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爾默羅會聖若瑟堂
加爾默羅會聖若瑟堂(法語:Église Saint-Joseph-des-Carmes)是一座羅馬天主教教堂,位於巴黎第六區沃日拉爾路70號。該堂原為加爾默羅會修道院的小堂,現在既是巴黎天主教大學的教堂,也是社區的堂區教堂。[1] 該堂供奉聖母瑪利亞的丈夫聖若瑟,建於1613年至1620年,其外觀的古典主義建築元素與內部 的巴洛克建築和藝術結合完美。[2]教堂在部分時間對公眾開放。
加爾默羅會聖若瑟堂 | |
---|---|
基本資訊 | |
位置 | 巴黎第六區沃日拉爾路70號 |
座標 | 48°50′55″N 2°19′49″E / 48.8485°N 2.3303°E |
宗教 | 羅馬天主教 |
遺產指定 | 歷史遺蹟 (2017) |
官方網站 | www |
建築詳情 | |
建築師 | Louis Hippolyte Lebas |
建築風格 | 新古典主義、巴洛克 |
奠基 | 1620年 |
竣工 | 1625年 |
地圖 | |
歷史
編輯1610年,教宗保祿五世派兩名赤足加爾默羅會修女從羅馬到巴黎,建立修道院。這是法國宗教狂熱的時期;僅在1600年至1670年間,巴黎就新建了77座教堂和其他宗教機構。[3]1613年,攝政王太后瑪麗·德·美第奇為新教堂奠基,她的住所就在附近的盧森堡宮。教堂的外部在1620年基本完工,然後開始內部裝飾。第一次彌撒是在那一年的3月19日聖若瑟瞻禮舉行。1625年12月21日,沙特爾主教Leonor d『Étamps de Valencay祝聖了教堂,他與黎塞留樞機密切合作。[4]這是巴黎第一座供奉聖若瑟的教堂,由亞維拉的德蘭領導的加爾默羅會特別崇敬聖若瑟。[5][2]
在教堂建造的同時,毗鄰的赤足加爾默羅會修女院也建成了。它由兩個迴廊組成,較小的迴廊供來自修道院外的人使用,較大的迴廊則供修女使用。它包含一個食堂、供修女使用的房間、院長廳和供初學者使用的大廳,可以容納40到60名初學者。如今,這座建築幾乎完好無損,被神學院使用。[6]
法國大革命-九月屠殺
編輯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後,革命的國民議會投票決定,要將教會和神職人員的所有財產國有化。1790年,議會要求所有神職人員向新政府宣誓。大部分神父拒絕簽署誓言,尤其是在教宗譴責之後。這些所謂的「耐火材料」(refractaires)成為新政府的對頭。1792年8月10日,一群暴徒攻占了杜伊勒里宮,監禁國王及其家人,「耐火材料」被認為是嫌疑人。8月10日之後,大約1000名「耐火材料」被逮捕並關押在多個地點,包括加爾默羅會聖若瑟堂。[7]
1792年9月2日,謠言傳到巴黎,一支普魯士軍隊正在接近這座城市營救國王。革命領袖喬治·雅克·丹東 呼籲無套褲漢處死任何沒有拿起武器對抗普魯士人的人。這一事件稱為九月屠殺,發生在9月2日至4日之間,奪去了約1400名受害者的生命,其中包括223名神父。其中在加爾默羅會聖若瑟堂被殺害的神父人數最多,共有115人。[7]他們得到了最後一次向政府宣誓的機會,然後在一群手持斧頭、長矛和劍的無套褲漢面前走下樓梯來到花園。在兩個小時的過程中,有115名神父、一名俗人和一名宗教人士被暴徒殺害。[8][2] [7]這個樓梯現在稱為殉道樓梯。遇難者包括阿爾勒、博韋和桑特 的主教。
該教堂一直作為監獄,直到革命結束,並成為第二次大屠殺的現場。1794年7月23日,一群被指控陰謀的49名貴族被處決。他們包括索伊古伯爵和亞歷山大·德·博阿爾內,即約瑟芬·德·博阿爾內(約瑟芬皇后)的第一任丈夫,約瑟芬本人也被囚禁在那裡,但後來活了下來,成為拿破崙·波拿巴的妻子[7]。
1797年,索伊考特小姐買下了這座廢棄的教堂和修道院,恢復了加爾默羅會修女院。這一時期的一些修女房間被保存下來,可以參觀。[2]
1841年,巴黎總主教購買這些建築,1875年改建為巴黎天主教大學。這座教堂現在由神學院使用,同時也是社區的堂區教堂。[2]
今天教堂和大學占用的土地不到修道院和教堂原有土地的一半。因為在1798年,修建了一條新的街道,阿薩斯街(rue d『Assas),1866年拿破崙三世又修建了一條新的林蔭大道,雷恩街(rue de Rennes)。18世紀,加爾默羅會在Regard街上修建私人房屋出租,從而找到了新的收入來源。其中一些房屋還在,位於Regard街的1、5和13號。[9]
