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普·奧尼爾
小托馬斯·菲利普·「提普」·奧尼爾(英語:Thomas Phillip "Tip" O'Neill Jr. ,1912年12月9日—1994年1月5日)是一位美國民主黨籍政治人物,於1977-1987年間任美國眾議院議長,1953-1987年間任麻薩諸塞州聯邦眾議員。他是目前為止唯一一位連續任滿5個任期的美國眾議院議長,也是美國歷史上在職時間第三長的眾議院議長,僅次於塞繆爾·雷伯恩和亨利·克萊。
提普·奧尼爾 Tip O'Neill | |
---|---|
第47任美國眾議院議長 | |
任期 1977年1月4日—1987年1月3日 | |
前任 | 卡爾·阿爾伯特 |
繼任 | 吉姆·賴特 |
美國眾議院多數黨領袖 | |
任期 1973年1月3日—1977年1月3日 | |
副職 | 約翰·麥克法爾 |
前任 | 黑爾·博格斯 |
繼任 | 吉姆·賴特 |
美國眾議院多數黨黨鞭 | |
任期 1971年1月3日—1973年1月3日 | |
領袖 | 黑爾·博格斯 |
前任 | 黑爾·博格斯 |
繼任 | 約翰·麥克法爾 |
美國聯邦眾議員 來自麻薩諸塞州 | |
任期 1953年1月3日—1987年1月3日 | |
前任 | 約翰·F·甘迺迪 (第11選區) 托伯特·麥克唐納 (第8選區) |
繼任 | 詹姆斯·A·貝克 (第11選區) 約瑟夫·P·甘迺迪二世 (第8選區) |
選區 | 第11選區 (1953–1963) 第8選區 (1963–1987) |
麻薩諸塞州眾議院議長 | |
任期 1949年—1953年 | |
前任 | 弗雷德里克·威利斯 |
繼任 | 查爾斯·吉本斯 |
麻薩諸塞州眾議院少數黨領袖 | |
任期 1947年—1949年 | |
前任 | 約翰·弗萊赫蒂 |
繼任 | 查爾斯·吉本斯 |
個人資料 | |
出生 | 小托馬斯·菲利普·奧尼爾 1912年12月9日 美國麻薩諸塞州劍橋 |
逝世 | 1994年1月5日 美國麻薩諸塞州波士頓 | (81歲)
政黨 | 美國民主黨 |
配偶 | 米莉·米勒 |
兒女 | 4 (包括托馬斯·P·奧尼爾三世) |
學歷 | 波士頓學院 (文學士) |
奧尼爾出生於麻薩諸塞州北部的劍橋,年輕時即參與政治活動,在1928年總統大選中為候選人艾爾弗雷德·E·史密斯作競選活動志願者。自波士頓學院畢業後,奧尼爾贏得麻薩諸塞州眾議院議席,成為富蘭克林·羅斯福新政的強力倡導者。他於1949年成為麻薩諸塞州眾議院議長,並於1952年當選為聯邦眾議員,接替由約翰·F·甘迺迪留下的議席。
在眾議院,奧尼爾成為麻薩諸塞州聯邦眾議員約翰·麥考馬克的得意門生。 1967年因越南戰爭與總統林登·詹森分道揚鑣,並在水門事件中呼籲理察·尼克森總統辭職。20世紀70年奧尼爾的仕途高歌猛進,1971年成為多數黨黨鞭;73年成為多數黨領袖;77年升任眾議院議長。吉米·卡特當選後,他提出建立全民醫保和就業計劃。但卡特與國會關係崩潰,致使1980年總統大選民主黨失利。奧尼爾成為共和黨總統隆納·雷根保守的國內政策的主要政敵。但兩人在外交政策上是一致的,他們促成了1985年英國-愛爾蘭協定,並在蘇聯-阿富汗戰爭實行里根主義政策。
奧尼爾於1987年從國會退休,但仍活躍於公共活動中。他出版了暢銷自傳,並常在廣告和其他媒體上露面。1994年奧尼爾因心臟驟停過世,享壽81歲。
早年生活和教育
編輯奧尼爾是老托馬斯·菲利普·奧尼爾與羅斯·安妮·奧尼爾(娘家姓托蘭)的第三個孩子,出生在當時稱為「老都柏林」的麻薩諸塞州北劍橋的愛爾蘭中產階級社區。奧尼爾的母親在他九個月大的時候就去世了,他孩提大部分時間都是由一位法裔加拿大人管家照顧長大的,直到八歲時其父再婚。老奧尼爾是本行是泥瓦匠,後來在贏得劍橋市議會一個議席,被任命為市下水道管理員,開啟從政之路。奧尼爾童年時,他那來源於加拿大棒球運動員詹姆斯·提普·奧尼爾的綽號得到普遍承認。[1]他在羅馬天主教學校接受教育,1931年畢業於現已不存在的劍橋聖約翰高中,曾任校籃球隊隊長;他是學校所在的聖約翰福音傳教士教會教區的終身教區居民。後進入波士頓學院學習,1936年畢業。
