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師道

道教派别

天師道[1]道教的一個派別,就是原來的五斗米道。五斗米道又稱正一道、正一盟威之道,在東漢順帝時期,由張道陵在四川鶴鳴山(今成都大邑縣北)創立。五斗米道以老子為教主,基本經典是《道德經》,道士能替信徒上章向天神祈願求福。張道陵稱「正一盟威道」。

信徒多為貧苦農民,因尊張道陵為天師,所以稱「天師道」;天師道在各地分設「祭酒」領導徒眾,並設有「義舍」救濟貧苦教徒。

南北天師道

編輯
 
普渡法會科儀

北魏時,嵩山道士寇謙之自稱奉太上老君之命,「革新」五斗米道,清整道教張天師派系,創立新天師道。 天師道在寇謙之改革後,他這一脈被稱為北天師道新天師道,另外,繼承葛洪思想的陸修靜一脈,則號稱南天師道

東晉中後期,江南的杜子恭所傳的道派也屬於天師道一系,影響所及很廣,東晉上下都禮敬他。謝靈運自小被送到杜明師處撫養長大。杜子恭廢除了入道者必須交納五斗米的規定。東晉末年,杜子恭去世後,這一區道徒孫恩盧循利用五斗米教的群眾基礎發動叛亂,被東晉朝廷鎮壓,但是五斗米教仍然存在。杜子恭的玄孫杜京的影響力很大,與上清派關係密切。

龍虎宗

編輯

張道陵一系的天師道自張魯死後,就傳承不明。

元代趙道一撰《歷世真仙體道通鑑》稱張魯五子之一的張盛封都亭侯,歷任奉車都尉、散騎侍郎,在西晉永嘉中期,棄官南遊至鄱陽郡結廬。但從建安二十年張魯與五子受爵至西晉永嘉相距約百年。

後來明朝張正常等撰《漢天師世家》,稱建安二十年張魯降魏後,張盛拒絕了奉車都尉、散騎侍郎及都亭侯官爵,入龍虎山嗣教。

唐代開始出現相關記錄。吳武陵的七言律詩《龍虎山》中的「五斗米仙真」。徐鍇《茅山道門威儀鄧先生碑》記載北帝派創始人鄧天師的後裔鄧啟霞詣龍虎山接受十九代天師授籙。

宋真宗時,才有對第二十四代張天師張正隨的明確記載。

正一道

編輯

元朝大德八年(1304年)三十八代張天師張與材,被封為「正一教主」,統領符籙諸派,從此統一為正一道

參考文獻

編輯
  1. ^ 《隸釋·隸續》引《米巫祭酒張普題字》:熹平二年三月一日,天卒鬼兵胡九(闕二字),仙歷道成,玄施延命,道正一元,布於伯氣,定召祭酒張普,萌生趙廣、王盛、黃長、楊奉等,詣受微經十二卷,祭酒約施天師道,法無極才。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