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文紀
盧文紀(876年—951年6月7日[1][2]),字子持,京兆萬年(今陝西省西安市)人,祖籍范陽涿(今河北省涿州市),在中國五代十國時期的五代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都做官,後唐末帝李從珂年間為宰相。
盧文紀 | |
---|---|
出生 | 876年 唐朝 |
逝世 | 951年6月7日 後周 |
職業 | 五代官員 |
家世
編輯後梁年間
編輯後唐年間
編輯李存勖年間
編輯同光元年(923年),後唐莊宗李存勖滅梁,任盧文紀為尚書兵部侍郎,依前充集賢殿學士、判院事。[4]三年(925年),任為吏部侍郎。[5]
李嗣源年間
編輯後唐明宗李嗣源天成元年(926年)十月,盧文紀上言:「請求每年由有司明定考校內外文武臣僚,皇帝御筆黜陟將相,疏下中書省、門下省商量,由宰相奏請施行。」獲准。[6]當月,改任御史中丞。[7]按當時的習俗,其他官員要前去官署向新任御史中丞致賀,各藩鎮的進奏官也要去,通名,御史中丞以茶酒慰勞,並不相見。但盧文紀的台吏喬德威等卻告知他,按唐朝的規定,進奏官是要和御史中丞相見並贊拜致賀的。盧文紀想仿唐舊制,派小吏諭進奏官們入見,他自己拿著手板坐在床頭,受進奏官們通名贊拜。進奏官們感到受辱,向樞密使安重誨抱怨。安重誨稱自己不熟悉唐朝舊制,要他們直訴於皇帝。李嗣源諮詢宰相趙鳳,趙鳳說進奏官只是藩鎮派來送信的低級將領,李嗣源怒道:「他們只是吏卒,怎麼敢慢待我的法官!」[8]將進奏官們都杖責驅逐。因盧文紀所請,李嗣源下詔恢復唐朝的中外官校考法,包括將相和皇帝都要自我考評。[9][10]但詔書未能真正得到貫徹。[3]
一年多後,遷工部尚書。[11]三年(928年),宰相崔協除於鄴為工部郎中,因於鄴名與自己父親盧嗣業同音,盧文紀大怒,而中書省也因崔協與盧文紀不協而沒有因此按規定給於鄴改官。[12]於鄴去工部就職參見盧文紀,盧文紀不見,連日請假。後於鄴被派遣為彰武軍官告副使,還未從都城洛陽出發,盧文紀就恢復工作,且說等於鄴回來就請求換崗,於鄴感覺遭到不敬,憤而在醉酒後上吊自殺。事發,李嗣源貶盧文紀為石州司馬。[3][13]
後來,盧文紀被召回洛陽,任太常少卿,長興二年(931年)改秘書監。[3][14]三年(932年),為工部尚書。[15]四年(933年),與禮部郎中呂琦被派往大軍閥孟知祥統治下的西川軍為蜀王冊禮使,冊封孟知祥為蜀王,[16]並拜孟知祥手下趙季良等五人為節度使。[17]途中,他們行經李嗣源養子李從珂為節度使的鳳翔。盧文紀因形貌魁偉、語音琅然,為李從珂所奇。[3]
李從珂年間
編輯李嗣源子李從厚登基後,應順元年(934年)正月,將盧文紀由秘書監改任太常卿,充山陵禮儀使。[18]四月,盧文紀請為李嗣源上諡號聖智仁德欽孝皇帝,廟號明宗,宰相馮道議請改「聖智仁德」四字,為聖德和武欽孝皇帝。[19]同月,李從珂推翻李從厚,成為皇帝。盧文紀奏請給明宗廟酌獻舞曲命名《雍熙之舞》,從之。盧文紀並撰登歌樂章一首。[20][21]為首宰相吏部尚書兼門下侍郎判三司劉昫、左僕射門下侍郎李愚意見不合,互相詬罵,政事凝滯。李從珂對此不滿,想換掉他們。六月,他向親近朝臣問代任宰相的人選,朝臣們推薦尚書左丞姚顗、時任太常卿的盧文紀、秘書監崔居儉,但論及三人才行,各有優劣。