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

中華民國學者
(重定向自林語堂

林语堂(1895年10月10日—1976年3月26日),中华民国文学家发明家福建龙溪(今漳州市龙海区)人[1],生于平和县坂仔镇[2][3],乳名和乐,名玉堂,后改为语堂圣约翰大学英文学士、美国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硕士德国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曾任北京大学英文系教授、厦门大学文学院院长、南洋大学首位校长。最后定居香港,任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国际笔会副会长等职,1940年和1950年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4]

林语堂
罗马拼音Lim Gitong
本名林玉堂
性别
出生1895年10月10日
 大清福建省漳州府平和县
逝世1976年3月26日(1976岁—03—26)(80岁)
 英属香港
墓地 中华民国台湾台北市士林区林语堂故居
国籍 大清(1895-1911)
 中华民国(1912-1976)
别名和乐
语言闽南语国语英语
职业学者
活跃时期20世纪
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1932-1933)
信仰基督新教
配偶廖翠凤
亲属父亲 林至诚
女儿 林相如、林太乙林如斯
学历
经历
代表作
荣誉
汉语名称
繁体字 林語堂
白话字 Lîm Gí-tông

生平 编辑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8月22日,林语堂生于福建省漳州府平和县坂仔镇。父亲林至诚是一个基督教牧师,有9个小孩。[5]

1912年,林语堂在上海圣约翰大学学习英文,1916年获得学士学位,毕业后于清华大学英文系任教。1919年赴哈佛大学文学系留学,并于1921年获比较文学硕士学位,接着他前往法国为YMCA(基督教青年会)。同年转赴德国攻读语言学,先入耶拿大学,后转入莱比锡大学、师从孔好古并于1923年以《古汉语语音学(Altchinesische Lautlehre)》为博士论文获该校博士学位。1920年与廖翠凤女士结婚,廖翠凤出生于富裕的基督教家庭,两人相伴一生。

1923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出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同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1927年到武汉中华民国外交部秘书。随后的几年当中,他创办多本文学刊物,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对之后的文学界影响深远。1924年5月将英文的“humor”译为“幽默”,有人说这是中文“幽默”一词首次出现,其实并非如此,这只是首次把英文中的humor对译为中文中的“幽默”。

1930年代林语堂所编著开明英文读本,与张其昀所编初高中地理和戴运轨所编着初高中物理教科书鼎足而立,成为全国各校通用之教材。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撰写《吾国与吾民》(My Country and My People,1935年)、《京华烟云》(Moment in Peking,1939年)、《风声鹤唳》 (1941年)等作品。《吾国与吾民》介绍和译述中国的传统思想、哲学和文化艺术,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性格、精神作出了叙述,为当代欧美人士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著作。他的许多著作都被再翻译成其他语言,作品风行各国。《生活的艺术》更是所有著作中,译本最多,销路最广的作品。1944年到重庆讲学。1947年林语堂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后到巴黎写小说《唐人街家庭》。

1948年返回美国从事写作。1954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受聘担任首任校长,但后来由于经费等问题,与南洋大学董事会意见不合,在大学开学前离职,并拿走陈六使先生的赔偿回到美国。这件事也被人批评林语堂晚节不保[6]

有鉴于那个时代的中文检字技术不够发达,学术界普遍不满意康熙字典部首检字法,乃倾家荡产全心研究中文检字法则,历经“汉字索引制”、“汉字号码索引法”、“国音新韵检字”、“末笔检字法”、“上下形检字法”等,终在1947年,发明了“明快中文打字机”[7],这架打字机高9英寸、宽14英寸、深18英寸,储有7000字(常用的汉字约5000字),1952年获美国专利,历时长达六年半。“上下形检字法”后来也用于《当代林语堂汉英词典》,并曾授权神通电脑作为其中文电脑之输入法,神通电脑称其为“简易输入法”。

