭遇原子彈的經歷時,漸漸開始立即祖母在爆炸中失去祖父的感受。

後來夏威夷再發來信件,催促鑼婆婆趕快過去。鑼婆婆向夏威夷發出電報,說自己要留下來參加核爆紀念活動,不能過去。與此同時,忠雄和良江先後回到長崎。兩人得知鑼婆婆在信中提到核爆,很是失望,因為向美國人談論核爆是不合適的。不久後,錫二郎的兒子克拉克來到日本。忠雄和錫二郎的孫子孫女去機場迎接克拉克,但都不知道克拉克此次前來的真實意圖。也許是出於擔心,錫二郎的孫子孫女離開了機場。

克拉克剛抵達,就說要去看他叔叔去世的地方。當天晚上,在庭院的門廊上,克拉克就自己不知道叔叔的事情向鑼婆婆道歉,鑼婆婆和他緊緊握手。

8月9日,也就是長崎核爆那天,鑼婆婆正和年長的鄰居們在念佛堂念經。過程中克拉克收到一封電報,說他的父親去世,於是趕忙飛回夏威夷。鑼婆婆終於記起哥哥錫二郎的事情,並沉浸在錫二郎去世的悲傷情緒中。從那以後,鑼婆婆的行為變得愈發怪異,經常把忠雄誤認為錫二郎。在一個雷雨交加的晚上,鑼婆婆突然大喊「原子彈來了」。第二天早上,烏雲罩著整個天空,鑼婆婆撐著雨傘,冒著大雨向長崎方向跑去,錫二郎的孫子孫女和她的子女追趕著她,弗朗茨·舒伯特的《野玫瑰》響起。

演員

編輯

製作

編輯

1990年,導演黑澤明向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表示[4]

我沒有拍攝過令人震驚的現實場景,這些場景被證明是難以忍受的,但它們本身並不能解釋這部劇的恐怖。我想傳達的是原子彈在我們人民心中留下的創傷是怎樣的,以及他們是如何逐漸癒合的。

本片是村瀨幸子的最後一部銀幕作品[5]

克拉克一角原本由金·哈克曼出演,但哈克曼以身體抱恙為由婉拒。李察·吉爾讀過劇本,自願提出出演該角。起初黑澤明不願意讓基爾出演,覺得他的年齡和形象不太合適[6]

除了幸子和基爾,片中大部分演員都是童星,其中兩位小演員此前曾參演過導演的《[5]

反響

編輯

1991年,電影於第44屆坎城影展首映,獲得褒貶不一的評價。[7]

部分影評人認為電影著重於呈現原子彈爆炸是戰爭罪行,而忽略了日本在太平洋戰爭中的罪行。電影坎城首映禮上,一位記者甚至在記者會上放聲哭泣:「為什麼要把投原子彈放在第一位?」[7]至於其他人,尤其是美國人,對電影沒有提及日本在戰爭期間暴行感到憤怒[8][9]凱文·托馬斯英語Kevin Thomas (film critic)德森·豪英語Desson Thomson特別批評黑澤明沒有提及珍珠港事件,雖然片中的美國人來自夏威夷[10][11]

東京國際電影節上,日本軍國主義批評者認為黑澤明忽略了核爆前的歷史事件。日本文化評論家四方田犬彥表示:「包括我在內的許多評論家認為黑澤明用沙文主義的立場將日本人描繪成戰爭受害者,而忽視了日軍的暴行,用廉價的人文主義情緒洗腦觀眾[12][4]。」

針對上述批評,黑澤明表示戰爭是國家與國家的戰爭,不是人民間的衝突,也不認為電影應該展現反美的主題[7]

2024年第77屆坎城影展的活動海報以本片為設計靈感[13]

獎項

編輯
獲獎
提名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991年邦画作品配給収入. Kinema Junpo (Kinema Junposha). 1992, (1992年(平成4年)2月下旬號): 144. 
  2. ^ Focus Japan. Focus Japan (Japan External Trade Organization). 1992: 4 [2022-03-19]. In 1991 the industry's top overseas earner, at 9 million美元, was "Rhapsody in August" the 29th feature film by 82-year-old Akira Kurosawa. 
  3. ^ Margaret Herrick Library, Academy of Motion Picture Arts and Sciences
  4. ^ 4.0 4.1 Rangan, Baradwaj. Akira Kurosawa's Rhapsody in August is a shrine to Nagasaki, whose bombing ended World War II 75 years ago. Firstpost. 2020-08-15 [2023-06-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05) (英語). 
  5. ^ 5.0 5.1 Film Club: Rhapsody in August (1991). Akira Kurosawa info. [2023-06-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09). 
  6. ^ リチャード・ギア×黒澤明が描く日米の心の絆!NHKBS『八月の協奏曲(ラブソディー)』あらすじと予告動画 - ナビコン・ニュース. navicon.jp. [2023-06-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05). 
  7. ^ 7.0 7.1 7.2 Ebert, Roger. Rhapsody in August movie review (1991). rogerebert.com. 1992-02-21 [2023-06-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6-13) (英語). 
  8. ^ Canby, Vincent. Review/Film; Kurosawa, Small in Scale and Blunt. The New York Times. 1991-12-20 [2023-06-04]. ISSN 0362-43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6-11) (美國英語). 
  9. ^ Hicks, Chris. Film review: Rhapsody in August. Deseret News. 1992-07-14 [2023-06-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6-11) (英語). 
  10. ^ Thomas, Kevin. MOVIE REVIEW : War, Reconciliation in Kurosawa's 'Rhapsody'. Los Angeles Times. 1991-12-23 [2023-06-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6-12) (美國英語). 
  11. ^ Howe, Desson. Rhapsody in August (PG). The Washington Post. 1992-02-07 [2023-06-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7). 
  12. ^ Hibakusha Cinema:Intro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2-07-25.
  13. ^ Ntim, Zac. Cannes Film Festival Celebrates Japanese Filmmaker Akira Kurosawa With 2024 Poster. Deadline Hollywood. 2024-04-19 [2024-04-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4-23).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