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重巡洋艦列表

維基媒體列表條目

德國重巡洋艦列表記錄德國海軍從1920年代至1945年間建造、計劃的一系列重巡洋艦。德國海軍——魏瑪德國海軍和後來的納粹德國海軍——從1920年代末開始建造或計劃一系列重巡洋艦,最初被歸類為「裝甲艦」(Panzerschiffe)[a]。在此期間,德國海軍先後推出四種不同的設計方案——德國級[b]D級P級希佩爾將軍級[c],總共有22艘艦隻。然而最終只建造完成3艘德國級和5艘希佩爾將軍級中的3艘。

海試中的布呂歇爾號

終結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凡爾賽條約》,其條款將德國戰艦的排水量限制在10,000長噸(10,160公噸)。而戰後依照這一限制設計的第一批艦隻——德國級,設計於1920年代後期,通常被稱為「袖珍戰艦」。設計部門採用一系列的創新方案來減輕重量,包括大量使用焊接結構和採用柴油發動機。1934年,「德國」級的改進版本D級也被提上日程。然而在不斷升級設計要求以因應法國敦刻爾克級戰艦[d]的情況下,D級方案最終被替換為兩艘沙恩霍斯特級戰艦[e]

1937年,德國海軍又提出一個改進的裝甲艦的計劃——P級。最初打算包括12艘艦隻,P級是埃里希·雷德爾海軍元帥[f]Z計劃艦隊的核心組成部分,而Z計劃則是為了對抗英國的破交作戰而擬定的。Z計劃後續版本重新將P級艦隻的規劃數量減少到8艘,並最終將她們全部刪除,進而於1939年以新設計的O級戰鬥巡洋艦取而代之。希佩爾將軍級的5艘艦隻是根據1935年簽署的《英德海軍協定》條款授權開建的,該條款允許德國建造的重巡洋艦總噸位不超過50,000長噸(51,000公噸)。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該級艦艇只有3艘完工,最後兩艘的建造工程就此擱置。

德國海軍總共建成6艘重巡洋艦,所有這些艦隻都在各個艦隊任務中有著廣泛的活躍。在1936年至1938年的西班牙內戰期間,3艘德國級艦隻參與幾次不干涉巡邏任務。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大多數重巡洋艦被用作商業航線侵襲活動,其中舍爾將軍號[3][g]無疑是最成功的。施佩伯爵將軍號[h]拉普拉塔河口海戰後自沉[3]。在德國入侵丹麥挪威威悉演習行動中,也就是加入艦隊僅僅四天後,布呂歇爾號[i]就被挪威海岸的炮兵擊沉。塞得利茨號[j]是兩艘尚未完工的希佩爾將軍級艦隻中的一艘,軍方曾打算將其改造成一艘航空母艦,不過改建工程一直沒有完成。另一艘未完工的艦隻呂佐夫號[k]被賣給蘇聯,並參與保衛列寧格勒的作戰。德國號(後改名為呂佐夫號)、舍爾將軍號和希佩爾將軍號都在戰爭末期被英國轟炸機摧毀,只有歐根親王號[l]倖存。歐根親王號最終被割讓給美國海軍作為戰利艦,並被用於比基尼環礁的核試驗。

示例
武裝 主要武器的數量和類型
裝甲 主裝甲的厚度
排水量 戰鬥滿載排水量[m]
推進器 的數量、推進系統的類型和可提供的最高航速
成本 造艦費用
服役 艦隻開建和結束建造的日期以及其最終結局
龍骨敷設 開始敷設龍骨的日期
下水 艦隻下水的日期
交付日期 艦隻交付使用的日期
結局 艦隻最終結局(例如沉沒、拆解)

德國級

編輯
 
1936年的施佩伯爵將軍號

3艘德國級艦隻最初是以「裝甲艦」的名義下訂,其設計方案為了滿足《凡爾賽條約》對德國海軍的限制[15]。該條約限制大型德國艦隻排水量為10,000長噸(10,160公噸),但沒有限制主炮的口徑[16]。德國海軍設計者在計劃中加入多項創新,包括廣泛使用焊接和全柴油推進,這節省重量和允許更重的主要武器和裝甲[17]。儘管如此,這些艦隻還是超過重量限制幾千噸,不過德國海軍聲稱這些艦隻都在限制範圍之內。本級艦隻共3艘,德國號、舍爾將軍號和施佩伯爵將軍號,建於1929年至1936年間。由於在建造過程中,設計方案發生變化,導致每艘艦的特性略有不同[18]