由于研制打字机导致破产,林语堂曾向赛珍珠告贷遭到拒绝。林语堂和赛珍珠的合作不融洽已是后话,当时美国出版社一般是拿10%左右的版税;而赛珍珠代理林语堂的书却拿了50%,并且版权还不属于林语堂。林语堂和赛珍珠打官司,赛珍珠打电话给林语堂的二女儿林太乙问“你爸爸是不是疯了”,最后两人形同陌路[8]

1966年定居台湾,论古说今的杂文后来收集在《无所不谈》一集、二集(1967)中。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他于1972年和1973年被国际笔会推荐为当年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但他详尽探索中西方哲学思想后,于晚年才皈依基督教,其哲学探索历程记载于《信仰之旅》一书,他尝自提一副对联曰:“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 1971年1月19日任职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长女林如斯因长期抑郁而自杀身亡,经此重大精神打击,健康每况愈下,后与妻搬到香港与三女林相如同住,当时次女林太乙与夫婿也在香港,偶尔有事才回台北寓所。

 
林语堂先生之墓

1976年3月26日在香港逝世,同年四月移灵台北,葬于台北阳明山仰德大道林语堂故居后园中。

林语堂有三位女儿,分别为作家的长女林如斯、次女林太乙及化学教授的三女林相如。1989年林太乙记父亲之一生,出版了《林语堂传》。

2015年,其散文《论趣》被列为2015年香港中学文凭试中文科卷一的白话文阅读篇章。

 
林语堂

学术 编辑

作为作家 编辑

作家言,林语堂既有扎实的中国古典文学功底,又有很高的英文造诣;此外,他还致力于现代白话文的研究推广,并对其作出了独特贡献。他一生笔耕不辍,著作等身,留下了数量颇丰且涉猎颇广的中英文著作,包括小说、散文、文学批评、文化评论、人物传记、英语教材、辞典、翻译作品等。

林语堂的中英文作品质量都很高,而风格却截然不同。他的中文著作多为各种形式的杂文。这些作品体现出他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之余,亦显露出他忱挚的真性情。其笔锋犀利而笔力刚劲,其见解深刻而其言辞恣意酣畅不拘一格;行文随意随情随性,痛快淋漓处让人喝彩,幽默诙谐处使人莞尔,真情流露处令人动容,嬉笑怒骂间每每发人深省。相对而言,他的英文作品则题材更为宽泛。其小说及人物传记主要以英语写成:小说《京华烟云》以纯正的英文讲述纯乎中国人的故事,英文传记《武则天传》、《苏东坡传》则以中国著名历史人物为主角。他另外一部分作品(包括最广为人知的《吾国与吾民》、《生活的智慧》)则着力于对中国文化传统的介绍、对中国社会现象以及民族特性的分析与探讨[9]。此外,他还通过《孔子的智慧》等书阐述了对孔孟、老庄等思想的理解;又以中国民间传说及古典文学作品为素材,写成了英文版的《故事新编》。他对翻译领域亦有所涉猎,以流畅优美的英文翻译了《浮生六记》等文言作品。

诺贝尔奖提名 编辑

根据诺贝尔奖官方数据库,林语堂曾于1940年、1950年被赛珍珠斯文·赫定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4]

作为学者 编辑

学者言,林语堂学贯中西,对东西方文化均有相当通透的领悟与颇为独到的见解。在各种中英文著述中,一以贯之的是他对家国故土的热爱,对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文化与传统的理解与尊重,以及跨越国族界限的人文关怀。通过早期创办的《人间世》、《宇宙风》等杂志,他将当时的一些西方理念介绍给中国读者。另一方面,作为一名华人学者,他有意于将中国的古典文学、传统文化乃至中国式的生活理念介绍到国外,并始终为此不遗余力。他的英文著作,以渊博的学识、深刻的洞察力、豁达的胸怀为根基,以一片赤诚之心贯彻始终,语言通达典雅,措辞机智幽默,行文灵动潇洒,在文学界获得很高的评价,在英语读者当中也相当受欢迎,遂为西方人士认识中国搭建起一道桥梁。在当时西方世界对中国普遍缺乏了解的情况下,这一点尤显难能可贵。事实上,《吾国与吾民》及《生活的智慧》在美国甫一出版即登上纽约时报畅销图书排行榜,成为一时热点;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销量居高不下;多年后仍数次重新出版,成为了华人作家的作品畅销于美国的先例。

