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哲元

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原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軍長

宋哲元(1885年10月30日—1940年4月5日),明轩,是一位出生于山东省乐陵县中华民国将领。冯玉祥手下的“五虎将”之一(其他四人为张之江鹿锺麟郑金声刘郁芬)。

宋哲元
中华民国 第6任河北省政府主席
任期
1935年12月12日—1936年11月27日
前任商震
继任孙连仲
中华民国 第4任察哈尔省政府主席
任期
1932年8月18日—1935年6月19日
前任刘翼飞
继任秦德纯
个人资料
性别
出生1885年10月30日
 大清山东省乐陵县
逝世1940年4月5日(1940岁—04—05)(54岁)
 中华民国四川省绵阳县
政党中国国民党 中国国民党
军事背景
效忠 中华民国
服役 国民革命军
军衔 一级上将(追晋)
学历
经历
《抗战军人忠烈录》(第一辑)中的宋哲元烈士遗像

生平

编辑

早年军旅生涯

编辑

宋哲元幼年家贫,刻苦读书。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从军,入北洋陆军陆建章部武卫右军随营武备学堂。毕业后服役于冯玉祥部,任冯玉祥的第2营哨长(哨长相当于排长)。1913年(民国2年)他升任连长。此后,他随冯所率的第16混成旅转战中国各地,其间升任第2团少校团附。1916年1月1日,31岁的宋哲元与绵阳籍常淑清女士结婚,由冯玉祥主婚。

1917年(民国6年)张勋复辟,他击破张勋的辫子军有功。后他随冯玉祥移师武穴,攻克公安石首,进至常德,击溃了南军的田应诏部、胡瑛部。冯玉祥升任第11师师长,宋哲元任该师的团长。

1921年(民国10年)宋哲元击破陕西督军陈树藩

民国11年(1922年)他随冯玉祥参加第一次直奉战争支持曹锟,因击破支持张作霖河南督军赵倜有功,升任第25混成旅旅长。

1924年(民国13年)10月北京政变(首都革命),冯玉祥改组所部为国民军。宋哲元任国民军第11师师长。翌年,他任热河都统。他曾在承德避暑山庄里成立蚕蜂学校推广种桑养蜂,振兴热河农业。还兴办军械厂,可以小批量仿制德国毛瑟20响驳壳枪

1926年,宋哲元部撤离承德时,市民含泪夹道相送。

1926年(民国15年)1月冯玉祥被迫下野(3月访问苏联)。此后张之江鹿锺麟领导国民军,在北方各派环伺下艰难求生。当时宋哲元任西路总司令,辅佐张、鹿在前线作战。4月,国民军从北京撤到南口,同北方各派激战。8月,国民军放弃南口,撤往绥远

同年9月,冯玉祥复归,其后举行五原誓师,国民军改组为国民联军,全军加入中国国民党。翌年,冯的部队改为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6月宋哲元任该集团军第4方面军总指挥。11月,任陕西省政府主席。此后他欲继续以武力统一陕境,在攻克东府大荔后,于1928年春亲率所部又围攻西府重镇凤翔城。至9月上旬城破后,曾下令将俘虏的党玉琨所部官兵全部杀尽,人数达5,000人以上,史称“凤翔大屠杀”。

1928年5月至6月前往河南攻打樊钟秀[注 1]

1928年习仲勋在三原县参加学生运动被捕,两个月后移往西安军事裁判处,8月间,时任陕西省政府主席宋哲元亲自提审,拍板“交保释放”。[1]

长城抗战

编辑

北伐后,冯玉祥同蒋介石矛盾激化。宋哲元参加冯的反蒋战争。1930年(民国19年),反蒋军最终败北。战败后,冯玉祥余部退居晋南地区,由宋哲元负责。蒋介石令张学良主持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张学良将冯玉祥余部整编,缩编为陆军第3军,下辖3个师,归东北军序列,驻山西省阳泉。1931年1月,宋哲元被正式任命为该军军长。1931年6月,宋哲元部整编为第29军,宋任军长。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的第三天,宋哲元即率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全体官兵向全国发出“抗日通电”,表示:“哲元等分属军人,责在保国。谨率所部枕戈待命,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奋斗牺牲,誓雪国耻。”

