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好古
孔好古(德語:August Conrady,1864年4月28日—1925年6月4日),又作康拉德、康拉迪,德國漢學家、語言學家。
孔好古 August Conrady 博士 | |
---|---|
出生 | 1864年4月28日 黑森大公國威斯巴登 |
逝世 | 1925年6月4日 魏瑪共和國萊比錫 |
國籍 | 黑森大公國 (1864-1871) 德意志帝國 (1871-1918) 魏瑪共和國 (1918-1925) |
民族 | 德意志民族 |
母校 | 維爾茨堡大學 |
研究領域 | 漢學、語言學 |
影響於 |
生平
編輯孔好古出生於德國威斯巴登。他早年曾就讀於海德堡大學、耶拿大學、萊比錫大學、斯特拉斯堡大學,研究古典語文學、比較語言學、梵文等。後來他的研究興趣又轉向藏語與漢語。他在維爾茨堡大學博士畢業後,於1891年起任教於萊比錫大學。1897年任副教授,1920年升任正教授。他曾任萊比錫大學第一任漢學講座教授,傳承了自賈柏蓮孜以來的萊比錫大學漢學研究傳統。他的學生包括林語堂、霍古達、奧托·梅興-黑爾芬、申得樂、葉乃度等。其中葉乃度亦是孔好古的女婿,也長期任教於萊比錫大學。孔好古逝世後葉乃度繼承了他的衣缽,成為了此後萊比錫學派的領軍人物。[1][2]
1903年,孔好古曾赴中國京師大學堂講授德國語言文學。他後來出版的《在北京的八個月》(Acht Monate in Peking)便記載了這段經歷。他的代表作是於1896年出版的《印支語系中使動名謂式之構詞法及其與聲調別義之關係》(Eine Indo-Chinesische causative-Denominativ-Bildung und ihr Zusammenhang mit den Tonaccenten)。在書中他詳細研究了漢藏語系中的聲調,並通過歷史比較語言學的方法證明了藏語、漢語、緬語等語言的親緣關係。此外,他還曾與斯文·赫定合作,整理翻譯了赫定在樓蘭遺址發現的大量文獻資料,並著有《斯文·赫定在樓蘭所獲漢文文書及其他零散文物》(Die chinesischen Handschriften- und sonstigen Kleinfunde Sven Hedins in Lou-Lan)一書。[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