作为发明家 编辑

发明家言,林语堂早年即已立志发明中文打字机。当时,科学严谨的汉字检索系统仍未建立起来;又由于汉字本身是符号文字而非字母文字,长期以来人们对制成中文打字机的可能性多持怀疑态度。为解决这一难题,林语堂在数十年间锲而不舍地研究探索,自斥资金,购置设备,坚持不懈地一再尝试,以致一度倾尽家财、负债累累,而最终成功发明了“明快中文打字机”,并于1946年在美国申请专利。六年半以后,到了1952年,他才取得该项发明的专利权。此打字机以“明快”命名,乃取其明易快捷之意,寄托了他希望人人都能顺利操作使用的心愿。除开“明快中文打字机”,他另有若干项小发明亦获得了专利——例如,其中一件是可以挤出牙膏的牙刷

作为语言学家 编辑

语言学家言,林语堂编有《开明英文读本》、《开明英文文法》等教材,还著有关于语言研究的其他作品。他并首创了以笔划、笔顺、偏旁部首为依据对汉字进行拆分、解构、归类的全新理念,更在此基础上发明了“上下形检字法”。这套系统性、普适性、操作可行性并具的全新方略,不仅为汉字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为当时中文输入法的研究开发创造了条件。除此以外,对于汉字注音体系的建立与发展,林语堂所作的努力与贡献同样可圈可点。他曾向另一位语言学家赵元任提议制定一套以罗马字母来标注汉字读音的方法。赵定下基本方案后,带同林语堂及另外三名语言学家作进一步的研究设计,历时两年,创造出“国语罗马字”的汉字注音方法。“国语罗马字”曾被定为国家正式推行的注音方案,并为当时及后来国内外的一些学者所接纳采用。它对现行通用的“汉语拼音方案”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在某种意义上,它对后者的诞生起到了启发与促进的作用。

林语堂晚年的心愿是编写一套汉英辞典,将毕生所学凝聚其中,以供后人之用。为此,他倾注了大量心血,虽渐年高体弱而未尝放弃,终于以七十七高龄完成了他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当代汉英词典》。

作品 编辑

林语堂著作及翻译作品总目,依林太乙所著《林语堂传》所附著作详目,分中文著作、英文著作及翻译作品三类,所列出版者皆是初版,中文著作仅列林语堂编著作品。另外林语堂母语是闽南语(长于漳州、负笈厦门、晚年居于台湾),也有若干闽南语短诗。

中文著作 编辑

  • 《剪拂集》,上海北新书局,1928年
  • 《语言学论丛》,上海开明书局,1933年
  • 《大荒集》,上海生活书店,1934年
  • 《我的话》(上册,又名《行素集》),上海时代书局,1934年
  • 《我的话》(下册,又名《披荆集》),上海时代书局,1936年
  • 《语堂文存》(第一册),上海林氏出版社,1941年
  • 《无所不谈一集》,台北文星书局,1965年
  • 《平心论高鹗》,台北文星书局,1966年
  • 《无所不谈二集》,台北文星书局,1967年
  • 《无所不谈合集》,台北开明书局,1974年
  • 《红楼梦人名索引》,台北华冈出版社,1976年

英文著作 编辑

小说 编辑

散文集 编辑

教育 编辑

  • 《开明英文读本》,上海明出版社
  • 《开明英文文法》,开明出版社
  • 《最新林语堂汉英辞典》,正中书局
  • 《中国新闻舆论史》,1936年
  • 《当代汉英辞典》,1972年
  • 《当代汉英辞典》电子版,香港中文大学