初入政壇
編輯奧尼爾在15歲就開始積極參與政治活動,並在1928年美國總統選舉中為民主黨候選人阿爾·史密斯工作。四年後,他又幫助富蘭克林·羅斯福競選。作為波士頓學院的一名大四學生,奧尼爾出馬參選劍橋市議會的一個議席,但其人生首場公職選舉以失利告終。這場選舉的經驗教訓教會他日後最常引用的警句:「所有政治都是地方性的」。[2]
1936年畢業後,奧尼爾以二十四歲之齡當選麻薩諸塞州眾議員,期間受到他經濟困難時期的選民們幫助;這些經歷使他成為即將結束的羅斯福新政的有力倡導者。其傳記作者約翰·阿洛伊修斯·法瑞爾說,奧尼爾的大蕭條時期波士頓工人階級的背景以及他對天主教信仰的理解,使奧尼爾形成政府應干預醫治社會沉疴的觀點。法瑞爾寫道,奧尼爾是「絕對的、無悔的、頑固不化的新政民主黨人」。[3]
1949年,他成為麻薩諸塞州眾議院歷史上首位民主黨籍議長,在任三年,直到1952年他從家鄉所在選區競選美國眾議院議席。
聯邦眾議員
編輯1952年,奧尼爾補缺即將高升聯邦參議員的約翰·甘迺迪當選為聯邦眾議員,此後他將穩如泰山的16次連任。其選區以波士頓北部為中心,最初被命名為第11選區,1963年改為第8選區。
在第二任期內,奧尼爾被選入眾議院規則委員會,在那裡他向民主黨領導層證明了自己的寶貴价值 ,特別是他的導師、同樣來自波士頓的眾議員和後來的議長約翰·威廉·麥考馬克。[4]
在越南戰爭周邊問題陷入困境後,1967年奧尼爾正式與林登·詹森總統決裂,成為反對美國參與越戰的領軍人物。[3]奧尼爾在他的自傳中寫道,他也確信越南的衝突本質上是內戰,美國的參與在道德上即是錯誤的。這一決定引起其選區的一些年老選民不滿,但贏得了大學院校教職人員和學生們的支持。在眾議院內,奧尼爾得到了持反對意見的年輕議員的信任和支持,這些人成為幫助奧尼爾崛起的重要朋友。[4]
1971年,奧尼爾被任命為眾議院民主黨第三號人物,多數黨黨鞭。兩年後的1973年,一架運載著多數黨領袖黑爾·伯格斯和眾議員尼克·貝吉奇的小型飛機在阿拉斯加失事,奧尼爾被選為眾議院多數黨領袖,接替伯格斯的工作。作為多數黨領袖,奧尼爾因水門事件醜聞要求彈劾理察·尼克森總統而成為眾議院中最顯赫的民主黨人。
聯邦眾議院議長
編輯由於捲入韓國說客朴東宣尋租醜聞,眾議院議長卡爾·阿爾伯特退休,奧尼爾於1977年當選議長,同年吉米·卡特出任美國總統。
卡特行政分支
編輯民主黨執政加上在國會多數席位明顯,奧尼爾希望本黨能夠實現全民醫保和就業方案等民主派立法。然而民主黨缺乏黨紀約束,同時卡特與奧尼爾在1977年推行倫理和能源立法計劃時出現分歧,這是一重大失誤。卡特威脅要否決一項水務項目法案,而這是許多國會議員的心頭肉。奧尼爾和其他民主黨領導層成員對卡特任命為聯邦官員和白宮幕僚的一些喬治亞州舊部感到不滿,奧尼爾認為這些喬治亞人傲慢而狹隘。
奧尼爾也推遲了卡特削減行政人員和縮小白宮娛樂性活動規模的節儉行為。身為美南浸信會信徒的卡特甚至在白宮取消了除啤酒和葡萄酒以外的所有酒類供應。正如卡特的任期剛剛開始的1977年初,國會山上的民主黨領導人被邀請到白宮與新總統共進早餐,卡特只為他們準備了小甜餅和咖啡。而飲啖兼人的奧尼爾事先覺得白宮會像原來那樣提供雞蛋和香腸。他看著桌子對面的卡特說:「總統先生……你知道,我們現在當家了。」卡特是有著改革思想的執行者,經常和奧尼爾就立法發生衝突。作為議長的奧尼爾想要獎賞那些忠誠的民主黨人,但卡特總統總是收緊錢袋子。經濟持續疲軟,伊朗人質危機使得卡特和民主黨在1980年眾議院和總統選舉中前景暗淡。
里根行政分支