由於其重型武器裝備,通常被稱為「袖珍戰艦」[19],3艦都在1936年至1938年的西班牙內戰期間參加不干涉巡邏[20]。她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早期還曾充當商業運輸掠襲的角色。1939年12月17日,拉普拉塔河口海戰結束之後,施佩伯爵將軍號迫於外交壓力在蒙得維的亞城外自沉[21][n]。德國號在北大西洋進行一次巡航,但沒有取得重大成功。之後她返回德國並更名為呂佐夫號[o]。1940年2月,呂佐夫號和舍爾將軍號被重新劃分為重巡洋艦[24]。之後呂佐夫號參加威瑟演習行動,行動中她被挪威海岸炮兵和英國潛艇發射的魚雷重創[25][26]。修理完畢後,她被派往已經占領的挪威,重點威脅盟軍駛往蘇聯的物資船隊[27]。在那裡,她與剛完成由水面部隊所發動的最成功的巡航襲擊的舍爾將軍號會合[28]。1943年底,兩艦最終返回德國海域,在戰爭的最後幾周被英國轟炸機擊沉[29]。呂佐夫號最後被蘇聯海軍重新打撈出水,並在1947年7月作為靶艦擊沉[30]

艦名 武裝 裝甲 排水量 推進器 成本 服役
龍骨敷設 下水 交付日期 結局

(後更名為呂佐夫號)

6門280毫米SK C/28型艦炮[31] 80公釐(3.1英寸)[31][32] 14,290長噸(14,519公噸[31][p] 2軸,8台雙衝程柴油發動機[32],28(52公里每小時;32英里每小時[31],48,000匹指示馬力(36,000千瓦特[32] 80,000,000帝國馬克[31] 1929年2月5日
[33][34][35]
1931年5月19日
[34][35]
1933年4月1日
[22][35]
1947年7月在蘇聯武器試驗中沉沒[30]
15,180長噸(15,424公噸)[31] 2軸,8台雙衝程柴油發動機[32],28節(52公里每小時;32英里每小時)[31],52,000匹指示馬力(39,000千瓦特)[32] 90,000,000帝國馬克[31] 1931年6月25日
[33][34][35]
1933年4月1日
[34][35]
1934年11月12日
[22][35]
1945年4月9日沉沒,拆解[29]
16,020長噸(16,277公噸)[31] 2軸,8台雙衝程柴油發動機[32],28節(52公里每小時;32英里每小時)[31],54,000匹指示馬力(40,000千瓦特)[32] 82,000,000帝國馬克[31] 1932年10月1日
[33][35]
1934年6月30日
[22][35]
1936年1月6日
[22][35]
1939年12月17日自沉[29][22]
 
D級設計案的CG渲染圖

1933年,德國獨裁者阿道夫·希特勒批准德國海軍訂購改良版的德國級裝甲艦。這一方案是為了應對法國新的海軍建設計劃而出現。該設計案的艦隻排水量增加到20,000長噸(20,321公噸),但希特勒只允許增加裝甲,而不希望增加艦上的主炮數量[36]。兩艘艦隻中只有一艘開建,但在安放龍骨後不到五個月,項目就被取消[37]。這是為了對抗法國新建的敦刻爾克級戰艦,艦體尺寸需要進一步擴大並安裝第三座三聯裝炮塔。最終這兩艘艦隻的建造合同被兩艘沙恩霍斯特級戰艦取代[37]

艦名 武裝 裝甲 排水量 推進器 成本 服役
龍骨敷設 下水 交付日期 結局
D艦 6門280毫米口徑艦炮[37] 220公釐(8.7英寸)[37] 20,000長噸(20,321公噸)[37][q] 渦輪推進[r],29節(54公里每小時;33英里每小時)[37] 1934年2月14日[37] 建造工程於1934年7月5日停止,之後被拆解[37]
E艦 建造工程尚未開始就被取消[37]