评论集 编辑

传记 编辑

  • 《苏东坡传》(The Gay Genius
  • 《武则天传》(Lady Wu

翻译作品 编辑

中译英 编辑

  • 浮生六记》(中英对照),清沈复著,上海西风社,1939年
  • 《古文小品》(中英对照),晋陶潜等著,上海西风社,1940年
  • 冥寥子游》(中英对照),明屠隆著,上海西风社,1940年
  • 《孔子的智慧》(The Wisdom of Confusius),司马迁等著,Ransom House,1938年
  • 《老子的智慧》(The Wisdom of Laotse),李耳著,Ransom House,1948年
  • 《鸟语》(Bird Talk), 徐𬣙著,South Sky Book, 1975年
  • 幽梦影》(中英对照),明张潮著,台北正中书局,1988年
  • 《西湖七月半》(中英对照),明张岱等著,台北正中书局,1990年
  • 《扬州瘦马》(中英对照),张岱等著,台北正中书局,1990年
  • 《东坡诗文选》(中英对照),宋苏轼著,台北正中书局,1993年
  • 《不亦快哉》(中英对照列),清金圣叹等著,台北正中书局,1993年
  • 板桥家书》(中英对照),清郑燮等著,台北正中书局,1993年
  • 《记旧历除夕》(中英对照),林语堂等著,台北正中书局,1993年

英译中 编辑

  • 《国民革命外纪》,亚瑟·兰塞姆著,上海北新书局,民国18年(1929年)7月
  • 《女子与知识》,英罗素夫人著,上海北新书局,民国18年(1929年)
  • 《易卜生评传及其情书》,丹麦布兰地司著,上海春潮书局,民国18年(1929年)
  • 《卖花女》,萧伯纳著,上海开明书店,民国18年(1929年)
  • 《新俄学生日记》,俄国奥格约夫著,林语堂、张友松合译,上海春潮书局,民国18年(1929年)
  • 《新的文评》,上海北新书局,民国19年(1930年)
  • 《如何出人头地》,马尔腾著,台北新力出版社,民国66年(1977年)2月

文集 编辑

  • 《林语堂全集》全套35册,弘翁企业有限公司
  • 《林语堂名著全集》全套30册,1994 东北师范大学
  • 《林语堂全集》全套26册,2010 群言出版社

发明专利 编辑

  • 明快中文打字机(Chinese Typewriter)──1946年4月17日申请美国专利,1952年10月核准。[10]
  • 中文字形编码与键盘(Design for A Font of Keyboard Symbols)──1946年5月18日申请美国专利,1948年3月核准。[11]
  • Visual Selecting Device for Chinese Typewriters and The Like──1948年3月3日申请美国专利,1952年10月核准。[12]
  • Page Control and Page Control Release for Typewriters──1950年5月3日申请美国专利,1951年12月4日核准。[13]
  • Spring Powered Type Bar Actuating Mechanism for Typewriters──1950年8月22日申请美国专利,1952年3月25日核准。[14]

杂志 编辑

 
林语堂创办的《人间世》杂志封面
  • 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
  • 1934年创办《人间世
  • 1935年创办《宇宙风》
  • 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

评价 编辑

林语堂自谓:“西洋人的头脑,中国人的心灵”。[15]而林语堂作为大师级人物,评价多为正面,但也因为与南洋大学校董会的事件,被人批评晚节不保。

轶事 编辑

文学家林语堂二次大战后来台的,依照惯例他算是外省人。不过祖籍福建省漳州府的他曾经说过:“人家不觉得我是外省人,我自己也不觉得我是外省人,或许有时候人与人之间,沟通的语言是有亲切感的。”林语堂认为语言亦是省籍区分的一大因素。林语堂曾写下《来台后二十四快事》一则是:“初回祖国,赁居山上,听见隔壁妇人以不干不净的闽南语骂小孩,北方人不懂,我却懂。不亦快哉!”,另一是“到电影院坐下,听见隔座女郎说起乡音,如回故乡。不亦快哉!”[16]

传记 编辑

  • 林太乙,《林语堂传》,1989年,联经,台湾。
  • 钱锁桥,《林语堂传──中国文化重生之道》,2018年,联经,台湾。ISBN 9789570851854
  • 施建伟,《近幽者默:林语堂传》,2019年,中和,香港。ISBN 9789888570331