編輯奧尼爾是里根行政分支內政和防務政策的主要反對者。1980年大選後,共和黨控制了美國參議院,奧尼爾成為國會反對派的領導人。奧尼爾甚至稱隆納·雷根是「白宮史上最無知的主人」,[4]以及「笑面胡佛」和「自私的啦啦隊長」。他還表示,里根的政策意味著他的總統任期就是「一個有錢人的聖誕大派對」。私下裡,奧尼爾和里根關係親近,或者按里根自己在回憶錄里所說,他們是「下午六點以後」的朋友。在同一部回憶錄中里根對自己曾在演講中人身攻擊奧尼爾表示懷疑,解釋稱「下午六點之前全是政治」。[5]里根曾經在演講中將奧尼爾與經典街機遊戲「吃豆人」進行了比較,形容奧尼爾是吞噬錢幣的圓形物品。他還曾經開玩笑說自己收到了奧尼爾的一張情人節賀卡:「我一看就知道是提普給我的,因為心在滲血(heart was bleeding,也有調侃作為自由主義者的奧尼爾心腸過軟的意思)。」
然而,奧尼爾默許了民主黨眾議員查理·威爾遜在蘇聯-阿富汗戰爭中執行里根主義,威爾遜以自己在眾議院撥款委員會的職務和與中情局官員賈斯特·艾弗洛科托斯的關係,暗中通過中情局提供經費、武器與人員,支持援助阿富汗聖戰者對抗蘇聯入侵。[6]
1981年3月里根遇刺時,觸發的美國憲法第二十五條修正案涉及到奧尼爾,引發爭議。國務卿亞歷山大·黑格在回答關於當時由誰負責的問題(總統被麻醉、喬治·布什副總統正在飛行途中)時說「一切由我負責」,但後來有人指出,在繼任順序上奧尼爾排在黑格之前。但當時里根只被麻醉了幾個小時,而眾議院議長若繼任總統需辭去立法分支的職務,所以沒有按照正式程序安排。
北愛爾蘭
編輯奧尼爾作為議長的最大成就之一涉及北愛爾蘭。奧尼爾與諸美國愛爾蘭裔政治家們:紐約州州長休·凱里、聯邦參議員泰德·甘迺迪和丹尼爾·派屈克·莫伊尼漢共同制定了交戰各方之間的和平協議,這四位被稱為「四騎士」。自1977年「聖派屈克節宣言」譴責北愛爾蘭暴力活動開始,直到1985年《英國-愛爾蘭協議》簽署愛爾蘭接受一攬子援助,「四騎士」說服卡特和里根行政分支向英國政府施壓。[7][8]1981年,奧尼爾還與甘迺迪、莫伊尼漢一道創立了「愛爾蘭之友」組織以促進北愛和平進程。[9]
卸任議長
編輯過世和遺產
編輯流行文化
編輯個人生活
編輯深度閱讀
編輯外部連結
編輯- 提普·奧尼爾-美國國會國家人物傳記大辭典
- George Bush Presidential Library and Museum - Remarks on Presenting the Presidential Medal of Freedom Award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Biographer John A. Farrell's remarks on O'Neill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JAFarrell.com
- C-SPAN內的頁面(英文)
- Booknotes interview with Gary Hymel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on All Politics Is Local and Other Rules of the Game, January 23, 1994
- Booknotes interview with John Farrell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on Tip O'Neill and the Democratic Century, May 20, 2001
- Famous folks from Cambridge: Tip O'Neill. Boston.com. November 21, 2011 [1 January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年6月13日).