1937年正式批准建造12艘P級裝甲艦[38]。設計工作也從當年開始,一直持續到1939年。期間至少有9種設計草案被提出。最終的設計方案裝備有6門280公釐(11英寸)速射炮,安裝在兩座三聯裝炮塔中,布局和動力方案都與之前的德國級相似。這批艦隻被定義為「裝甲艦」,以裝甲艦首字母「P」分別定名為P1至P12[39]。本級是對之前計劃中的D級裝甲艦的改進設計案,後者在1934年被取消。新的設計方案較此前的航速更快和排水量更重,動力部分回歸到柴油動力推進,而這也大大增加作戰半徑[40]。這些艦隻是海軍提交的Z計劃原始版本的一部分,也是埃里希·雷德爾海軍元帥對英國發動遠洋破交作戰的主要組成部分[41]。修訂後的Z計劃將該級艦隻的計劃建造數量減少到8艘,最終在工程開始前將她們全部刪除,取而代之的是3艘O級戰鬥巡洋艦[42]

艦名 武裝 裝甲 排水量 推進器 成本 服役
龍骨敷設 下水 交付日期 結局
P1至P12 6門280毫米口徑艦炮[39] 120公釐(4.7英寸)[37] 25,689長噸(26,101公噸)[39] 12台柴油發動機,33節(61公里每小時;38英里每小時)[37] 1939年7月27日計劃取消[39]

希佩爾將軍級

編輯
 
試航中的希佩爾將軍號

希佩爾將軍級巡洋艦是德國海軍建造的最後一批重巡洋艦。設計案在1934年至1936年間形成[43],當時德國正在與英國就《英德海軍協定》進行談判。該條約於1935年簽署,允許德國建造總噸位不超過50,000長噸(51,000公噸)的重巡洋艦,足以建造5艘10,000長噸(10,000公噸)的艦隻。5艦中,只有希佩爾將軍號、布呂歇爾號和歐根親王號建造完成。塞得利茨號只完成95%的建造工程,當時決定將她改造成一艘航空母艦。然而,改裝工作還沒有完成,該艦就被割讓給蘇聯,並最終拆解[44]。1940年,呂佐夫號賣給蘇聯並改名為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號(俄語:Петропавловск[s]。德國入侵蘇聯期間,該艦協助保衛列寧格勒時,被德國俯衝轟炸機的攻擊下傾覆[46]。在這之後,該艦被撈起,經過修理後一直服役到1950年代後期。最終在1958年至1959年間[47]或1960年拆解[44]

希佩爾將軍號和布呂歇爾號都參加對挪威的入侵行動,後者不幸於奧斯陸外港被挪威海岸炮兵擊沉[48]。行動結束後,希佩爾將軍號兩次出動進入北大西洋襲擊商船[49]。歐根親王號在俾斯麥號戰艦率領下參加丹麥海峽海戰,並親眼目睹英國皇家海軍胡德號戰鬥巡洋艦的覆滅。俾斯麥號也在隨後的戰鬥中沉沒,但歐根親王號成功返回到港口[50]。在1942年的瑟布魯斯行動英語Channel Dash[t]之後,她與在挪威的希佩爾將軍號合流。然而到達後,歐根親王號就被一艘英國潛艇發射的魚雷擊中,因此需要在德國進行修理。1942年底,希佩爾將軍號在巴倫支海海戰參加戰鬥[52]。此後兩艦都返回德國,並於1945年在波羅的海執行任務。希佩爾將軍號的船員在遭受英國皇家空軍轟炸機的重創後選擇自沉[53]。歐根親王號則在戰後倖存下來,並被轉給美國海軍作為戰利品。1946年,美國海軍在比基尼環礁進行兩次原子彈試驗後自沉該艦[54]

艦名 武裝 裝甲 排水量 推進器 成本 服役
龍骨敷設 下水 交付日期 結局
8門203毫米SK C/34型艦炮[55] 80公釐(3.1英寸)[56] 18,200長噸(18,492公噸)[31][4][u] 3軸,3台齒輪傳動渦輪發動機,28節(52公里每小時;32英里每小時)[31][v],133,631匹指示馬力(99,649千瓦特)[4][w] 87,855,000帝國馬克[31] 1935年7月6日[60][61][62] 1937年2月6日
[61][62]
1939年4月29日
[4][44][61][62]
1945年5月3日自沉,1948年拆解[44]
18,200長噸(18,492公噸)[31][4] 3軸,3台齒輪傳動渦輪發動機,28節(52公里每小時;32英里每小時)[31][x],131,821匹指示馬力(98,299千瓦特)[4] 85,860,000帝國馬克[31] 1936年8月15日
[61][63][62]
1937年6月8日
[61][62]
1939年9月20日
[4][44][61][62]
1940年4月9日沉沒[44]
18,750長噸(19,051公噸)[31][4][y] 3軸,3台齒輪傳動渦輪發動機,28節(52公里每小時;32英里每小時)[31][z],137,500匹指示馬力(102,500千瓦特)[4] 104,490,000帝國馬克[31][4] 1936年4月23日
[64][62]
1938年8月22日
[62]
1940年8月1日
[4][44][62]
1946年12月22日在美國原子彈試驗後沉沒[29]
19,800長噸(20,118公噸)[31][4] 3軸,3台齒輪傳動渦輪發動機,28節(52公里每小時;32英里每小時)[31][aa],132,000匹指示馬力(98,000千瓦特)[4] 84,000,000帝國馬克[31] 1936年12月29日
[65]
1939年1月19日
[4]
被割讓給蘇聯,1958年後拆解[44]
19,800長噸(20,118公噸)[31][4] 3軸,3台齒輪傳動渦輪發動機,28節(52公里每小時;32英里每小時)[31][ab],132,000匹指示馬力(98,000千瓦特)[4] 83,590,000帝國馬克[31] 1937年8月2日
[65]
1939年7月1日
[4]
賣給蘇聯,在1958年至1959年間或1960年拆解[44]

