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革命軍第九十八軍

國民革命軍第九十八軍,歷史上4次組建。[1]

國民革命軍第九十八軍
國民革命軍軍旗
存在時期1937年~1949年
國家或地區 中華民國
效忠於 中華民國
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部門正規軍
種類軍隊
規模3個師
駐軍/總部四川

湯恩伯部第一次組建

編輯

1938年6月由第82師、第193師、預備第13師合編組建,隸屬湯恩伯第31集團軍。參加武漢會戰。1938年12月撤銷番號。

  • 軍長張剛
  • 副軍長鄭洞國
  • 第82師:師長張剛(兼)
  • 第193師:原為川軍。1938年12月改隸第31集團軍(總司令湯恩伯)第十三軍(軍長湯恩伯兼)。師長李宗鑒升任第十三軍副軍長不久調任第21補訓處處長。馬勵武接任師長。經過一個很短時期就變為湯恩伯的嫡系部隊。
  • 預備第13師:師長羅啟疆(該師1938年7月併入第82師)

陝軍馮欽哉部第二次組建

編輯

1925年8月29日,楊虎城第二支隊在耀縣改編為國民三軍第三師。其中第六旅旅長馮欽哉。1926年4月改為陝軍第三師,其第一旅旅長馮欽哉。1927年4月20日改編為國民軍聯軍第十路軍,不久改為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馮玉祥)第十軍(楊虎城),其第一師師長馮欽哉,下轄:

1928年9月在山東單縣縮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暫編第21師(楊虎城),其第一旅旅長馮欽哉。1929年6月24日在山東單縣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一集團軍新編第14師(楊虎城),其第一旅旅長馮欽哉。8月移駐老河囗,9月移駐河南南陽。1930年2月8日新編第14師擴編為第七軍(楊虎城)。7月22日第七軍擴編為第17路軍,其第71師師長馮欽哉。1931年4月第17路軍第71師改為第42師,歸第七軍建制:

1937年2月10日,第七軍暨第42師擴編為第27路軍,其中以第42師第126旅為骨幹擴編為新的第42師,柳彥彪任師長。第124旅旅長郭景唐,第126旅旅長王克敏;以第7軍第42師第124旅為骨幹在陝西大荔擴編為第169師。1937年9月,第26路軍改為第14軍團。

1939年3月第14軍團改為第98軍,轄:

1941年9月軍長武士敏陣亡,師長王克敬被俘後殉職。1944年12月第42師番號撤編,該軍縮編為第169師,調歸第二十六軍。1946年5月編為整編第26師第169旅,曹玉珩任旅長。

李默庵部陸軍突擊總隊改編的第3個第九十八軍

編輯

按照中英軍事合作協議,英軍代表團副團長先後為詹森、傅瑞澤、駱克睦上校。[2]1941年6月,「軍事委員會會軍訓部游擊幹部訓練班西南班」即「南嶽游干班」或「西南遊干班」改為「軍委會西南幹部訓練班」,仍由李默庵任教育長,負責組織訓練突擊隊軍官與軍士,爆破技術人員由英軍擔任。[3]1941年9月李默庵湘鄂贛邊區總指揮部抽調直屬部隊官兵在湖南省祁陽編成5個營,並由湖南各師管區抽調軍士。湘鄂贛邊區總指揮部繼任總指揮王勁修。時第82師第244團發生兵變,團長被槍決,該團撤消番號。李默庵將原編組5個營縮為3個營,將第244團原有官兵編為第4營及第5營。編成5個突擊營之後即成立第一突擊隊(師級)。突擊隊設司令、副司令、政治部主任各一;突擊隊司令部設政治部、參謀室、軍需室、副官室、軍醫室、軍械室、情報室,下轄突擊營五、戰防炮營一、通訊連一、警衛連一、運輸連一、衛生隊一、無線電台一。突擊營設營長、副營長、政治指導員各一;營部配政工官、軍需官、副官、軍械官、軍醫與情報官,下轄步兵連四、機槍連一、迫炮連一、警衛排、通訊排、運輸排、擔架排、無線電台,官兵1200員。步兵連設連長、副連長、指導員各一員,轄步兵排三(排設步兵班三),直轄爆破班一、政工班一、運輸班一、擔架班一,每連官兵260員。機槍連設連長、副連長、指導員各一員,轄機槍排三,每排重機槍兩挺。迫炮連設連長、副連長、指導員各一員,轄迫炮排三,每排轄迫炮〔國產八二迫炮〕或平射炮兩門。平日士兵生活每天吃12兩米和一盆青菜,油都極少的,士兵體力健康方面,第一突擊隊司令周淘漉一向不問,如果士兵死了就埋,如果士兵發現逃跑就槍決。[4]第一突擊隊完成訓練後,1942年初軍委會批准周淘漉率第三營、第四營及第五營赴緬甸,途徑貴州都勻時,英軍已從緬甸戰敗退出,折返回祁陽。又組建了第二突擊隊(師級)轄第八、第九、第十營。1942年6月,李默庵上官雲相接任第32集團軍總司令,負責浙東防務。總司令部設在麗水碧湖採桑,參謀長湯堯/曹耀祖/羅覺元,僅轄第八十八軍(軍長劉嘉樹)。李默庵帶來2個突擊隊,每個突擊隊有五個加強營,還有警衛部隊一個特務營。突擊隊首先進抵贛北的靖安縣。1943年1月突擊隊離開靖安縣,隨李默庵調第三戰區的浙東天台紹興等地,與新四軍浙東四明山游擊隊作戰。1942年底偽和平建國軍暫編第十三師(師長丁錫三)第二十五旅少將旅長李啟蒙率部反正[5],1943年4月改編為第三突擊隊,轄第11至第15營,司令劉建修,副司令戴振球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批准組建突擊總隊(軍級)。1945年6月,在第三次天目山反頑戰鬥中,在孝豐突擊總隊第一隊除一個營外被粟裕所部全殲,第二隊大部被殲。