李從珂不能決斷任誰為相,於是寫下他們等十餘人的名字置於琉璃瓶內,在夜晚焚香祝天,用筷子將寫有名字的紙夾出。先夾出盧文紀的名字,再夾出姚顗的。他因而分別於七月和八月任盧文紀和姚顗為中書侍郎,加宰相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22][23][24][25]因連日下雨,李從珂命盧文紀與李愚、劉昫、姚顗去各寺觀祈求天晴。[26]
當時兵部尚書李鏻和馬承翰分別作為正副使出使荊南節度使高從誨,李鏻自以為將被用為宰相,高從誨問及朝臣誰有望做宰相,馬承翰答:「尚書崔居儉、左丞姚顗,其次就是太常盧文紀。」高從誨笑著看左右,取來進奏官的報狀給李鏻看姚顗和盧文紀都已拜同平章事了。李鏻慚愧失色,回朝後,因李愚、盧文紀都是以太常卿入相,便也向盧文紀求為太常卿,中謝時說:「我得到了入相的資本。」朝士傳為笑談。[27]
唐朝舊制,吏部選官時分為三銓,分別由尚書和兩位侍郎處理,一個官員只有經歷全部三個銓選程序才能受任。李嗣源末期,馮道認為後唐疆域不及統一時的唐朝,每年的待選官員只有數百人,三銓之法浪費時間且無益,建議合為一。於是李嗣源合三銓為一,讓吏部尚書和侍郎們一起選官。但姚顗和盧文紀拜相後,重新奏分三銓,選官手續又變得冗長。[28][29]待選官員被造成不便,常公然攔截宰相抱怨。李從珂不得不親自下詔再度廢止三銓。[3]
八月,李從珂御文明殿冊立妻沛國夫人劉氏為皇后,命使攝太尉宰相盧文紀和使副攝司徒、右諫議大夫盧損去皇后宮行禮,禮畢各給恩賜。十二月,改盧文紀為門下侍郎、平章事、監修國史。[22]
二年(935年)二月,盧文紀等為李從珂母魯國太夫人上尊諡為宣憲皇太后,請擇日冊命,[30]李從珂從之。[31]三月,性狂狷的太常丞史在德上書譴責內外文武人士,建議李從珂對他們進行考試,把無能的貶了。宰相和朝臣都大怒。盧文紀和補闕劉濤、楊昭儉等都請求加其罪。李從珂認為這會阻塞言路,下詔駁回。[25]四月,盧文紀兼太微宮使。[32]
七月,李從珂責盧文紀等對時事無所規贊。盧文紀等宰相稱這是因為唐朝宰相能只和皇帝在延英殿相見,而他們不能,請求恢復唐朝延英殿問對舊制。李從珂認為這不必要,下詔稱宰相們隨時可以面聖,但不必在延英殿開會。[25][32][33]
中書舍人王延權知貢舉,當時崔協之子崔頎也在舉子之中,盧文紀便對王延說自己曾在朝堂推薦他,要他取士要看真才實學,不要光看虛名。王延知道盧文紀意在阻止崔頎進身,退下後笑談盧文紀竟然把對崔協的怨恨波及到崔頎身上,仍秉公將崔頎錄為甲科。[27][34]
三年(936年),李從珂的養妹夫河東節度使石敬瑭在後唐北面敵國契丹援助下反叛。李從珂以張敬達充太原四面招討使前去討伐石敬瑭,但契丹、河東聯軍打敗了張敬達,並將其圍困。李從珂為此沮喪,對盧文紀說:「朕曾聽聞卿有宰相材,所以排眾議用卿為首相,如今禍難如此,卿的嘉謀都在哪裡?」盧文紀只能下拜謝罪,無言以對。李從珂對是否親自迎戰石敬瑭猶豫了,盧文紀感到了,就和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判三司張延朗一起建議派樞密使、忠武節度使、隨駕諸軍都部署、兼侍中趙延壽前去與其養父盧龍節度使趙德鈞會合,迎戰契丹、河東聯軍。李從珂准奏。但結果卻是災難,趙德鈞更熱衷於爭取契丹支持他自己當皇帝,並不完全想救援張敬達。最終,張敬達軍糧盡,副招討使楊光遠殺張敬達,投降。契丹、河東聯軍隨後擊敗趙德鈞。李從珂到河陽,盧文紀勸其扼橋自守,李從珂不聽,認為大勢已去,闔家自焚,後唐亡。[35]石敬瑭被契丹太宗皇帝宣布為後晉皇帝,入洛陽,接管後唐領地。[36]
