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滇銀行 (中華民國)
富滇銀行,又稱雲南富滇銀行,是中華民國大陸時期由雲南省政府設立的一家省立地方銀行,1912年3月27日成立,1932年6月30日撤銷。廣義上而言,「富滇銀行」也可以包括其後組建的富滇新銀行。該行與富滇新銀行均曾發行貨幣,是雲南省近代最主要的銀行,也是當時該省實際上的「中央銀行」。
歷史
編輯清朝末年,大清銀行曾在雲南省設立分行,並成立雲南造幣分廠,在雲南發行過鑄幣和紙幣。1911年10月30日,滇軍將領蔡鍔、唐繼堯在昆明舉行武裝起義,宣布雲南脫離清政府統治。清末時期,雲南省財政入不敷出,需要由中央撥款或各省接濟,宣布獨立後解決財政不足成為一大難題[1][2]。11月,新成立的雲南財政司和實業司向雲南軍都督府提請設立公錢局,以發行貨幣、籌備軍餉。後因公錢局被認為規模無法滿足軍政需要,改為成立雲南地方管辦銀行,並定名為「富滇銀行」。11月25日財政司、實業司刊發《富滇銀行關防照會》,12月21日富滇銀行開始營業,都督府委任黃鳳祥為銀行總理,解永嘉為銀行協理。經過議定章程,呈報軍政府批准後,富滇銀行在1912年3月27日在昆明正義路威遠街正式成立[3]:93,並發行可以銀元無限兌換的紙幣,宣布拒收紙幣違法[1]。1912年,雲南軍都督府宣布廢兩改元,為繼四川之後第二個確定銀元本位的省份。軍都督府接管雲南造幣分廠,後改稱雲南造幣廠。根據該行成立時公布的章程,該行定資本為100萬元,每年紅利的70%需要歸公充餉,1914年修改章程增加資本為300萬元,1917年再增為500萬元,但實收資本僅約50萬元,1921年因其代為保管的唐繼堯存款100萬元被劃撥為該行的基本金,其資本才增至150萬元[3]:93。富滇銀行自鑄半開銀元150萬元做準備金,並發行紙幣。該行之後在各地開設分行的資金也來自軍政府對外戰爭所得[4]。
銀行成立之初,恰逢世界銀價下跌,同時雲南從大錫出口獲利頗豐,因而進口白銀用於鑄造銀幣。由於銀幣成色要低於銀兩,且使用方便,逐漸將市面上流通的銀兩取代。由於雲南銅礦為軍政府掌握,銅輔幣製造成立低,私鑄銅元、制錢難以獲利,輔幣發行也被政府獨占。制錢則隨著比價不斷降低,最終被政府發行的輔幣取代[1]。為慶祝重九起義的勝利,雲南開鑄一仙紀念銅元,但有試鑄幣,公開發行的仍為晚清舊模銅元。最早的自鑄銀幣為「擁護共和」紀念銀幣,該幣為重庫平三錢六分的半開銀元[a],正面印鑄有唐繼堯肖像,老版為側身像鑄量不大,新版為正面像,與清代半開成色一致,共鑄發200萬枚。因「擁護共和」紀念銀幣含銀量較高,後來多被銷熔改鑄。據不完全統計,自1912年至1931年間,雲南造幣廠所鑄半開銀元13,674萬元,在各類銀幣中占76.73%,而一圓主幣在僅占0.12%。1916年,開鑄「擁護共和」銅元,有紫銅和黃銅兩種,面額為當制錢五十[5]:28[6]。半開銀元本為庫平三錢六分的五角銀輔幣,輔幣在清末民初被限制流通,但半開銀元卻成為雲南地區的主要流通貨幣[5]:9。
富滇銀行所發行的紙幣被稱為「滇幣」或「滇票」,或與之後的富滇新銀行所發紙幣相對稱「舊滇幣」或「老滇票」,有1角、2角、5角(半圓)、1元、5元、10元、50元和100元等面額。滇票共發行八版主幣券和兩版輔幣券,主要由雲南本省的雲南官印局印製,其他印製機構包括商務印書館、財政部印刷局和美國鈔票公司[7]。滇幣的發行標誌著相對獨立的雲南地方貨幣金融系統再次建立[8],至1931年共發行9,200萬元。儘管大元仍為本位貨幣,但半開銀幣實際上成為雲南市面上的最主要的貨幣[5]:28。1919年至1920年,國際金幣大跌,雲南政府鑄造發行「擁護共和」紀念金幣,包括重庫平二錢五分當銀元十元的和重庫平一錢二分五厘當銀元五元的。1922年,金價回漲,紀念金幣多被商人熔鑄後販運出省或被東方匯理銀行收兌[5]:9,37。1923年,雲南開始製造機制鎳幣,包括一毫和半毫兩種面額,至1926年共發行鎳幣380萬元,主要在滇西和滇東北的部分地區[5]:55。