外觀
編輯立面
編輯教堂的外觀受到古典主義建築,特別是義大利巴洛克建築風格的影響,首次見於1470年佛羅倫斯的新聖母大殿,後來在羅馬,16世紀後期在其他城市被廣泛複製。它使用了古羅馬建築的元素;三層向上逐漸縮小,頂部是一個古典主義的三角形山花,上面有一尊聖母瑪利亞的雕像。立面裝飾有壁柱,或帶有古典柱頭的模擬柱,似乎是建築的一部分。在19世紀,它被重新設計成更具裝飾性的細節。[10]
穹頂
編輯穹頂在建造時是巴黎的一大新奇事物;這是巴黎第二座建成的穹頂;僅次於小奧斯定修道院的圓頂; (這個圓頂現在位於附近的巴黎美術學院)。[11]它是由路易•盧西安•多維拉德設計。[12] 很快巴黎就有其他的穹頂來模仿:索邦大學(1634年)、聖保祿聖路易教堂 (1630年)、聖寵谷教堂 (1660年)和榮軍院(1694年)。[13]
-
殉道樓梯,1792年九月屠殺的地點,拉丁文銘文:"Hic ceciderund" ("他們在這裡倒下.").
內部
編輯雖然教堂的外觀相當正式和簡樸,但內部卻非常巴洛克,充滿了色彩、幻像效果以及建築和藝術賦予的運動感。[14]中殿覆蓋著圓形拱頂,兩旁排列著多立克柱式和壁柱,塗成大理石狀。圓形拱門裝飾精美,將中殿與兩側的小堂以及後殿隔開。後殿是以前修女們所在的詠經席,現在基本上隱藏在祭壇後面。[14]
內部顯示了特倫托會議的影響,根據會議的決議,要求教堂裝飾得更華麗,設計得更吸引普通的教友。在典型的改革教堂中,神職人員所在的詠經席,已移到了祭壇後面,這樣普通的堂區教友就會更靠近祭壇,擁有更大的參與感。
1633年,首席大法官皮埃爾·塞吉埃下令修建正祭台。這些雕刻是西蒙·吉蘭和弗朗索瓦·安格爾的作品。1624年,王后奧地利的安妮將祭壇畫送給赤足加爾默羅會修女院;是由昆汀·瓦蘭繪製,描繪耶穌進聖殿。[12]
圓頂上裝飾著一幅由列日畫家沃爾特·戴默里於1644年繪製的《火戰車上的以利亞》。這是17世紀巴黎圓頂內的第一幅壁畫。[15]
穹頂
編輯穹頂是這座教堂明顯的義大利特色之一。它直徑9.4米,位於耳堂的交叉處。
殉道者小堂的拱頂天花板描繪了天使-音樂家,以及最近的一幕,「聖母瑪利亞顯現在1792年9月被屠殺的神父面前」,這是1792年九月大屠殺期間,在法國大革命期間,在該堂發生的一個事件。
這是巴黎第一座架在鼓座上的穹頂,鼓座是一個石頭圓筒,上面有一圈窗戶,讓光線照進下面的教堂。它是用木頭建造,上面覆蓋著石膏,上面有一個木頭框架,支撐著屋頂的瓦片, 屋頂形如皇冠。[16]
詠經席上方的穹頂內部,有一幅由沃爾特·達梅里在灰泥上繪製的大型壁畫,描繪先知以利亞,被加爾默羅會視為修會的靈感來源,乘坐火戰車進入天堂。穹頂上部的繪畫呈現了以利亞在天堂世界的場景,而較低的部分描繪他在地上生活的場景。
-
穹頂上部
-
穹頂下部
祭壇及裝飾
編輯教堂的正祭台由皇家政府財政大臣米歇爾·塞吉埃(Michel Seguier)提供,修建於1633年至1635年之間。它位於穹頂正下方,具有將神職人員所在的詠經席與堂區教友禮拜的中殿分隔開的功能。它有四根黑色大理石柱,左側有西蒙·吉蘭的先知以利亞雕像。右邊的原始雕像是阿維拉的聖德蘭,但在19世紀被一位無名聖人的雕像所取代。[17]
正祭台的裝飾展示了教堂中的主要藝術品之一,《耶穌進聖殿》,由昆廷·瓦蘭(1570-1634)繪製。它屬於風格主義畫派,繪於1624年。其上方是一群雕刻的天使。祭壇上有一個非常華麗的新巴洛克式帳篷,建於19世紀,取代了17世紀皮埃爾·米格納德的作品。[17]
正祭台的前面是一幅14世紀的淺浮雕《最後的晚餐》,生動地描繪了基督和使徒的面容。這是埃夫拉德·奧爾良(1292-1357)的作品。它最初屬於莫布松修道院,但在法國大革命後運到了巴黎。[17]
正祭台前面是一座較小的現代大理石和鍍金祭壇,由雕塑家菲利普·卡佩林於1991年製作。作品表明他對現代啟示錄的看法,「大試煉的殉道者」,指的是法國大革命期間因信仰而在這座教堂被殺害的神父。[17]
-
最後晚餐
-
小堂
編輯聖亞納小堂始建於1620年,是第一座建成的小堂,擁有一些最奢華的裝飾。它是由皮埃爾·布拉德·西勒里的贊助建造,他是一位富有的貴族,也是國王路易十三的戰爭和外交大臣。藝術品描繪聖母瑪利亞的一生,以及她與母親聖亞納 的聯繫。祭壇上方的中央畫作由米歇爾·科尼耶(Michel Corneille)繪製,描繪「聖母瑪利亞接受父母聖若亞敬和聖亞納的教育」。這些畫作是這一時期流行的風格主義風格的好例子。[18]
