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
聲音是振動產生的聲波,通過介質(氣體、固體、液體)傳播並能被人或動物聽覺器官所感知的波動現象。
聲音的頻率一般會以赫茲表示,記為Hz,指每秒鐘週期性震動的次數。而分貝是用來表示聲音強度的單位,記為dB。
聲音是一種波動,當演奏樂器、拍打一扇門或者敲擊桌面時,聲音的振動會引起介質——空氣分子有節奏的振動,使周圍的空氣產生疏密變化,形成疏密相間的縱波,這就產生了聲波,這種現象會一直延續到振動消失為止。 聲音總可以被分解為不同頻率不同強度正弦波的疊加。這種變換(或分解)的過程,稱為傅立葉變換。因此,一般的聲音總是包含一定的頻率範圍。人耳可以聽到的聲音的頻率範圍在20到2萬赫茲(Hz)之間。高於這個範圍的波動稱為超音波,而低於這一範圍的稱為次聲波。
文言文中,「聲」特指人聲,而「音」特指其他聲音;而在現代漢語中,「聲」與「音」意思已混同為「聲音」,並簡稱為「聲」或「音」,而文言文中「聲」在現代漢語中被稱為「人聲」。日語中則仍保留文言文中的區別。
聲學
編輯聲學是一個跨領域的科學,研究的聲音是振動產生的聲波,通過介質(空氣或固體、液體)傳播並能被人或動物聽覺器官所感知的波動現象。
聲音的頻率一般會以赫茲表示,記為Hz,指每秒鍾週期、液體及固體的機械波,包括振動、聲音、超音波和次音波等。聲學中和工程有關的部份稱為聲學工程[1],和負責錄音、聲音處理、混音及聲音複制的音響工程不同。
聲學的應用幾乎和在現代社會的每個層面都有關,其子領域包括航空聲學、聲音信號處理、建築聲學、生物聲學、電子聲學、環境聲學、音樂聲學、噪音控制、心理聲學、說話、超音波、水下聲學及振動[2]。
物理學
編輯當物體振動時,同時伴隨聲音的產生。當振動體不再振動時,聲音也隨之停止。所以從生活的觀察中可以歸納出: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所引起。
傳播
編輯因為聲音是一種機械波,擁有波動傳播的性質,例如頻率,波長,反射,折射,干涉,繞射,散射等
- 聲音的傳播也與溫度有關,聲音在熱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比在冷空氣中的傳播速度快。
- 聲音在傳播還與相對運動有關,音速是相對於靜止介質而言的,因此若介質和觀察者有相對運動,則聲音抵達的時間則要考慮相對運動。
- 音頻在不同之相對運動狀態時也會改變,詳見都卜勒效應,
- 聲音在經過不同音速的兩個介質面時會產生反射和折射,例如人面對群山呼喊,就可以聽得到自己的回音。
- 干涉的例子是例如放煙火時若週遭有具有週期性的建築結構存在,則聽者會在煙火爆炸聲後聽到一個有特殊頻率的回聲,此和光譜和光柵分光原理相同。
- 繞射的例子是當房門開啟一個小縫時,房內所有的角落都聽得見由門縫傳播進來的聲音。
音波的性質及特性
編輯音波常簡化為正弦平面波的合成,各平面波可以用以下的性質來描述:
- 頻率:頻率越大,音調越高;頻率越小,音調越低。(介質相同時,f和λ成反比)
- 波長:波長越短,音調越高;波長越長,音調越低。(介質相同時,f和λ成反比)
- 波數
- 振幅:振幅越大,音量(響度)越大;振幅越小,音量越小。
- 聲壓
- 音強
- 音速
- 方向
- 音色:即波形
人耳可以感知到的聲音,其頻率範圍為20 Hz至20,000 Hz,在標準狀況下的空氣中,上述音波對應的波長從17 m至17 mm之間。有時音速及其方向會用速度向量來表示,波數和其方向則會用波向量表示。
當發音體越短、越細、越緊、越薄時,音調越高、頻率越大、波長越短;發音體越長、越粗、越鬆、越厚時,音調越低、頻率越小、波長越長。
橫波也稱為剪應力波,除了上述性質外,還有偏振性,這個不列在音波的性質中。
音速
編輯音速又稱聲速。一般來說,音速 通常和介質的不可壓縮率與密度有關,利用連續介質力學及古典力學,可導出下面的公式[5]:
其中 是不可壓縮率, 是密度。因此音速隨著介質的不可壓縮率增加而變快,隨著介質的密度增加而變慢。
對於一般的狀態方程式,在古典力學適用範圍內,音速 可表示成[5]
此處偏微分針對絕熱變化。
對於遠離液態工作點的理想氣體,則有
式中:
關於音速,若溫度在20攝氏度左右,還有一個非常實用的經驗公式:c=331+0.6T(其中T為攝氏溫度)。[6][7]
音速跟介質的彈性模量和密度有關,彈性模量是單位體積物質的抗力和形變量之比值,彈性模量越大,物質間不同形變程度處的交互作用力就越大而使加速度變大,聲音就傳播的越快。但若彈性模量相同之材料,密度越大則會使不同形變程度處之間的加速度降低,導致聲音傳播的速度降低,因此聲音傳播的速度和兩者皆相關。數學形式詳見音速頁面。攝氏0度的空氣中,聲音的傳播速度是331米/秒;在水中的傳播速度是1473米/秒;在鐵中的傳播速度是5188米/秒。