唐繼堯從1913年開始主政雲南,期間連年戰爭,省政府不斷向富滇銀行借債,富滇銀行隨之不斷增發滇幣,最終造成嚴重的通貨膨脹[7]。期間,以法國東方匯理銀行為代表的國際金融力量全面滲入雲南[8]。儘管半開銀幣的成色也在不斷下降,一度降至不到四成,但相比紙幣貶值有限,流通越來越廣,甚至流入貴州、廣西和四川的部分地區[5]:28。1927年,唐繼堯在二·六政變後下台。1929年,老滇票徹底崩潰,富滇銀行停業清理,雲南省政府決定整理金融,規定從1930年1月1日起稅收以現金(既半開)為本位。1932年8月31日,時任雲南省政府主席龍雲重組富滇新銀行,籌集半開銀元1,600萬元為準備金,發行新紙幣,被稱為「新滇票」,並規定其為全省通用貨幣,與半開同時流通,每元等值兌換半開銀元兩枚;並規定公私單位一律以新滇幣計價,正式確定了半開銀幣為本位貨幣,並以每5元折新幣1元的比率陸續將老滇票回收銷毀[5]:9-10,29-30,55。
分支機構
編輯序號 | 分支機構 | 經理 | 開設時間 | 撤銷時間 | 地址 |
---|---|---|---|---|---|
1 | 河口分行 | 凌榮年 | 1912年4月5日 | 1932年 | 河口街 |
2 | 個舊分行 | 沈筠章 | 1912年5月4日 | 1932年 | 個舊雲廟 |
3 | 昭通分行 | 黃廷榘 | 1912年5月 | 1931年 | 恩安縣懷遠街 |
4 | 思茅分行 | 朱朝琛 | 1912年5月 | 1929年9月12日 | 下二街120號 |
5 | 下關分行 | 舒翼才 | 1912年6月 | 1932年 | 大理下關振興街[9] |
6 | 永昌分行 | 趙端 | 1912年6月22日 | 1932年 | 保山保岫東路 |
7 | 麗江分行 | 和庚吉 | 1912年7月13日 | 1919年 | 大研鎮光義街 |
8 | 騰越分行 | 王守道 | 1913年8月 | 1926年 | 騰衝 |
9 | 通海分行 | 趙宗鮮 | 1913年9月13日 | ||
10 | 蒙自分行 | 周子煊 | 1913年11月1日 | 1929年 | 西正街 |
11 | 建水分行 | 曾習經 | 1913年 | 1925年 | 臨安二段街 |
12 | 石屏分行 | 宋輝 | 1913年 | 1930年 | 縣政府旁 |
13 | 玉溪分行 | 李風祥 | 1913年 | ||
14 | 香港分行 | 張木欣 | 1914年3月 | 香港 | |
15 | 開化分行 | 1914年3月 | 1929年9月12日 | 雲南省開化府文山縣 | |
16 | 上海分行 | 任嗣達 | 1915年12月 | ||
17 | 海防分行 | 黃子衡 | 1916年 | 安南(今越南)海防 | |
18 | 曼德勒分行 | 1916年 | 緬甸曼德勒 | ||
19 | 曲靖分行 | 1919年 | 1927年 | 土主街46 號 | |
20 | 阿迷匯兌處 | 曾應燾 | 1920年10月31日 | 開遠 | |
21 | 永北匯兌處 | 李秉鈞 | 1921年 | 永勝縣南街冷著堂家 | |
22 | 楚雄匯兌處 | 1921年 | 鹿城西大街 | ||
23 | 墨江匯兌處 | 楊述道 | 1922年 | 1924年7月 | 南城外大街頭 |
24 | 景東匯兌處 | 1922年 | 景東縣城 | ||
25 | 瀘西匯兌處 | 顧視本 | 1923年 | 江西街 | |
26 | 姚安匯兌處 | 董紹齋 | 1924年 | 1927年 | |
27 | 車裡分行 | 柯樹勛 | 1925年 | 景洪/勐海 | |
28 | 蒙化分行 | 范德霨 | 1928年 |
歷任負責人
編輯上級部門 | 負責人職務 | 姓名 | 上任時間 | 離任時間 | 其他主要管理者 | 備註 |
