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

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英語: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又稱濕肺[1]wet lung[2]是由多種肺內因素(肺炎、誤吸等)或肺外因素(膿毒症、急性胰腺炎、外傷等)所誘發的一種危及生命的非心源性肺水腫,伴有嚴重低氧血症、肺順應性降低、動靜脈分流增多和生理死腔增加。[3]以肺容積減少、肺順應性降低、嚴重的通氣/血流比例失調為病理生理特徵,臨床上表現為進行性低氧血症和呼吸窘迫,肺部影像學上表現為非均一性的滲出性病變。ARDS是急性呼吸衰竭最常見的類型。[需要可靠醫學來源]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病人的胸部X光
症狀呼吸困難急促呼吸發紺休克
類型呼吸衰竭肺損傷[*]acute respiratory insufficiency[*]疾病
診斷方法胸片X射線計算機斷層成像
分類和外部資源
醫學專科胸腔醫學、​急診醫學
ICD-11CB00
ICD-10J80
ICD-9-CM518.5, 518.82
DiseasesDB892
MedlinePlus000103
eMedicinearticle/165139
MeSHD012128
[編輯此條目的維基數據]

舊稱急性肺損傷(Acute lung injury,ALI)現歸屬於輕症ARDS的範疇。[4]

病因

編輯

ARDS的原因複雜多樣。嚴重肺部(肺炎)或全身感染(敗血症),創傷,多次輸血,嚴重燒傷,嚴重胰腺炎(胰腺炎),溺水或其他吸入事件之後,藥物反應等[5]。 一些ARDS病例與創傷後復甦期間使用的大量液體有關[6]

根據肺損傷的機制,可將ARDS病因分為直接因素(肺內因素)和間接因素(肺外)損傷:

病理學

編輯

有很多情況和成人呼吸性窘迫症候群的發生有關(見表1)。

物理性 感染性 免疫性
外傷 敗血症 任何嚴重疾病
頭部損傷 肺炎 輸血
爆炸傷 心與肺的
吸入酸性物質 血管旁通
脂肪栓塞 過敏
吸入濃煙 任何嚴重疾病

肺泡微血管有較高的通透度,使蛋白質狀的液體漏至肺泡中,構成所謂的「非心因性肺水腫」。這些蛋白質狀的物質凝集形成玻璃質膜(hyaline membrane),且有發炎細胞的增生。漸漸地這些急性發炎過程消退,開始癒合,可能產生廣泛的肺間質纖維化。

診斷

編輯

柏林定義

編輯

2011 年由歐洲重症醫學會發起、美國胸腔學會和重症醫學會支持召集的專家小組採用共識程序制定了 "柏林定義"。[7]ARDS表現為急性發作、胸部X線成像CT掃描顯示非心臟來源的雙側肺部浸潤,以及 PaO2/FiO2比值低於 300 mmHg,伴有PEEP/CAAP ≥ 5 cm H2O。[7][8]具體來所說需滿足以下四點[4]

  • 明確誘因下1周內出現的急性或進展性呼吸困難;
  • 胸部X線平片/胸部CT 顯示不能完全用胸腔積液、肺葉/全肺不張和結節影解釋的雙肺浸潤影;
  • 不能完全用心力衰竭和液體負荷過重解釋的呼吸衰竭。如果臨床沒有危險因素,需要用客觀檢查(如超聲心動圖)來評價心源性肺水腫;
  • 低氧血症 在機械通氣參數呼氣末正壓 (PEEP) /持續氣道正壓 (CPAP) 不低於5cm H2O 的條件下測定PaO2,根據PaO2/FiO2[note 1]確立ARDS診斷,並按嚴重程度分輕度、中度和重度3種:
  • 輕度:200 mmHg < PaO2/FiO2 ≤ 300 mmHg
  • 中度:100 mmHg < PaO2/FiO2 ≤ 200 mmHg
  • 重度:PaO2/FiO2 ≤ 100 mmHg

鑑別診斷

編輯

由於多種疾病都可以表現為急性發作的雙側肺部浸潤伴低氧血症,在建立ARDS時需排除如急性心源性肺水腫瀰漫性肺泡出血、雙側肺炎等疾病等的可能性。[9]


流行病學

編輯

據估計,在全球範圍內ARDS患者占ICU總住院患者的10.4%,但由於估計約有40%的ARDS未被診斷[10],實際的ARDS發病率可能高於這一水平。[3]