腳註

編輯

注釋

編輯
  1. ^ 譯名參考自《世界航空航天博覽》。[1]
  2. ^ Deutschland 即「德國」的德文稱謂,一些中文專業文獻將此譯作「德意志」。[2]
  3. ^ Admiral意指「海軍將軍」。[3]一些中文專業文獻將此譯作「海軍上將」。[4]
  4. ^ 譯名參考自《世界近代戰艦史》。[5]
  5. ^ 譯名參考自《世界近代戰艦史》。[6]
  6. ^ 譯名參考自《國際展望》。[7]
  7. ^ 另有來源譯為「舍爾海軍上將」號。[1]
  8. ^ 譯名參考自《崛起與毀滅》[8],另有來源譯為「施佩伯爵海軍上將」號[9]、「格拉夫·斯佩海軍上將」號[1]
  9. ^ 譯名參考自《德國巡洋艦史》。[4]
  10. ^ 譯名參考自《德國巡洋艦史》[4],另有來源譯為「賽德利茨」號。[10]
  11. ^ 譯名參考自《德國巡洋艦史》[4],另有來源譯為「呂措」號[11]、「呂佐」號[12]或「呂措夫」號。[13]
  12. ^ 譯名參考自《德國巡洋艦史》。[4]
  13. ^ 歷史學家埃里希·格魯納(Erich Gröner)指出,滿載被定義為「(等於)排水量加上滿載燃料油、柴油、煤、備用鍋爐給水、艦載機燃料和特殊設備。」[14]
  14. ^ 譯名參考自《世界航空航天博覽》。[22]
  15. ^ 譯名參考自《世界航空航天博覽》。[23]
  16. ^ 另有來源記載為 15,900長噸(16,155公噸) 。[22]
  17. ^ 該數據僅為設計值,滿載排水量數據未知。[37]
  18. ^ 該艦推進系統的設計方案細節不明。[37]
  19. ^ 譯名參考自《艦載武器》。[45]
  20. ^ 譯名參考自《國際展望》。[51]
  21. ^ 另有來源記載為18,400長噸(18,700公噸)。[57]
  22. ^ 另有來源記載為32.5節(60.2公里每小時;37.4英里每小時)。[58]
  23. ^ 另有來源記載為133,000匹指示馬力(99,000千瓦特)[59]
  24. ^ 另有來源記載為32.8節(60.7公里每小時;37.7英里每小時)。[4]
  25. ^ 另有來源記載為19,000長噸(19,000公噸)。[57]
  26. ^ 另有來源記載為32.2節(59.6公里每小時;37.1英里每小時)。[4]
  27. ^ 另有來源記載為32.0節(59.3公里每小時;36.8英里每小時)。[4]
  28. ^ 另有來源記載為32.0節(59.3公里每小時;36.8英里每小時)。[4]