林语堂故居 编辑

台北阳明山故居 编辑

位于台北市郊阳明山上,建于1966年,由林语堂亲自设计,是其最后十年定居台湾的住所。建筑是以四合院布局、西班牙式白墙及螺旋柱、蓝色的琉璃瓦构成。台北市政府为纪念林语堂的文学成就,得到夫人廖翠凤女士捐赠大师藏书、著作、手稿及其遗物于大师旧居,成立“林语堂先生纪念图书馆”1985年5月开放。台北市文化局成立后,有意扩充活化原有图书馆功能,以“名人故居”及“文学生活馆”之方向规划。经过公开招标评选,由佛光人文社会学院(后改名为佛光大学)取得经营管理权,于2002年3月26日全新开馆,成立“林语堂故居”。

林语堂故居结合展示参观、艺文讲座、餐饮休憩的多元化空间,完整呈现了语堂先生的格调思想、发明创意、生活态度与文学成就。2005年10月1日由东吴大学接受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委托经营林语堂故居

厦门鼓浪屿故居 编辑

位于厦门漳州路44号,建于1850年代,是鼓浪屿三大欧式建筑之一,是林语堂与夫人廖翠凤成婚之地,但至2010年止,这座百年老宅因产权问题长年失修,正门封死,外墙剥落,屋檐被白蚁啃去大半。鼓浪屿于2009年开始申遗,林语堂故居是其中重点项目,但林语堂故居产权不属其后人,2013年被一家企业买走。

漳州林语堂纪念馆 编辑

林语堂纪念馆位于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天宝镇五里沙村,是大陆第一家林语堂纪念馆,天宝镇是林语堂的家乡。建于2001年10月,2002年10月正式对外开放。馆前的林语堂先生的塑像是由雕塑家李维祀教授设计制作的。

坂仔林语堂故乡纪念馆 编辑

林语堂故乡纪念馆位于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坂仔镇宝南村,2005年开始修建,2007年12月6日投入使用。是林语堂的父亲林至诚24岁传教所建的基督教堂旧址。后教堂与故居在1974年被彻底拆除,现有的故居是依照当年原址修建而成的。

林语堂在这里出生并度过了美好的童年,直至青少年期前去厦门求学,林语堂在其自述中反复提及平和县阪仔镇的时光。

参考资料 编辑

  1. ^ 林语堂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教育百科
  2. ^ 林语堂. 我的家乡. 福建月刊. 1971 [2009-0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4-14) (中文(简体)). 
  3. ^ 王健椿; 林浩 张维义. 平和县志. 北京: 群众出版社. 1994-4: 林语堂. ISBN 7-5014-1079-8.  [永久失效链接]
  4. ^ 4.0 4.1 Nomination Database - Lin Yutang. Nobelprize.org. [2010-1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2). 
  5. ^ 江河万里行(20)—九龙江
  6. ^ 林语堂事件的再认识(林语堂并没有真正担任过南大校长)作者:张曦娜. [2008-1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6-22). 
  7. ^ 赵元任写信对林语堂说:“语堂兄,日前在府上得用你的打字机打字,我非常兴奋。只要打两键便看见同类上下形的八个字在窗格出现,再选打所要打的字,这是个了不起的发明。还有个好处是这键盘不用学便可打。我认为这就是我们所需要的打字机了。”
  8. ^ 罗维扬. 〈林语堂与赛珍珠〉. 《传记文学》. 
  9. ^ Amazon 作品列表. [2017-0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2). 
  10. ^ Google Patents档案页,专利号US 2613795
  11. ^ Google Patents档案页,专利号US D148970
  12. ^ Google Patents档案页,专利号US 2613794
  13. ^ Google Patents档案页,专利号US 2577062
  14. ^ Google Patents档案页,专利号US 2590594
  15. ^ 《于丹:企望华文文学出现林语堂式旗帜》. 张冬冬. 凤凰网. [2011年11月2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年1月2日) (中文(简体)). 
  16. ^ 《语言、方言与母语》.文兴书局

画像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