  • 突擊總隊司令:李默庵黃埔一期)中將兼
  • 突擊總隊副司令:胡琪三黃埔一期第六隊,西南幹部訓練班副教育長)兼、王理直(曾任第一突擊隊第一營營長)
  • 突擊總隊參謀長:羅覺元少將
  • 突擊總隊第1隊:司令周淘漉少將(黃埔四期,西南幹部訓練班第一學生總隊長)/羅覺元(湘鄂贛邊區總指揮部參謀處處長,軍事委員會西南幹部訓練班教務處處長,第32集團軍突擊總隊參謀長,第32集團軍參謀長,第1綏靖區辦公室主任兼前進指揮所主任,整編第117旅少將旅長,沙土集戰役中被俘獲釋回湘任長沙綏靖公署少將高參)。副司令胡旭旴上校〔湘鄂贛邊區總指揮部參謀處處長〕,政治部主任李承恩。從江西靖安調浙東分駐仙居磐安天台嵊縣一帶。代號為「唱凱」、「雷波部隊」。
  • 突擊總隊第2隊:司令魏人鑒、副司令李昊。在湖南祁陽整編後,調到浙江麗水,拱衛第32集團軍總部。代號為「歌凱」。
  • 突擊總隊第3隊:司令劉建修(黃埔四期),副司令戴振球

1945年7月,第三戰區李默庵第32集團軍所轄的突擊總隊在衢州江山改編為第九十八軍,隸屬第32集團軍:[6]

抗戰勝利後,奉第三戰區命令沿浙贛鐵路向紹興、寧波、杭州推進搶占城市。

1946年3月移連雲港東海縣駐防,隸屬徐州綏靖公署,改編為整編第57師:

1946年12月,預備第3旅臨時調撥整編第69師[註 1],在宿北戰役中被殲滅,旅長魏人鑒和副旅長周昭寶陣亡,預3旅番號取消。1947年4月改隸屬陸軍總司令部徐州司令部臨沂指揮部(陸軍總司令部徐州司令部第2縱隊),預備第4旅改番號為整編第60旅[註 2](曹耀祖)參加了泰蒙戰役孟良崮戰役。1947年9月,整編第57師在沙土集戰役中被華東野戰軍全殲,中將師長段霖茂、少將政治部主任李梯青等被俘。

胡宗南系第四次組建

編輯

1947年11月由原整編第57師殘部為基幹重建。1948年9月恢復第九十八軍番號。1949年9月在大巴山防線。1949年12月26日,軍長劉勁持率部在四川閬中起義。1950年8月,該軍軍部與第158師改編為第144師一部,第117師保留番號。[7]

第九十八軍主官人事異動與部隊調動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劉鳳瀚著,《國民革命軍的發展及指揮系統之建立》——民國十四年七月至十七年七月,載《先總統蔣公百年誕辰紀念論文集》,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編印,1986年10月,第745-752,801-809頁
  2. ^ 《戰時中國建立突擊隊的嘗試》湖南文史資料第33輯《國共第二次合作時期的南嶽游干班》
  3. ^ 劉旭:「南嶽游擊幹部訓練班:第二次國共合作的『亮點』之一」,《黨史文苑》,2010年第3期,第49-51頁。
  4. ^ 崔国良:“军事委员会西南干部游击训练班内情”,《广州文史资料存稿选编》第三辑. [2022-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15). 
  5. ^ 《奉贤县志》卷二十九人物志 第一章革命烈士 第一节传记传略,“丁锡三”词条. [2022-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15). 
  6. ^ 張明金、劉立勤主編,《國民黨歷史上的158個軍》,2007年,北京,解放軍出版社,第111頁
  7. ^ 劉鳳瀚著,《國民黨軍事制度史》,2008年9月,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第211頁


引用錯誤:頁面中存在<ref group="註">標籤,但沒有找到相應的<references group="註"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