小堂的牆壁上覆蓋著一系列非常精緻的畫作,描繪聖母瑪利亞的生活場景,周圍環繞著彩繪天使、怪人和花朵,為17世紀早期法國風格。入口上方是一幅《聖母領報》圖,而天花板上畫的是四聖史像,中間是一幅聖母瑪利亞被天使環繞的畫像。2012年,巴黎市通過私人捐款對小堂進行了全面修復。[18]
-
聖亞納小堂
-
聖亞納小堂
-
聖亞納小堂
-
若望與路加,亞納小堂天花板
17世紀的聖雅各伯小堂或若翰洗者小堂,是中殿旁的一座小堂,也是教堂中裝飾最為華麗的巴洛克式小堂。這是亞伯拉罕·范·迪彭貝克(Abraham Van Diepenbeeck,1596-1675)的作品,他創造了一種緊密而多彩的繪畫、鍍金和雕塑組合。主題包括法王聖路易接受荊棘冠冕,以及一幅生動的巴洛克式的耶穌顯聖容像,兩側是摩西和以利亞。另一幅畫描繪在希律王的命令下,聖人被斬首。 [19]
-
聖雅各伯小堂
-
聖雅各伯小堂
-
基督向德蘭和十字若望顯現(1676),右耳堂
利雪的德蘭小堂,紀念這位現代聖人(1873-1897年),1925年封聖,位於耳堂右側,中殿和詠經席之間的交叉點。天主教學院神學院院長、未來的紅衣主教維萊德委託修建了這座小堂,並在小堂內繪製了一組四幅關於她的生平的畫作,由保羅·布菲(1864-1941)和他的弟弟埃米德(Amédée,1869-?)繪製。其中一幅畫描繪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聖女在戰壕中守望著法國士兵。兩兄弟的風格類似於當時活躍的莫里斯·丹尼和納比斯[19]。除了聖德蘭雕像外,這座小堂還有兩座17世紀的代表懺悔的雕像,由雅克·薩拉津(1592-1660)製作。其中一幅描繪聖伯多祿,另一幅描繪瑪利亞瑪達肋納,他們的臉,甚至扭曲的身材,都暗示著悲傷和懺悔。[20]
-
利雪的德蘭小堂
-
聖女德蘭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場
聖母小堂在耳堂的左側,其中心是一座類似於微型神廟的祭壇,上面裝飾著柱廊和飾帶。繼吉安·洛倫佐·貝尼尼的畫作之後,在祭壇的後面,山花下面是義大利雕塑家安東尼奧·拉吉(Antonio Raggi,1624–1666)的聖母子雕像,他是貝尼尼最親近的學生。[21] [22] ' 殉道者小堂的拱頂天花板描繪了天使-音樂家,以及最近的一幕,「聖母瑪利亞出現在1792年9月被屠殺的神父面前」,這是1792年九月屠殺期間,在法國大革命期間,在該堂發生的一個事件。
左耳堂的盡頭是吉勒·蓋林(Gilles Guérin)的聖方濟各雪花石膏雕像。 [22]
-
聖母小堂與貝尼尼祭台
-
殉道者小堂
殉道者墓穴
編輯殉道者墓穴有一塊在法國大革命期間九月屠殺 (1792年9月2日至4日)中在該堂被殺害的神職人員的紀念碑。1860年代,作為拿破崙三世重建巴黎的一部分,在修建一條新街道的過程中,在教堂附近的壕溝中發現了幾座亂葬坑;屍骨顯示出大屠殺造成的傷害。1867年,遺體被移到新教堂。1926年,教宗庇護九世承認一百九十一人為殉道者,並予以宣福。這些人包括阿爾勒總主教讓-馬里•迪洛、兩位主教、127位神父以及56位其他宗教人士。[23]
該墓穴還包含其他幾個墓室,包括聖雲先會的創始人弗雷德里克•奧扎南的墓,他於1997年宣福。這裡還保存著加爾默羅會修女院一些早期修女的墳墓。[23]
藝術與裝飾
編輯花窗玻璃
編輯-
Christ and the Virgin Mary with Saint Dominic
-
The death of Saint Camille de Lellis (1856), (late 19th century)
管風琴
編輯管風琴由洛林管風琴建造商亨利•迪迪爾於1902年建造。1971年修復,1992年再次修復。管風琴有兩層手鍵盤和一層腳鍵盤,上有25個音栓。從手鍵盤到音管的聯動是機械的而不是電子的。
-
管風琴
參見
編輯參考
編輯- ^ Losserand, "Église Saint Joseph des Carmes" (2019), p. 1-5
- ^ 2.0 2.1 2.2 2.3 2.4 Dumoulin (2010), p. 118
- ^ Losserand, "Église Saint Joseph des Carmes" (2019), p. 3-4
