ㄐㄧㄚˇ中國先秦時期酒器禮器。斝外形像酒杯,一般有三隻腳,一個把手,圓形口沿上方有兩根小柱子,通常由青銅鑄造,可能主要用於加熱酒水奠祭。青銅斝流行於商代西周早期,此後就基本消失。

商代晚期饕餮紋斝,中國國家博物館藏,展出於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

形制

編輯
青銅斝
青銅爵

斝的形制與同為青銅酒器類似:有較深的筒狀腹;腹的一側有鋬[a],即把手;腹的下面一般有三隻足(大多中空),其中一隻位於鋬下方;口部敞開,口沿上大多立有兩根短小的柱。[1]:45

斝與爵的主要不同之處有三點:

  • 斝的口部為普通圓形,沒有爵的流和尾。[1]:45
  • 斝的體形一般要大於爵。[2]:168
  • 斝的兩柱聯線與鋬弓方向垂直,爵的兩柱聯線與鋬弓方向平行。[3]換言之,從上方俯視,斝的鋬與兩柱呈等腰三角形狀,鋬為頂點;爵的鋬則在兩柱的某一側。

分類

編輯

朱鳳瀚將斝根據腹底的形制分為三類:平底(或微圓),圓底,腹足不分(類似)。[2]:169-171容庚則將斝根據足的數量分為兩類:三足斝,四足斝(又稱方斝,橫截面為方形或橢方形)。[1]:45、46

歷史

編輯

李濟認為青銅斝是多種陶器木器糅合的產物,具體源自(1)黑陶時代的,(2)透底、空足、折壁的三足陶,(3)帶立柱的木器。[3]也有學者,如蘇秉琦,認為陶器時代就已經存在可以稱為「斝」的器物。[4]

青銅斝流行於商代西周早期,此後即消失。[2]:168具體而言,青銅斝出現於商代早期後段,目前經科學考古出土的青銅斝中,時代最早的屬於二里頭文化四期;商早期後段到中期是青銅斝使用的高峰時期,雖然出土的絕對數量不多,但在出土青銅器、尤其是酒器中所占比重較大;商代後期的青銅斝出土數量多,製作精美,體量碩大,鑄造工藝提高,但在出土酒器中所占比重降低;西周早期,青銅斝的數量減少,目前發現的時代最晚的青銅斝制於周昭王時代。[5]:20-21、39-41

商中期以後還出現了模仿青銅斝器形而制的陶斝。[5]:18、19後代也有用等其他材料製作的斝。[6]

名稱

編輯

目前已知的該類器物均未在自身銘文上以任何一個專名自稱,只作「尊彝」、「彝」(均為青銅器的泛稱);先秦典籍中記錄的「斝」則都沒有寫明其形制樣貌。換句話說,商周有這種三足、一鋬、圓口、兩柱的器物,卻不知其名稱;東周以後典籍中有「斝」這個名稱,卻不知道指的是哪種器物。直到宋代金石學著作《宣和博古圖錄》才第一個用「斝」來稱呼這類器物。今天的考古學家大多沿襲這一名稱。

殷墟卜辭中有一字寫作 古文字學家認為這個字指的就是今天稱為「斝」的器物,字形上部為兩根柱,中部為口,下部為足。羅振玉首先將這個甲骨文字形跟後世的「斝」字聯繫了起來;他在《殷虛書契考釋》中指出,該字在甲骨文中還有另一個寫法,寫作 ,象手持該種器物的樣子(甲骨文中的 表示)。這個 字訛變後,兩部分的寫法和相對位置發生了改變,就變成了小篆中的 王國維則補充說,「斝」得聲於「假」:斝的體形比爵要大,所以稱之為「假」[b][7]:68、69

羅振玉還指出,由於甲骨文中字體方向常常倒轉, 字左右倒轉後,容易跟金文中的「散」字( )相混,所以典籍中表示酒器的「散」字,實際上就是「斝」字;另一個證據是,出土的青銅酒器中只有斝、沒有散,而《韓詩》中記錄的酒器只有散、沒有斝。王國維亦認同這一觀點,並補充了多條證據,如《禮記》中跟同時提及的酒器,一些篇目中稱為「散」,另一些則稱為「斝」[c][7]:69