接收
編輯「聲音」一詞在生理學及心理學上的定義是指大腦所接收到的聲音,和物理學的定義略有差異,心理聲學中有許多心理學和聲學有關的研究。不過有時聲音只是指頻率在人類或其他動物聽覺範圍內的振動[8]。
任何器官所接收的聲音頻率都有其範圍限制。人類的耳朵一般只能聽到約在20Hz至20,000 Hz(20kHz)範圍內的聲音[9],其上限會隨年齡增加而降低[10]。其他物種動物的聽覺頻率範圍也有所不同,像狗可以聽到超過40kHz的聲音,但無法聽到40 Hz以下的聲音。不同物種動物的聽覺頻率範圍如下:
- 蝙蝠:1000~120000Hz
- 海豚:150~100000Hz
- 貓:60~65000Hz
- 狗:40~50000Hz[11]
- 人:20~20000Hz
動物重要感官中的聽覺即是接收聲音。對動物而言,聲音有偵測危險、導航、捕食及溝通等作用。地球的大氣、水及許多自然界現象(像火、雨、風、海浪、地震)都產生其獨特的聲音。像蛙、鳥及哺乳動物也都發展出產生聲音的器官。人類的語言也是藉由聲音來傳遞,是文化重要的一環,人類也發展出產生、錄製、傳送及播放聲音的技術。
因為人類耳朵聽覺範圍的頻率上限會隨年齡而下降,也就表示年輕人可以聽到的高頻率聲音,年齡較大的人不一定聽得到。因此有些設備故意發出只有年輕人可以聽到的高頻率,可以制止年輕人集會,而不會影響其他年齡的人,稱為蚊音器[12]。
聲壓
編輯聲音的衡量 | |
---|---|
特徵 | 符號 |
聲壓 | p, SPL,LPA |
粒子速度 | v, SVL |
粒子位移 | δ |
聲強 | I, SIL |
聲功率 | P, SWL, LWA |
聲能 | W |
聲能密度 | w |
暴露聲級 | E, SEL |
聲阻抗 | Z |
聲頻 | AF |
傳輸損耗 | TL |
特定介質下的聲壓是指是指聲波通過某種媒質時,由振動所產生的壓力改變量,一般會考慮在不同時間或空間下,聲壓的均方根(RMS)為其平均值。例如空氣中聲壓均方根為1Pa(94dbSPL)的聲音,表示其實際的壓強會在(1atm-√2Pa)及(1atm+√2Pa)之間變化,即在101323.6Pa及101326.4 Pa之間變化。若以壓力的觀點來看,上述聲壓造成的壓強變化很小,但若頻率在聲頻內,此音卻是震耳欲聾,可能會造成聽力損害的程度。
由於人耳可以感測的聲音振幅範圍較廣,聲壓一般會表示為對數尺度,以分貝表示的聲壓級SPL來表示。聲壓級SPL可以用L表示.定義如下:
其中
- p為聲壓的均方根值
- 為參考聲壓,一般用的參考聲壓是以ANSI S1.1-1994為準,在空氣中為20 µPa,在水中為1 µPa。若沒有指定的參考聲壓,只有一個以分貝值表示的數值不能代表聲壓級。
因為人耳的響應率會隨頻率而變化,聲壓一般會再對頻率進行加權,使聲壓的數值更接近人耳所接收到的壓力。國際電工委員會定義了幾種加權的框架。A加權試著接近人耳對噪音的感受值,A加權的音壓一般會標示為dBA,C-加權一般會用來量測最大值。
應用
編輯超音波
編輯超音波為超越人體可聽到的頻率,即大於20000赫茲。超音波被廣泛應用於工業、軍事、醫療等行業。在工業上,常用超音波來清洗精密零件,原理是利用超音波在清洗液中產生震盪波,使清洗液產生瞬間的小氣泡,從而沖洗零件的每個角落。軍事上,潛艇用聲吶來發現敵軍的艦船與潛艇。在醫療上,可以利用超音波進行洗牙和超音波碎膽結石等應用。
次聲波
編輯由火山爆發、龍捲風、雷暴、颱風等許多災害性事件發生前都會產生出次聲波,人們就可以利用這種前兆來預報災害事件的發生。在軍事上,可用利用核試驗、火箭運行等產生的次聲波獲得相關的數據。
有關次聲波對人體的傷害,有許多不同的說法,有些媒體認為次聲波可以造成人員的傷亡[13],也有學者認為在實驗中未能證明聲壓在170dB以下的次聲波對聽覺、平衡器官、肺臟或者其它內臟有任何破壞[14][15]。在185~190dB左右人的耳膜會破裂,這個聲壓相當於半個標準大氣壓。
噪音污染
編輯隨著社會的進步,雜訊污染已經成為社會突顯問題。據調查,噪音每上升一分貝,高血壓發病率就增加3%[16]。影響人的神經系統,使人急躁、易怒;亦會影響睡眠,令人難以入睡,過大的噪音可以令人在睡中醒來,從而擾亂睡眠週期,造成睡眠不足或感到疲倦。40~50dB的聲音會干擾睡眠,60~70dB會干擾學習,120dB(或更高)會導致耳痛,聽力喪失。
回音
編輯聲音是一種波動,遇到障礙物時,有些不會被物體吸收,有些則會反射回來,射回來的聲音稱為回音。
相關條目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 ^ ANSI S1.1-1994. American National Standard: Acoustic Terminology. Sec 3.03.