---|---|---|---|---|---|---|
軍都督府 | 總理 | 黃鳳祥 | 1911年11月24日 | 1912年3月26日 | 協理解永嘉[10] | 第一次 |
總辦 | 李鴻綸 | 1912年3月27日 | 1913年6月 | 會辦劉志道,協理陳鈞 | 第一次 | |
民政長行政公署 | 總理 | 黃鳳祥 | 1913年7月 | 1913年11月 | 協理周子蔭 | 第二次 |
盛延齡 | 1913年11月 | 1914年5月 | 協理周子蔭 | |||
陳善 | 1914年6月 | 1916年2月 | ||||
省行政公署 | 財政廳廳長兼總理 | 陳鈞 | 1916年3月 | 1916年7月 | ||
吳琨 | 1916年8月 | 1916年10月 | ||||
總理 | 顧視高 | 1916年11月 | 1916年12月 | 協理張之霖 | ||
省長公署 | 行長 | 1917年1月 | 1917年10月27日 | 副行長張之霖 | ||
詹秉忠 | 1917年 | 1921年2月8日 | ||||
顧秉鈞 | 1921年2月 | 1922年4月6日 | ||||
總經理 | 盛延齡 | 1922年4月 | 1922年9月 | |||
財政廳廳長兼行長 | 王九齡 | 1922年9月 | 1923年1月 | |||
省公署 | 總辦 | 王懋德 | 1923年1月 | 會辦劉若愚 | ||
李鴻綸 | 1923年 | 1924年 | 會辦繆雲台 | 第二次 | ||
財政司司長兼總辦 | 董澤 | 1924年 | 1925年12月 | |||
行長 | 秦光第 | 1926年1月 | 1927年 | |||
總辦 | 盛延齡 | 1927年1月 | 1927年2月 | 會辦陸崇仁 | ||
政務委員會 | 行長 | 胡道文 | 1927年3月 | 1927年6月 | ||
馬為麟 | 1927年6月 | 1928年6月 | ||||
省政務委員會 | 庾恩榮 | 1928年7月 | 1929年 |
相關
編輯相關條目
編輯備註
編輯- ^ 雲南稱五角銀輔幣為「半開」
參考
編輯- ^ 1.0 1.1 1.2 史允. 富滇之梦:民国云南金融发展的经验与教训——以富滇银行、富滇新银行为中心. 雲南大學博士論文. 2009.
- ^ 周鍾岳. 蔡锷遗稿《云南光复纪要——建设篇》. 云南文史资料选辑·第三辑. 雲南省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 : 168.
- ^ 3.0 3.1 3.2 3.3 范昌明; 蘇駿. 云南纸币. 雲南人民出版社. 2016-11. ISBN 9787222150508.
- ^ 史允. 唐继尧政府财政与富滇银行的关系探析. 雲南行政學院學報. 2009, 11 (3): 173–176.
- ^ 5.0 5.1 5.2 5.3 5.4 5.5 5.6 湯國彥主編. 云南历史货币. 昆明: 雲南人民出版社. 1989-11. ISBN 7-222-00504-8.
- ^ 李鳳翔. 云南白银流通问题研究. 中國錢幣. 2013, (6): 45–51.
- ^ 7.0 7.1 呂志毅; 尚麗萍. 新老滇票兴衰史话. 雲南檔案. 2007, (6): 24.
- ^ 8.0 8.1 李石. “滇币”始末—民国时期云南地方货币金融体系初探. 雲南大學. 2013.
- ^ 【寻找富滇记忆】百年富滇 赓续大理. 雲南網. 2023-07-06 [2023-10-12].
- ^ 【百年富滇】委任总理协理. 雲南網. [2023-10-12].
- ^ 羅新學; 史允. 重续百年品牌 致力云南发展——富滇银行改革发展纪实. 黨的生活(雲南). 2010, (4): 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