但也有一些研究者(如朱鳳瀚)持論保守,認為我們今天稱為「斝」的器物西周早期之後就已消失,因此不能用東周以來的文獻作為證據,古文字 和今文字「斝」之間的演變、傳承關係尚無定論。[2]:168

功用

編輯

容庚指出斝與爵、角都有三足,且大多中空,因此斝的功用也應該跟爵、角一致,用以溫酒。[1]:45出土實物亦證明斝為溫酒器。1955年,鄭州市白家莊清理了四座商代墓葬,出土的銅斝表面滿浮煙燻痕,內部有灰白色水鏽[8]1975年,鄭州商城東北部發現一座商代土坑墓,挖掘出的銅斝內壁有白色水鏽,器底外部有煙燻痕。[9]

先秦典籍中的「斝」則多用於ㄍㄨㄢˋ禮,即奠祭。《禮記》和《周禮》都有相關記載。[10][11]不過如前所述,先秦典籍中「斝」與今日所稱的「斝」是否為一物還有爭議。

《紅樓夢》中的斝

編輯

在中國古典小説《紅樓夢》第四十一回中,寳、黛、釵到尼姑庵探訪妙玉。妙玉給寶釵喝茶的茶具,旁邊有一耳,杯上鐫著「𤫫ㄅㄢㄆㄠˊ斝」三個隸字,後有一行小字「晉王愷珍玩」,又有「宋元豐五年四月眉山蘇軾見於秘府」一行小字。給黛玉的茶具形似缽而小,也有三個篆字,鐫著「杏犀ㄑㄧㄠˊ」。紅學家對這些器具以及其名稱的含義衆説紛紜。比如,沈從文認為「𤫫瓟斝」與「杏犀䀉」都是作者故意設計出來的假古董,意在諷刺妙玉的為人「做作、勢利和虛假」。周汝昌、劉心武等人則認為是諷刺寶釵和黛玉的。

參見

編輯

注釋

編輯
  1. ^ 拼音pàn注音ㄆㄢˋ
  2. ^ 「假」字在上古有「大」的意思。尔雅·释诂. [2016-1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13). 假……大也。 
  3. ^ 礼记·礼器. [2016-1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4). 有以小為貴者:宗廟之祭……賤者獻以散……卑者舉角。 礼记·明堂位. [2016-1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15). 加以璧散璧角。 礼记·郊特牲. [2016-1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02). 舉斝角,詔妥屍。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1.2 1.3 容庚、張維持. 殷周青铜器通论.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84 [1958]. 
  2. ^ 2.0 2.1 2.2 2.3 朱鳳瀚. 中国青铜器综论.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 ISBN 978-7-5325-5055-5. 
  3. ^ 3.0 3.1 李濟. 斝的形制及其原始.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三十九本·上册. 台北: 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967: 335–350 (1969). 
  4. ^ 蘇秉琦. 谈“晋文化”考古. 文物与考古论集.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85: 44–54 (1988). CSBN 11068·1577. 
  5. ^ 5.0 5.1 吳偉. 铜斝研究 (考古及博物館學碩士論文). 陝西師範大學. 2009. 
  6. ^ 宋史·志第五十一·礼志一. [2019-03-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10). 又太廟初獻,依開寶例,以玉斝、玉瓚,亞獻以金斝,終獻以瓢斝。……親祠太廟,酌以玉斝,亞獻以金斝。郊廟飲福,皇帝皆以玉斝。詔飲福,唯用金斝。亞、終獻,酌以銀斝。 
  7. ^ 7.0 7.1 王國維. 观堂集林(外二种). 石家莊: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3 [1923]. ISBN 7-5434-4238-8. 
  8. ^ 張建中. 郑州市白家庄商代墓葬发掘简报. 文物參考資料. 1955, (10): 24–42. 
  9. ^ 楊育彬、趙靈芝、孫建國、郭培育. 近几年来在郑州新发现的商代青铜器. 中原文物. 1981, (2): 1–3. 
  10. ^ 礼记·明堂位. [2016-1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15). 灌尊,夏后氏以雞夷,殷以斝,周以黃目。 
  11. ^ 周礼·春官宗伯. [2016-1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15). 秋嘗、冬烝,祼用斝彝、黃彝,皆有舟。 

延伸閱讀

編輯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考工典·斝部》,出自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