1932年(民国21年)7月,宋哲元兼任察哈尔省政府主席。1933年1月2日,日军攻占山海关。10日,宋哲元奉张学良令,率29军由山西阳泉移驻北平以东的三河宝坻蓟县玉田香河一带驻防训练。第二十九军部队在宋哲元指挥下,在平东驻地准备抵抗日军入侵,迅速构筑工事,进行战前训练。2月18日,张学良发表抗日电文,宋哲元名列其中。

1933年2月22日,日本关东军调集4个师团,纠合满洲国军队总计10万余人,向热河分三路进攻。长城战役爆发。3月4日,热河省主席汤玉麟率部逃脱,日军进占热河省会承德城。万福麟指挥东北军在喜峰口作战失利。3月8日,宋哲元奉张学良电令接防长城线喜峰口到宽城附近阵地。随后,宋哲元指挥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将士在长城要隘喜峰口、罗文峪与日军展开血战。第二十九军以大刀队与日军展开搏斗,经过激战,消灭日军6,000余人,获喜峰口大捷而震动全国。(1937年,以喜峰口血战为背景创作的《大刀进行曲》的歌曲唱遍了全中国。)最终防线被突破,宋撤往通州。当时宋哲元受到中国国内舆论大力赞扬。此后冯玉祥组织的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开始在华北活动。

1933年中,他因支持冯玉祥组建民众抗日同盟军并反对何应钦武力攻打同盟军部队,被撤去察哈尔省主席职务,由庞炳勋继任。

1935年他被授为陆军二级上将。

平津卫戌司令时代

编辑

1935年6月20日,宋哲元自张家口抵达天津,语记者称:对中央命令绝寺遵从,第二十九军已交师长张自忠统率,外交由秦德纯秉承中央意见办理[2]:4913张北事件事后处理中,宋哲元心腹秦德纯代表中国方面同日本方面代表土肥原贤二交涉。结果秦土协定缔结。根据协定,宋哲元的察哈尔省政府主席一职被罢免,宋哲元深表反感。

7月,何梅协定签订,国民政府的主力军从河北省撤退。结果,非中央系的宋哲元被任命为平津卫戌司令。

10月19日,宋哲元公开发表谈话,说他就职后即奉中央睦邻令努力进行,在互不侵犯、平等原则下与日本交涉,决无文字或口头上之任何秘密条件[3]。土肥原乃商妥关东军出兵威胁,并于11月11日向宋哲元提出限令11月20日前宣布“自治”,否则日军将5个师团兵力攻取河北,6个师团兵力攻取山东[4]

11月19日晚,蒋得悉“日本内阁与元老等恐惹起国际纠纷,不准行使武力”[5]之情报后,立即电示宋哲元,告以土肥原并无资格代表日本政府,令立即停止与土肥原谈判[6]

11月20日,蒋还针对宋在11月19日给何应钦电报中提出拟在拥护中央系统下与日妥协之主张覆电宋,严厉予以斥责说;“来电所称,拟在中央系统之下,以不干涉内政,不侵犯领土主权及平等互为限度”,是中了日本“诱陷之毒计”,“已超越地方官吏之地位”[7]。这时,北平各大学校长、教务长等50余人,当面向宋哲元表示,他们一致反对“自治”运动,要求宋力撑危局,勿使国家领土主权招致分裂[8]。在此形势下,宋哲元让萧振瀛向北平报界宣布“华北事件停止谈判”,并通知土肥原“不能于二十日宣布自治”[9]

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时代

编辑

1935年12月5日,宋哲元在北平发表谈话称:华北大局自何应钦来北平统筹大计,已有转危为安希望,“此后一切困难问题,当悉听命何部长负责处理”[2]:5020

12月14日,宋哲元邀冀察政务委员会在北平委员讨论筹备冀察政务委员会事,除刘哲请辞,程克养病外,余均出席[2]:5028

12月18日,冀察政务委员会在北平正式成立,委员长宋哲元暨在北平各委员就职,推秦德纯、刘哲、王辑唐为常务委员[2]:5031。宋哲元并任由平津卫戌司令改称的冀察绥靖公署主任。