歷史

編輯

該概念由Ashbaugh等人於1967年首次提出。[11][12]原名「成人呼吸窘迫症候群」(adult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後隨認識進展明確該症候群可發生於任何年齡,故多採用術語「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13]兩者均縮寫為「ARDS」。

由於急性肺損傷(Acute lung injury,ALI)和ARDS實為同一疾病過程的兩個階段,為避免使用不同命名區分嚴重程度可能帶來的困惑,柏林定義取消了ALI的命名,將ALI和ARDS統一稱為ARDS,原ALI相當於現在的輕症ARDS。[7]

注釋

編輯
  1. ^ 所在地海拔超過1000m時,需對PaO2/FiO2,進行校正,校正後的PaO2/FiO2=(PaO2/FiO2)x(所在地大氣壓值/760)


參考文獻

編輯
  1. ^ 葛均波; 徐永健; 王辰. 内科学 9th. 北京市朝陽區潘家園南里19號: 人民衛生出版社. : 131. ISBN 978-7-117-26541-6. ARDS肺臟大體表現為暗紅色或暗紫紅色的肝樣變,重量明顯增加,可見水腫、出血,切面有液體滲出,故有「濕肺」之稱。 
  2. ^ Wet Lung: What Is It, Causes, Treatment, and More. Osmosis. [2024-11-29] (英語). 
  3. ^ 3.0 3.1 孫同文; 張西京 ;黎毅敏 ;彭志勇 ;趙鳴雁;. 中国成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诊断与非机械通气治疗指南(2023). 中國研究型醫院 (同方知網(北京)技術有限公司). 2023-10-15, 10 (05): 9–24 [2024-11-28]. ISSN 2095-8781. doi:10.19450/j.cnki.jcrh.2023.05.002 (中文). 
  4. ^ 4.0 4.1 葛均波; 徐永健; 王辰. 内科学 9th. 人民衛生出版社. : 130. ISBN 978-7-117-26541-6. 
  5. ^ Melmed 2011, pp. 636
  6. ^ Cherkas, David. Traumatic hemorrhagic shock: advances in fluid management. Emergency Medicine Practice. 2011-11, 13 (11): 1–19; quiz 19–20 [2020-12-30]. ISSN 1524-1971. PMID 2216439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7). 
  7. ^ 7.0 7.1 7.2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The Berlin Definition. JAMA. 2012-06-20, 307 (23) [2024-11-28]. ISSN 0098-7484. doi:10.1001/jama.2012.566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09) (英語). 
  8. ^ Diamond, Matthew; Peniston, Hector L.; Sanghavi, Devang K.; Mahapatra, Sidharth.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StatPearls. Treasure Island (FL): StatPearls Publishing. 2024 [2024-11-28]. PMID 2861377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11-20). 
  9. ^ Schwarz, Marvin I.; Albert, Richard K. “Imitators” of the ARDS. Chest. 2004-04, 125 (4): 1530–1535. doi:10.1378/chest.125.4.1530. 
  10. ^ Bellani, Giacomo; Laffey, John G.; Pham, Tài; Fan, Eddy; Brochard, Laurent; Esteban, Andres; Gattinoni, Luciano; van Haren, Frank; Larsson, Anders; McAuley, Daniel F.; Ranieri, Marco. Epidemiology, Patterns of Care, and Mortality for Patients With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in Intensive Care Units in 50 Countries. JAMA. 2016-02-23, 315 (8) [2024-11-28]. ISSN 0098-7484. doi:10.1001/jama.2016.029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6) (英語). 
  11. ^ 袁雪燕; 劉玲; 邱海波. 2023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全球新标准:进步与局限. 中華醫學雜誌. 2024-04-16, 104 (15). ISSN 0376-2491. doi:10.3760/cma.j.cn112137-20231016-00770 (中文). 
  12. ^ Ashbaugh, DavidG.; Boyd Bigelow, D.; Petty, ThomasL.; Levine, BernardE.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IN ADULTS. The Lancet. 1967-08, 290 (7511) [2024-11-28]. doi:10.1016/S0140-6736(67)90168-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6-20) (英語). 
  13. ^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Epidemiology, pathophysiology, pathology, and etiology in adults [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成人流行病學、病理生理學、病理學和病因學]. www.uptodate.com. [2024-1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10-05) (英語). 
  • Simon M.Whitelet,Adnres bodenham(1999).Churchill's Pocketbook of Intensive Care.1st ed,131-133.

延伸閲讀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