- ^ Losserand, "Église Saint Joseph des Carmes" (2019), p. 4
- ^ EUtouring.com Eglise Saint Joseph des Carmes Church in Paris Franc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Retrieved: 11 February 2018.
- ^ Losserand, "Église Saint Joseph des Carmes" (2019), p. 5
- ^ 7.0 7.1 7.2 7.3 Losserand, "Église Saint Joseph des Carmes" (2019), p. 22-23
- ^ Commemorative plaque on the stairway
- ^ Losserand, "Église Saint Joseph des Carmes" (2019), p. 3
- ^ Losserand, "Église Saint Joseph des Carmes" (2019), p. 6
- ^ Dumoulin (2010), p. 119
- ^ 12.0 12.1 Patrimoine-Histoire.fr Saint-Joseph-des-Carme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Retrieved: 3 November 2022. 法語
- ^ Losserand, "Église Saint Joseph des Carmes" (2019), p. 9
- ^ 14.0 14.1 Dumoulin (2010) p. 119
- ^ Patrimoine-Histoire.fr Saint-Joseph-des-Carme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Retrieved: 11 February 2018.法語
- ^ Losserand, "Église Saint Joseph des Carmes" (2019), p. 8-9
- ^ 17.0 17.1 17.2 17.3 Losserand, "Église Saint Joseph des Carmes" (2019), p. 8-11
- ^ 18.0 18.1 Losserand, Léonore,"Église Saint Joseph des Carmes" (2019), p. 16
- ^ 19.0 19.1 Patrimoine-Histoire.fr Saint-Joseph-des-Carme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Retrieved: 4November 2022. (法語)
- ^ Dumoulin (2010) p. 121
- ^ Dumoulin (2010), p. 121
- ^ 22.0 22.1 Wittkower 1966,第223-224頁.
- ^ 23.0 23.1 Doumoulin (2010), p. 121
- Dumoulin, Aline; Ardisson, Alexandra; Maingard, Jérôme; Antonello, Murielle; Églises de Paris (2010), Éditions Massin, Issy-Les-Moulineaux, ISBN 978-2-7072-0683-1
- Wittkower, Rudolf. Gian Lorenzo Bernini: the sculptor of the Roman baroque . London: Phaidon P. 1966 [10 August 2022].
- Losserand, Léonore. Église Saint Joseph des Carmes. Église Saint Joseph des Carmes. 2019. ISBN 979-10-699-4051-2 (法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