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芬·霍爾
史蒂芬·霍爾(英語:Steven Holl,1947年12月9日—)是生活在紐約的建築師。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包括:1998年建成的基亞斯瑪當代藝術博物館、2003年建成的麻省理工學院學生宿舍西蒙斯樓、2007年建成、位於美國密蘇里州堪薩斯城的尼爾森-阿特金斯美術館擴建新館[1],以及2009年建成的北京當代MOMA[1]等。
史蒂芬·霍爾 Steven Holl | |
---|---|
出生 | 美國華盛頓州布雷默頓 | 1947年12月9日
國籍 | 美國 |
母校 | 華盛頓大學 建築聯盟學院 |
職業 | 建築師 |
獎項 | 阿爾瓦·阿爾托獎(1998年) BBVA基金會前沿獎(2008年) 美國建築師學會金獎(2012年) 高松宮殿下紀念世界文化獎(2014年) |
建築 | 基亞斯瑪當代藝術博物館、尼爾森-阿特金斯美術館、北京當代MOMA、哈姆生中心 |
生涯
編輯求學
編輯1970年,霍爾從華盛頓大學畢業,前往羅馬繼續建築學的學習。1976年,他作為研究生進入倫敦建築聯盟學院,並於同年在紐約創建了自己的工作室。在紐約的最初十年,他每天睡在的自己辦公室里,床就在辦公室的門上方;而辦公室沒有熱水,他只能在附近基督教青年會的旅店洗澡[2]。霍爾的合伙人是克里斯·麥克沃伊(Chris McVoy)和諾亞·耶菲(Noah Yaffe),他們的工作室達到了40人。1981年,霍爾開始在哥倫比亞大學任教。
發展
編輯霍爾的建築思想發生過一次很大的轉變。最初他考慮的主要方向是類型學;但後來他轉向了現象學方法,也就是考慮人的存在,人與他周圍事物的接觸。這種轉變與霍爾接觸到的哲學家莫里斯·梅洛-龐蒂以及建築理論家尤哈尼·帕拉斯瑪的著作有關。
獲獎情況
編輯1998年,霍爾獲得了著名的阿爾瓦·阿爾托獎。2000年,他當選了美國藝術暨文學學會會員。2001年7月,《時代》雜誌把他稱為美國最好的建築師,評價他的建築「令人大飽眼福的同時也滿足了人們的精神需求」[3]。除此以外,他獲得的獎項還有1986年美國建築師學會(AIA)的最佳建築設計獎、1997年紐約美國建築師學會榮譽獎、2002年史密森尼學會庫珀-休伊特國家建築設計獎、2003年英國皇家建築師協會榮譽成員、美國藝術暨文學學會阿諾德·W·布魯諾獎、2008年BBVA基金會前沿獎藝術獎[4]。2007年,史蒂芬·霍爾建築師事務所因艾奧瓦大學藝術和藝術史系藝術西樓的設計獲得了AIA榮譽獎和美國建築師學會紐約分會梅利特獎。2007年,普瑞特藝術學院希金斯樓增建、和瑞士大使館新建住宅都獲得了AIA紐約分會榮譽獎。2010年海寧現代藝術博物館獲得了英國皇家建築師協會國際獎。2011年,深圳萬科中心獲得了AIA國家榮譽獎和AIA紐約分會榮譽獎。2011年霍爾被授予未來設計協會資深會員稱號[5]。2012年他獲得了美國建築師學會金獎[6]。2014年,他獲得了高松宮殿下紀念世界文化獎建築獎[7]。
作品
編輯早年作品
編輯霍爾第一次在建築競賽中獲獎是在1988年的一場競賽中,競賽的內容是翻新設在德國柏林的美國記憶圖書館。1989年2月,霍爾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舉辦了一場個人作品展;隨後,現代藝術博物館購買了他的25件作品以供常設展覽展出。在1992年芬蘭赫爾辛基的當代美術館的競賽中,霍爾的方案「交叉」(Chiasma;芬蘭語翻譯為Kiasma)獲得了一等獎;美術館於1998年對外開放,並將「交叉」作為其永久命名。
在設計西雅圖大學的耶穌會聖伊格內修斯小教堂(1994-1997年建)時,霍爾結合校園對公共空間的需求,把小教堂設置在了過去的一條街道的中間,並把建築平面拉長,以在北、西、南三側形成四邊形的綠地;同時在東側也規劃了四邊形的綠地[8]。這一設計獲得了美國建築師學會紐約分會的設計獎項。霍爾在設計中設置了七個不同的發光體,以代表「石頭盒子中的7個光瓶」。每個發光體代表耶穌會天主教的不同崇拜,並通過設置不同顏色的玻璃使得建築的不同部分展現不同的顏色。除了透過彩色玻璃以外,也通過在彩色表面上反射的方式形成彩色光源。
建築作品列表
編輯- 混合建築(Hybrid Building,美國佛羅里達州海濱區,1984–1988年建)
- 柏林AGB圖書館(Berlin AGB Library,德國柏林,1988年競賽參賽作品)
- 世界公寓(Void Space Housing, Nexus World,日本福岡,1989–1991年建)
- 斯特萊托住宅(Stretto House,美國德克薩斯州達拉斯,1989–1992年建)
- 藝術與建築商店(Storefront for Art and Architecture,美國紐約,1992–1993年建)
- 西雅圖大學聖伊格內修斯小教堂(Chapel of St. Ignatius at Seattle University,美國華盛頓州西雅圖,1994–1997年建)
- 克蘭布魯克科學學院(Cranbrook Institute of Science,美國密西根州布盧姆菲爾德希斯,1993–1998年建)
- 基亞斯瑪當代藝術博物館,(Kiasma,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芬蘭赫爾辛基,1993–1998年建)
- 薩夫特伊街辦公樓(Sarphatistraat Offices,霍爾蘭阿姆斯特丹,1996–2000年建)
- 貝爾維尤美術館(Bellevue Arts Museum,美國華盛頓州貝爾維尤,2001年建)
- 明尼蘇達大學建築和景觀設計學院拉爾夫·瑞普遜館(Ralph Rapson Hall, College of Architecture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美國明尼蘇達州明尼阿波利斯,2002年建)
- 麻省理工大學學生公寓西蒙斯樓(Simmons Hall,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美國麻薩諸塞州坎布里奇)
- 普瑞特藝術學院希金斯樓增建(Pratt Institute Higgins Hall Insertion,美國紐約州布魯克林,1997–2005年建)
- 惠特尼湖水淨化廠(Lake Whitney Water Purification Facility and Park,美國康乃狄克州,1998–2005年建)
- 湍流式住宅(Turbulence House,美國新墨西哥州,2001–2005年建)
- 平面住宅(Planar House,美國亞利桑那州仙谷,2002–2005年建)
- 艾奧瓦大學藝術和藝術史系(University of Iowa School of Art and Art History,美國艾奧瓦州艾奧瓦城,1999–2006年建)
- 瑞士大使住宅(Residence of the Ambassador of Switzerland,美國華盛頓特區,2006年建)
- 尼爾森-阿特金斯美術館增建(Bloch Building expansion of the Nelson-Atkins Museum of Art,美國密蘇里州堪薩斯城,1999–2007年建)
- 北京當代MOMA(Linked Hybrid,中國北京,2003–2009年建)
- 哈姆生中心 (Knut Hamsun Centre,挪威諾德蘭郡,1994–2009年建)