- ^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PACS 2010 Regular Edition—Acoustics Appendix. [22 May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年5月14日).
- ^ APOD: 19 August 2007 – A Sonic Boom. [2014-07-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1-23).
- ^ 存档副本. [2007-10-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0-29).
- ^ 5.0 5.1 The Speed of Sound. Mathpages.com. [2014-07-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1-16).
- ^ 千華數位文化; 張正頌; [國民營事業招考]. 物理講義. 千華數位文化. 14 March 2014: 146– [2014-07-07]. ISBN 978-986-315-819-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6).
- ^ David A. Bies; Colin H. Hansen. Engineering Noise Control Theory and Practice, Fourth Edition. CRC Press. 26 June 2009: 18– [2014-07-07]. ISBN 978-0-203-8724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23).
- ^ Th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Fourth Edition.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2000 [May 20,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6-25).
- ^ Music, Physics and Engineering - HARRY F AUTOR OLSON - Google Books. Books.google.com. [2014-07-07].
- ^ 噪音與震動. 814.mnd.gov.tw. 2010-11-20 [2014-07-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5).
- ^ 狗的聽力及頻率. Pet-love.com.tw. [2014-07-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30).
- ^ FAQs | Mosquito teen deterrent. Compoundsecurity.co.uk. 2008-02-21 [2009-06-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0-24).
- ^ 聲波:殺人於無形無聲的恐怖武器. Scitech.people.com.cn. [2014-07-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02).
- ^ Jürgen Altmann: Acoustic Weapons - A Prospective Assessment. Science & Global Security, Volume 9, S. 165-234, 2001
- ^ 陳耀明,葉林,陳景元,駱文靜,劉秀紅,楊瑞華,龔書明:次聲對大鼠大腦皮層超微結構和單胺氧化酶的影響. JOURNAL OF ENVIRONMENT AND HEALTH. Volume 21 (3), 2004.存档副本 (PDF). [2014-07-07].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5-06-17).
- ^ 留一个什么样的中国给未来:中国环境警世录. Books.google.com.tw. [2014-07-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08).
延伸閱讀
編輯[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