後晉年間
編輯石敬瑭進入洛陽,大赦後唐官員,將他們留在政府內。盧文紀卻被罷相為吏部尚書。[36][37]天福二年(937年)五月,再遷太子少傅。[38]石敬瑭侄石重貴繼位後,於開運元年(944年)八月改盧文紀為太子太傅。[1][39]
後漢年間
編輯後漢高祖劉知遠登基,天福十二年(947年)十月,盧文紀轉太子太師。[40]當時,都城在開封,但很多不直接參與朝政的官員分司在洛陽,雖有留台御史,紀綱卻多不整肅。於是劉知遠敕盧文紀別令檢轄。侍御史趙礪上表列舉分司朝臣中有稱病過分請假者。[41]盧文紀令朝士不得出城制置,趙礪懷恨,意圖以此歸咎盧文紀。樞密使楊邠聞之,怒,令趙礪所彈劾的官員致仕。盧文紀和楊邠在此事上有分歧,又因病請假,正好因此被御史彈劾,被令以本官致仕。[1]
後周年間
編輯後周太祖郭威登基後,遣使到盧文紀家,拜為司空。[3]同年夏,盧文紀卒,[42]贈司徒,輟視朝一日。盧文紀平生積財巨萬,但死後,其子盧龜齡不數年間就將其花完,於是積蓄很多的人多以他為戒。[1]
注釋及參考文獻
編輯- ^ 1.0 1.1 1.2 1.3 《舊五代史》卷一百二十七
- ^ 《舊五代史》卷一百一十一
- ^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新五代史》卷五十五
- ^ 4.0 4.1 《舊五代史》卷三十
- ^ 《舊五代史》卷三十三
- ^ 《覆奏盧文紀請御書殿最臣寮議》(天成元年十月中書門下)
- ^ 《舊五代史》卷三十七
- ^ 《舊五代史》卷一百四十九
- ^ 盧文紀《明定文武考校》
- ^ 《答盧文紀整飭辭謝朝班等例詔》
- ^ 《舊五代史》卷三十八
- ^ 《郭彥夔不許改名疏》
- ^ 《舊五代史》卷三十九
- ^ 《舊五代史》卷四十二
- ^ 《舊五代史》卷四十三
- ^ 《資治通鑑》卷二百七十八
- ^ 《新五代史》卷六十四
- ^ 《舊五代史》卷四十五
- ^ 《舊五代史》卷四十四
- ^ 《舊五代史》卷一百四十四
- ^ 《五代會要》
- ^ 22.0 22.1 《舊五代史》卷四十六
- ^ 《舊五代史》卷九十二
- ^ 《新五代史》卷七
- ^ 25.0 25.1 25.2 《資治通鑑》卷二百七十九
- ^ 《祈晴詔》
- ^ 27.0 27.1 《新五代史》卷五十七
- ^ 《答盧文紀陳政事詔》
- ^ 姚顗《請六典分銓奏》
- ^ 《請追尊宣憲太后表》
- ^ 《答盧文紀請追尊宣獻太后詔》
- ^ 32.0 32.1 《舊五代史》卷四十七
- ^ 《答盧文紀請對便殿詔》
- ^ 《舊五代史》卷一百三十一
- ^ 《舊五代史》卷四十八
- ^ 36.0 36.1 《資治通鑑》卷二百八十
- ^ 《新五代史》卷八
- ^ 《舊五代史》卷七十六
- ^ 《舊五代史》卷八十三
- ^ 《舊五代史》卷一百
- ^ 趙礪《劾奏太子太保王延太子洗馬張季凝託故曠班狀》
- ^ 《舊五代史》卷一百一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