- 在Find a Grave上的提普·奧尼爾
- Template:US Congress member archive
參考文獻
編輯- ^ Hodgson, G. (7 January 1994). Obituary: Thomas P. O'Neill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The Independent (London), pp. 14.
- ^ Thomas P. O'Neill, Jr. Papers Biographical Note | John J. Burns Library, Boston College. Bc.edu. [2010-09-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4-14).
- ^ 3.0 3.1 Cuomo, Mario. The Last Liberal. New York Times. 11 March 2001 [25 September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28).
- ^ 4.0 4.1 4.2 Tolchin, Martin. Thomas P. O'Neill Jr., a Democratic Power in the House for Decades, Dies at 81. New York Times. 7 January 1994 [25 September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27).
- ^ Kornblut, Anne E. 2008 May Test Clinton's Bond With McCain. The New York Times. July 29, 2006 [May 25,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5).
- ^ Charlie Wilson's War: The Extraordinary Story of the Largest Covert Operation in History, George Crile, 2003, Grove/Atlantic.
- ^ Thatcher Attacks INA. Irish People. 24 October 1981 [29 July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5-17).
- ^ Former Gov. Hugh Carey of New York passes at age 92. Irish Central. August 28, 2011 [July 29,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29).
- ^ Providing a Leading Voice for Human Rights and Democracy around the Globe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2-03-27. TedKennedy.org. Retrieved: 2012-04-27.
麻薩諸塞州眾議院 | ||
---|---|---|
前任者: 弗雷德里克·威利斯 |
麻薩諸塞州眾議院議長 1949–1953 |
繼任者: 查爾斯·吉本斯 |
美國眾議院 | ||
前任者: 約翰·F·甘迺迪 |
麻薩諸塞州第11國會選區 聯邦眾議員 1953–1963 |
繼任者: 詹姆斯·A·貝克 |
前任者: 托伯特·麥克唐納 |
麻薩諸塞州第8國會選區 聯邦眾議員 1963–1987 |
繼任者: 約瑟夫·P·甘迺迪二世 |
前任者: 克利福德·戴維斯 |
眾議院競選支出委員會主席 1965–1973 |
繼任者: 尼爾·愛德華·史密斯 |
前任者: 黑爾·博格斯 |
眾議院多數黨黨鞭 1971–1973 |
繼任者: 卡爾·阿爾伯特 |
眾議院多數黨領袖 1973–1977 |
繼任者: 吉姆·賴特 | |
政黨職務 | ||
前任者: 黑爾·博格斯 |
眾議院民主黨副領袖 1971–1973 |
繼任者: 卡爾·阿爾伯特 |
眾議院民主黨領袖 1973–1977 |
繼任者: 吉姆·賴特 | |
空缺 上一位持有相同頭銜者: 泰德·史蒂芬約翰·雅各布·羅德斯 |
國情咨文回應人 1982、1983、1984、1985 與羅伯特·伯德、阿蘭·克蘭斯頓、阿爾·戈爾、加里·哈特、小貝內特·約翰斯頓、泰德·甘迺迪、小唐納德·W·里格爾、保羅·薩班斯、尚慕傑 (1982),萊斯·奧庫安、喬·拜登、比爾·布拉德利、羅伯特·伯德、湯姆·達施勒、比爾·赫夫納、芭芭拉·B·肯內利、喬治·米勒、保羅·聰格斯、蒂姆·維爾特 (1983),馬克斯·博卡斯、喬·拜登、戴維·L·博倫、芭芭拉·柏克瑟、羅伯特·伯德、但納特·法賽爾、威廉·H·格雷三世、湯姆·哈金、沃爾特·迪伊·赫德爾斯頓、卡爾·列文、克萊伯恩·佩爾 (1984),比爾·柯林頓、鮑勃·格雷厄姆 (1985)同時在任 |
繼任者: 湯姆·達施勒、威廉·H·格雷三世、喬治·米切爾、查克·羅布、哈里特·伍茲 |
官銜 | ||
前任者: 卡爾·阿爾伯特 |
眾議院議長 1977–1987 |
繼任者: 吉姆·賴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