12月29日,宋哲元在天津私邸欢宴日本驻屯军司令多田等陆海军将领20余人[2]:5040。此后,宋哲元将河北省划为自己的势力范围,蒋介石的中央不再容易控制河北。宋哲元在中国国民党中央、中国共产党、日本等国内外各种政治势力复杂交缠之中进行协调。冀察政务委员会的设立也标志者抗日运动被取缔,中国对日本妥协。在对日本的敌视态度下,一切和日本妥协的姿态都受到中国国内舆论的挞伐。

1936年1月14日,宋哲元由北平抵达天津,1月15、1月16日与关东军驻沈阳特务机关长土肥原贤二、天津日驻屯军司令多田骏等会商,宋建议任殷汝耕为天津市长,取消“冀东防共自治政府”,被日方拒绝;冀察绥靖公署天津成立,主任宋哲元,参谋长富占魁,总参议石敬亭,秘书长王式久[2]:5055

2月13日,日本关东军代表土肥原贤二在北平访问宋哲元,密谈冀察问题[2]:5079

3月21日,宋哲元抵达保定布置防共,派秦德纯代理冀察政务委员会事务,石敬亭代理绥靖公署事务[2]:5105

1936年8月19日宋哲元委员长欢迎宴会上,宋哲元和秦徳纯同日本方面的今井武夫牟田口廉也河边正三、松村孝良、川越茂等出席。宋哲元和驻北京武官今井武夫[10]支那驻屯军田代皖一郎香月清司、桥本群、第二十九军军事顾问樱井德太郎关系良好。

1937年1月19日,宋哲元由北平至天津晤田代皖一郎,谈判华北问题[2]:5343

1月20日,宋哲元发表《告冀察同志书》,表示:一、不参加内战;二、保卫主权;三、剿匪,剿共;并针对日本驻华北各地领武官会议,在天津发表政策声明称:“国家三大要素,即主权、土地、人民,誓尽军人天职,尽力保卫之。”[2]:5344

1月26日,宋哲元访田代皖一郎,交换开发华北经济意见[2]:5350

1937年2月,宋哲元不顾日本激烈反对与阻挠,派秦德纯参加中国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并宣布“冀察外交今后将严格遵守中央政府的政策”[2]:5375

2月14日,秦德纯代表宋哲元,重申冀察一切政务悉秉承中央命令处理[2]:5365

2月20日,田代皖一郎宴宋哲元,商谈有关沧石铁路龙烟铁矿事宜[2]:5370

3月,日本方面华北“经济提携”问题再次向冀察政务委员会提出要求,宋哲元明确表,“我无权与日方谈这样重大的问题,他们应当向中央政府外交部门去交涉”[2]:5394

4月,日本再度提出兴建津石铁路与开采龙烟铁矿,宋哲元则提出反要求称:“要谈中日华北经济合作,必须先撤销冀东伪组织。”[2]:5416

5月11日,宋哲元以对日问题难以解决,回山东乐陵原籍暂避[2]:5423

5月22日,宋哲元为避开日本人无理要求,与韩复榘在山东省商河县毛家寺会晤后,返原籍乐陵休养,决定暂不回北平;所有冀察军政事务,交由秦德纯、冯治安、张自忠分别处理[2]:5429

1937年7月8日,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以芦沟桥事变爆发,电令冀察政务委员会固守“宛平待援”;令宋哲元速回保定指挥军事,指示宋哲元:一、不得签定任何条约;二、不得后退一步;三、准备牺牲;并称“宛平城应固守勿退,并须全体动员,以备事态扩大”,要求宋哲元以“不屈服、不扩大之方针,就地抵抗”[2]:5465

7月9日,蒋电宋哲元,“已派孙仿鲁(孙连仲)两师石家庄或保定集中及庞炳勋部与高桂滋部先向石家庄集中”,命宋哲元速回保定指挥;宋哲元覆电蒋称,决遵照“‘不丧权、不失土’之意旨,誓与周旋”[2]:5468

7月10日,蒋密电宋哲元称:“守土应具决死决战之决心与积极准备之精神应付;至谈判,尤须防其奸狡之惯技,务期不丧丝毫主权为原则”;复电宋哲元称:务望在此期间,从速构筑预定之国防工事,星夜赶筑。如限完成为要。”[2]:5471宋哲元试图通过在日本军方面的人脉达到停战。