引文

編輯
  1. ^ 1.0 1.1 1.2 世界航空航天博覽:B版 2004 06B,第70頁
  2. ^ 現代艦船雜誌社,第86頁
  3. ^ 3.0 3.1 3.2 朗氏德漢雙解大詞典,第46頁
  4.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4.13 4.14 4.15 4.16 4.17 4.18 4.19 4.20 4.21 4.22 4.23 4.24 德國巡洋艦史,第116頁
  5. ^ 世界近代戰艦史,第192頁
  6. ^ 世界近代戰艦史,第184頁
  7. ^ 國際展望 2005 18,第76頁
  8. ^ 呂賢臣 2019,第287頁
  9. ^ 朱鴻飛 2015,第71頁
  10. ^ 世界重巡洋艦全集,第144頁
  11. ^ 新華,第393頁
  12. ^ 吳世民,第19頁
  13. ^ 章騫,第445頁
  14. ^ Gröner,第ix頁
  15. ^ Bidlingmaier,第73頁.
  16. ^ Preston,第117頁.
  17. ^ Bidlingmaier,第75頁.
  18. ^ Gröner,第60–62頁.
  19. ^ Williamson Pocket Battleships,第4頁.
  20. ^ Williamson Pocket Battleships,第14, 24, 40頁.
  21. ^ Bidlingmaier,第93頁.
  22. ^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世界航空航天博覽:B版 2004 06B,第72頁
  23. ^ 世界航空航天博覽:B版 2004 06B,第73頁
  24. ^ Whitley,第68頁.
  25. ^ Haar,第136–137頁.
  26. ^ Williamson Pocket Battleships,第18頁.
  27. ^ Williamson Pocket Battleships,第19頁.
  28. ^ Hümmelchen,第101頁.
  29. ^ 29.0 29.1 29.2 29.3 Gröner,第62頁.
  30. ^ 30.0 30.1 Prager,第317–320頁.
  31. ^ 31.00 31.01 31.02 31.03 31.04 31.05 31.06 31.07 31.08 31.09 31.10 31.11 31.12 31.13 31.14 31.15 31.16 31.17 31.18 31.19 31.20 31.21 31.22 31.23 31.24 31.25 Gröner,第60頁.
  32. ^ 32.0 32.1 32.2 32.3 32.4 32.5 32.6 第三帝國海軍綜合事典,第111頁
  33. ^ 33.0 33.1 33.2 Gardiner & Chesneau,第227頁.
  34. ^ 34.0 34.1 34.2 34.3 世界航空航天博覽:B版 2004 06B,第71頁
  35. ^ 35.0 35.1 35.2 35.3 35.4 35.5 35.6 35.7 35.8 第三帝國海軍綜合事典,第112頁
  36. ^ Garzke & Dulin,第128頁.
  37. ^ 37.00 37.01 37.02 37.03 37.04 37.05 37.06 37.07 37.08 37.09 37.10 37.11 37.12 Gröner,第63頁.
  38. ^ Garzke & Dulin,第351頁.
  39. ^ 39.0 39.1 39.2 39.3 Gröner,第64頁.
  40. ^ Gröner,第63–64頁.
  41. ^ Gardiner & Chesneau,第220頁.
  42. ^ Gröner,第64, 68頁.
  43. ^ Gröner,第65–66頁.
  44. ^ 44.0 44.1 44.2 44.3 44.4 44.5 44.6 44.7 44.8 Gröner,第67頁.
  45. ^ 艦載武器 2004 08,第45頁
  46. ^ Philbin,第127–128頁.
  47. ^ Gardiner & Chesneau,第328頁.
  48. ^ Williamson Heavy Cruisers,第13, 33頁.
  49. ^ Williamson Heavy Cruisers,第15–16頁.
  50. ^ Williamson Heavy Cruisers,第38–39頁.
  51. ^ 國際展望 2004 23,第22頁
  52. ^ Williamson Heavy Cruisers,第17–19頁.
  53. ^ Williamson Heavy Cruisers,第20–21, 41–42頁.
  54. ^ Williamson Heavy Cruisers,第42頁.
  55. ^ Gröner,第66頁.
  56. ^ Gröner,第65頁.
  57. ^ 57.0 57.1 德國巡洋艦史,第118頁
  58. ^ 德國巡洋艦史,第117頁
  59. ^ 第三帝國海軍綜合事典,第117頁
  60. ^ Williamson Heavy Cruisers,第12頁.
  61. ^ 61.0 61.1 61.2 61.3 61.4 61.5 國際展望 2002 17,第78頁
  62. ^ 62.0 62.1 62.2 62.3 62.4 62.5 62.6 62.7 62.8 第三帝國海軍綜合事典,第118頁
  63. ^ Williamson Heavy Cruisers,第22頁.
  64. ^ Williamson Heavy Cruisers,第37頁.
  65. ^ 65.0 65.1 Williamson Heavy Cruisers,第42–43頁.

參考書籍

編輯

參考期刊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