- 海寧現代藝術博物館(Herning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丹麥海寧,2005–2009年建)
- 深圳萬科中心(Horizontal Skyscraper - Vanke Center,中國深圳,2006–2009年建)
- 海洋衝浪博物館(Cite de l'Ocean et du Surf,法國比亞里茨,2005–2011年建,與索朗·法比亞合作設計
- 大洋美術館和住宅(Daeyang Gallery and House,韓國首爾,2008–2012年建)
- 哥倫比亞國立大學博士樓(PhD Building, National University of Colombia,哥倫比亞波哥大,2012年建)
- 成都來福士廣場(Sliced Porosity Block - CapitaLand Raffles City Chengdu,中國成都,2007–2012年建)
- 四方當代美術館(Sifang Art Museum,中國南京,2003–2013年建)
- 哥倫比亞大學坎貝爾體育中心(Campbell Sports Center at Columbia University,美國紐約,2008–2013年建)
- 約翰·甘迺迪表演藝術中心擴建(John F. Kennedy Center for the Performing Arts addition,美國華盛頓特區,2013年–在建)[9][10]
- 格拉斯哥藝術學院索納雷德大樓(Seona Reid Building, Glasgow School of Art,英國格拉斯哥,2009–2014年)
- 斐德瑞克·馬爾香水專賣店(Editions de Parfums, Frederic Malle,美國紐約,2013–2014年)
- 馬吉醫療中心(Maggie's Centres St Bartholomew's Hospital building,英國倫敦,在建)
腳註
編輯- ^ 1.0 1.1 Lacayo, Richard. "The 10 Best (New and Upcoming) Architectural Marvels." TIME. 13 December 2007. http://www.time.com/time/magazine/article/0,9171,1694467,00.htm[永久失效連結]
- ^ Sheftell, Jason. Get ready New York - Architect Steven Holl brings his brilliant award-winning designs to the city. New York Daily News (New York). 12 November 2010 [2016-07-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17).
- ^ 原文是「satisfy the spirit as well as the eye」
- ^ BBVA Foundation Frontiers of Knowledge Awards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0-03-26.
- ^ Design Futures Council Senior Fellows 存档副本. [2015-03-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1-06).
- ^ Davidson, Justin. "Steven Holl, Agent of Enlightenment." Architect Magazine: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Architects. 17 May 2012. http://www.architectmagazine.com/architects/steven-holl-agent-of-enlightenment.aspx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Madsen, Deane. "Steven Holl wins 2014 Praemium Imperiale Award." Architect Magazine: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Architects. 16 July 2014. http://www.architectmagazine.com/architects/steven-holl-wins-2014-praemium-imperiale-award_o.aspx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Holl, Steven. The Chapel of St. Ignatius. New York: Princeton Architectural, 1999. Print.
- ^ KC firm BNIM will help design $100 million expansion of Kennedy Center. KansasCity.com. [2013-04-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4-06).
- ^ The KEnnedy Center Expansion Project Website. 存档副本. [2013-08-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7-28).
參考資料
編輯- Fred Rush, On Architecture, Routledge, London and New York, 2007.
- Scott Drake, 「The Chiasm and the experience of space」, JAE, Nov. 2005, vol.59, iss. 2, 53-59.
- Alberto Perez-Gomez, Juhani Pallasmaa, Steven Holl, Questions of Perception. Phenomenology of Architecture, William K. Stout Pub., San Francisco, 2006 (2nd edition).
- Alberto Perez-Gomez, 「The architecture of Steven Holl: In search of a poetry of specifics」, El Croquis 93, 1999.
- Philip Jodidio, Architecture Now!, Icons, Taschen, New York, 2002.
- Gareth Griffiths, "Steven Holl and His Critics", Ptah, Helsinki, 2006.
- Nancy Marmer, "Holl's Kiasma Debuts in Helsinki," Art in America, October 1998, p. 35.
外部連結
編輯- (英文) Steven Holl Architect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