7月11日,日本陆相任命香月清司中将为华北驻屯军司令官,接替病危的田代皖一郎,并限当日到达驻地天津[2]:5474

7月12日,宋哲元阻中央军止于河北南境,谓“中央大军北上,必致激怒日人。”[2]:5477

7月13日,蒋电宋哲元称:“此次胜败全在兄与中央共同一致,无论和战,万物单独进行,不稍与敌方以各个击破之隙。”[2]:5481

7月14日,中央政府以宋哲元不依令前往保定,仍滞留天津,致平、津形势愈形紧张,特派参谋本部次长熊斌北上保定,宋哲元密电何应钦称:“因兵力大部在平、津附近,且平、津地当冲要,故先到津布置,俟稍有头绪,即行赴保。”[2]:5484;日本华北驻屯军参谋专田盛寿又向宋哲元提出北平城内不驻、取缔排日宣传和运、罢免排日要人、彻底镇压共产党等七项要求[2]:5486

7月15日,日本华北驻屯军司令官香月清司晤宋哲元[2]:5488

7月16日,宋哲元在香月清司要求和谈条款最后期限下,派天津市长张自忠与桥本群商谈,声称是作为面折冲,并电请中央政府准备待变,表示愿有限度接受日方所提道欺及撤兵要求[2]:5494

7月17日,蒋密电宋哲元:“调商震部原驻黄河以北之四个团,开赴石家庄集中待命。”[2]:5497

7月18日下午,宋哲元参加日本华北驻屯军前司令官田代皖一郎葬礼,并偕张自忠、张允荣、陈觉生、陈中孚、邓哲熙等5人前往天津日租界明石街日军偕行社拜访香月清司,下午2时辞出,和平声浪转高,然此实为日方缓兵之计[2]:5500。宋哲元表示对此次事变甚感遗憾,但拒绝签订解决事变之书面协定[11]

7月19日,宋哲元由天津返抵北平,对新闻记者发表谈话称,“本人决本国家立场、人民立场及中央意志三原则,以期芦沟桥事件早日解决”;并下令打开封锁之城门,拆除市内防御设施;驻西苑之第三十七师南撤保定,改由第一三二师担任原防;又电请中央,令北上应援之孙连仲部停止前进;张自忠、张允荣与桥木群依据7月11日协定,代表第二十九军与日方签订解决华北冲突《细目协定》,内容为:一、排除妨害中日两国之人物;二、彻底弹压共产党;三、取缔排日之机关、团体及各种排日运动与教育[2]:5503-5504。但是宋的第29军抗日情绪高涨,而日本军的攻撃意思明确,宋哲元在抗战与妥协中挣扎著。

7月21日,宋哲元致电中央,报告中日双方约定前线军队撤退,并电呈天津交涉经过及协定内容:一、第二十九军代表向日军表示遗憾,处分责任者;二、中国不驻军芦沟桥城郊及龙王庙;三、彻底取消所谓蓝方社、共产党及其他抗日团体[2]:5508

7月22日,宋哲元会见熊斌刘健群等国民政府中央代表,在获知了中央的抗日决心后,他确定抗战到底[12]

7月23日,蒋介石致宋哲元漾电:“至此事件之真正结束,自应以彼方退阳(七)日所增援部队为重要关键。务希特别留意。”;宋哲元停止与日方谈判,开始作应战必要准备,中止第三十七师南调,命令石友三保安队即行在西苑布防,并秘密调遣赵登禹部一个团进驻北平[2]:5512-5513

7月24日,宋哲元以和平为不可能之事,召集第二十九军高级将领秦德纯、刘汝明、赵登禹等人会商对策,决定重新部署,准备作战[2]:5515。7月25日,蒋电饬宋哲元注意日军调动称:“据确报,日本自二十二日起,其机械化部队及大量汽车,皆极秘密向华北输送。预料一星期内,必有大规模之行动,务望时刻防备,并积极部署,勿为所欺。”[2]:5517

