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魚學名Branchiostoma lanceolatum)是文昌魚屬的一種生物,它沒有脊椎骨,所以是介於無脊椎動物脊椎動物之間的過渡型動物,並不屬於魚類[2]。文昌魚是生物演化研究中的模式生物[3],它揭示了現存脊椎動物的起源。

文昌魚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頭索綱 Leptocardii
目: 文昌魚目 Amphixiformes
科: 文昌魚科 Branchiostomidae
屬: 文昌魚屬 Branchiostoma
種:
文昌魚 B. lanceolatum
二名法
Branchiostoma lanceolatum
Pallas, 1774[1]
異名[1]
  • Limax lanceolatus Pallas, 1774
  • Branchiostoma lubricum Costa, 1834
  • Amphioxus lanceolatus Yarrel, 1836
  • Branchiostoma haecklii Franz, 1922

文昌魚不同於香港稱之為「白飯魚」的一種魚。香港白飯魚實是銀魚科白肌銀魚Salanx chinensis)及有明銀魚Salanx ariakensis),屬脊椎動物的魚類。

特徵

編輯
 
解剖圖

體長3-5厘米,外表看起來像魚類。身體半透明。同脊椎動物一樣,文昌魚具有一條沿背部下行的神經索,並具有呈條帶狀的肌節。然而,和脊椎動物不同的是,文昌魚的背神經索不是由骨骼所保護,而是由許多柱狀細胞所在組成的具有韌性的膜狀結構所緊密包圍,這種起支撐作用的結構比脊椎簡單得多,又被稱為脊索(notochord)。文昌魚的脊索和脊椎動物的脊椎不同,它一直延伸進入頭部,故文昌魚所屬的亞門被稱作頭索動物亞門Cephalochordata),其中「cephalo-」在拉丁文的意思就是「與頭部相連」。文昌魚於頭部被稱為腦室的神經索部份比較粗大,但並不是腦部。並且文昌魚嘴的前端長有口笠觸手(oral cirri),起到感覺器官和過濾進入口中的海水的作用。文昌魚擁有血管系統,但沒有心臟,血液由一部份血管的脈動帶動。

習性

編輯

文昌魚成熟個體平均體長大約5厘米,壽命約2年8個月。廣泛分布於各大洋低、中緯度海域的近岸淺水區。它們對地質要求比較嚴格,通常僅在有機質含量較低的粗中砂和中砂中大量出現。幼體運動能力弱,營浮游生活;成體在沙質的淺海中營半穴居生活,身體埋入砂中,僅前端外露,用於進行呼吸和濾食水體中的矽藻。夜間較為活躍,在海水中短暫游泳。

分布狀況

編輯

中國青島Branchiostoma belcheri tsingtauense)、廈門Branchiostoma belcheri xiameng)是文昌魚的兩個主要棲息地。此外,整個東南亞沿海均有發現文昌魚。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佛羅里達州也有分布。

香港城市大學曾經研究文昌魚,調查發現香港有四種文昌魚,包括:

其中以白氏鰓口文昌魚最多,可見於西貢大浪灣一帶海域,通常在水深十米的近岸海床棲息。[4]

保護現狀

編輯

由於對棲息地的底質及水質的要求較高,人為破壞所造成的棲息地環境改變有可能造成文昌魚種群的消失。例如高集海堤的修建就直接導致了曾經年產60噸文昌魚的劉五店漁場的消失。此外,由於文昌魚具有豐富的營養價值,為東南亞一帶的傳統食物,商業性的捕撈也加速了文昌魚資源的枯竭。文昌魚現為中國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0 1.1 Branchiostoma lanceolatum (Pallas, 1774). WoRMS - World Register of Marine Species. [2022-1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12). 
  2. ^ 脊椎动物祖先的“活化石”: 文昌鱼. 海洋生物多樣性與進化研究所. 2020-10-26 [2023-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8-19) (中文(中國大陸)). 
  3. ^ 似魚非魚-從文昌魚看脊椎動物的發育機制演化 (PDF). [2015-12-06].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5-12-08). 
  4. ^ 遠古生物被當白飯魚吃 文昌魚瀕危學者籲列管. 蘋果日報 (香港). 2005-10-16 [2017-03-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31).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