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翼飛(1893年8月25日—1968年7月28日)舊名輔庭鑄宇,別號覚僧痩俠,後更名翼飛盛京將軍管轄區奉天府鐵嶺縣柴河沿劉家瓦窯人,中華民國軍事將領。

劉翼飛
中華民國 第3任察哈爾省政府主席
任期
1931年1月14日—1932年8月18日
前任楊愛源
繼任宋哲元
個人資料
性別
出生1893年8月25日
 大清盛京將軍管轄區奉天府鐵嶺縣
逝世1968年7月28日(1968歲—07—28)(74歲)
 中國天津市
政黨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生平

編輯

清光緒十九年七月四日生於鐵嶺縣一個富裕農民家中,後全家遷居鐵嶺城內。先後就讀於鐵嶺縣立第二兩級小學。1908年(光緒34年)入奉天陸軍小學英文班。1910年參加中國同盟會。後升入北京清河陸軍中學,畢業後1916年(民國5年)8月升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5期步兵科。1918年(民國7年)9月畢業後,加入張作霖奉系軍隊,任奉軍第七混成旅戰術教官。從1922年開始,劉翼飛歷任第六混成旅第十七團團長。

1928年(民國17年)張作霖死後,張學良整編軍隊,劉翼飛任東北陸軍歩兵第4旅旅長。1930年(民國19年)任東三省兵工廠廠長。「整飭廠規,事業日見進步」。1931年1月任察哈爾省政府主席,任至1932年(民國21年)8月。曾計劃開發龍煙鐵礦,建設張(張家口)多(多倫)鐵路,皆因政局變化未能實現。1931年九一八事變發生後,劉翼飛曾建議張學良將軍率東北軍出關抗日,寧為玉碎不為瓦全,他本人願卸察省主席之職,率所部為前驅,聯合抗日分子,血染長城,出林西、開魯,直搗四平。1932年3月12日,熱河失陷,張學良被迫下野出國「考察」,擔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北平分會委員,在張學良手下負責對日防衛。1936年(民國25年)12月西安事變後,1937年1月17日領銜以旅居平津東北名流三十人名義致電宋子文及宋美齡,評價張學良「成功不必自我,謀國貴於無私」,觸怒了蔣介石,此後長期隱居天津。

抗日戰爭勝利後,劉翼飛擔任華北先遣軍第1軍軍長。1946年經老同盟會員王保楨的介紹,加入了由李濟深領導的三民主義促進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留在中國大陸。三大改造前,自籌資金購買機器參加勞動,成立的「憶非紙繩社」。任政協天津市第一至第四屆委員會委員,民革天津市第六屆委員會常委。1960年8月,周恩來總理主持召開各民主黨派及無黨派民主人士座談會,劉翼飛受邀參會並就撰寫文史資料一事做了長篇發言,得到一致好評,引起了周恩來的重視。此後,周恩來先後四次召見劉翼飛等人,暢談徵集、撰寫文史資料的體會、感悟和意義。

1968年7月28日,劉翼飛在天津病逝。享年76歲(滿74歳)。

參考文獻

編輯
   中國國民政府
前任:
楊愛源
察哈爾省政府主席
1931年1月 - 1932年8月
繼任:
宋哲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