7月26日,蒋介石电宋哲元称,此刻“应下决心如下:一、巩固北平城防,立即备战,切勿疏失;二、宛平城内,立即恢复戒备,此地点重要,应死守勿退;三、你本人立即到保定指挥,切勿在北平片刻停留;四、决心大战,照中央昨电对沧保、沧石各线从速部署”;蒋再密电宋哲元称,“此时先应固守北平、保定、宛平各城为基础,切勿使之疏失。保定防务应有确实部队负责固守。至平、津增援部队,可直令仿鲁(孙连仲)随时加入也。”[2]:5519

7月27日,蒋介石令第二十九军及北上支援部队积极部署应战,并电宋哲元固守北平;宋哲元电请蒋介石速派大军兼程北上,以解北平之围,蒋复电要宋“镇静谨守,稳守三日”,“严令各部加深壕沟,固守勿退,中央必星夜兼程,全力增援”[2]:5522

7月28日,蒋介石密电宋哲元:“孙(连仲)部应即进勿延;庞(炳勋)部现尚未集中,依令在沧州待后方部队到后向前推进。先要固守现有阵地,然后方易出奇制胜。”[2]:5525

宋率第29军同日军激战,后来失败,放弃北平、天津。因为在是否组织防御上犹豫不决,丧失北平、天津,宋哲元被中国国内舆论激烈挞伐。宋哲元任国民革命军第1集团军总司令,继续同日本军作战。

 

晩年

编辑

1938年春,宋哲元任第一战区副司令。1940年3月,不久染上肝病辞职,改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并回到其夫人常淑清的故乡四川绵阳疗养。

1940年4月5日病逝,享年54岁(虚岁56岁)。葬于绵阳市富乐山山麓。其墓碑由冯玉祥亲书“宋上将明轩之墓”。宋哲元墓在1967年被红卫兵捣毁,1978年重建,现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评价

编辑

国共双方都对其做出积极评价。国民政府追授其为一级陆军上将。中共方面朱德彭德怀赠挽联一幅:“一战一和,当年变生瞬间,能大白于天下;再接再厉,后起大有人在,可无忧乎九泉”。

注释

编辑
  1. ^ 田雄飞(1888~?) 字德三,陕西榆林人。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1928年4月任陕西省政府委员兼建设厅长(1928.2—1928.11)。期间,在宋哲元前往河南攻打樊钟秀时,代理陕西省政府主席(1928.5—1928.6)。

参考文献

编辑

引用

编辑
  1. ^ 习仲勋:群众中走来的领袖-书摘-光明网. epaper.gmw.cn. [2024-06-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6-10).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李新总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韩信夫、姜克夫主编 (编). 《中華民國史大事記》. 北京: 中华书局. 2011. ISBN 9787101079982. 
  3. ^ 《国闻周报》第十二卷四十二期
  4. ^ 李新 总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 编,周天度、郑则民、齐福霖、李义彬 等 著:《中华民国史》第八卷,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7月,第375页
  5. ^ 秦孝仪 主编,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绪编(一),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1年,第711、713页
  6. ^ 中华民国外交问题研究会编纂:《中日外交史料丛编》(五),台北,1966年,第469页
  7. ^ 秦孝仪 主编,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绪编(一),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1年,第714-715页
  8. ^ 李云汉:《抗战前华北政局史料》,台北:正中书局,1982年,第652页
  9. ^ 李云汉:《宋哲元与七七抗战》,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3年,第93页
  10. ^ 今井武夫夫妇还应邀出席了宋哲元女儿的婚礼。
  11. ^ 昭和史ノート(3)盧溝橋事件. [2011-1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2). 
  12. ^ ‘蒋介石秘录下’产经新闻社刊、207p。

来源

编辑
书籍

外部链接

编辑

参见

编辑
   中国北京政府
前任:
阚朝玺
热河都统
1925年12月-1926年4月
继任:
汤玉麟
   中国国民政府
前任:
于右任
陕西省政府主席
1927年11月-1929年10月
继任:
杨虎城
前任:
刘翼飞
察哈尔省政府主席
1932年8月-1935年6月
继任:
秦德纯
前任:
商震
河北省政府主席
1935年12月 - 1936年11月
继任:
冯治安
前任:
(创设)
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
1935年12月 - 1937年9月
继任:
(废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