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魯士的腓特烈·卡爾 (1828年)
普魯士的腓特烈·卡爾·尼古拉斯(德語:Friedrich Karl Nikolaus von Preußen,1828年3月20日—1885年6月15日),普魯士卡爾王子的獨子,德意志皇帝威廉一世的姪子。
普魯士的腓特烈·卡爾 | |
---|---|
出生 | 德意志邦聯普魯士王國布蘭登堡省柏林 | 1828年3月20日
逝世 | 1885年6月15日 德意志帝國普魯士王國布蘭登堡省波茲坦 | (57歲)
貴族 | 霍亨索倫王朝 |
父親 | 普魯士的卡爾王子 |
母親 | 薩克森-魏瑪-艾森納赫的瑪麗 |
簽名 | |
宗教信仰 | 信義宗 |
職業 | 軍人 |
生平
編輯早年
編輯腓特烈·卡爾是德皇威廉一世的弟弟普魯士的卡爾王子和奧古斯塔皇后的姐姐薩克森-魏瑪-艾森納赫的瑪麗公主的獨子。從1842年到1846年,腓特烈·卡爾從當時的少校和後來的戰爭部長阿爾布雷希特·馮·羅恩那裡接受了軍事紀律方面的指導。當王子於1846年進入波恩大學時,他也是他的同伴。1847年,他在那裡成為了普魯士波恩軍團的成員。同年因從波恩附近的萊茵河救出一名兒童而獲頒救生勳章。
征戰
編輯第一次什勒斯維希戰爭
編輯完成學業後,卡爾於1848年作為腓特烈·格拉夫·馮·弗蘭格爾將軍隨從的上尉參加了第一次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戰爭,並憑藉個人勇氣在什勒斯維希和迪博爾附近的戰鬥中立下了汗馬功勞[1]。1849年,他以總參謀部少校的身份參加了巴登戰爭,並在維森塔爾附近的戰鬥中率領驃騎兵中隊受了重傷。
在隨後的和平時期,他於1852年成為上校,1854年成為少將,1856年成為中將,他熱衷於研究軍事科學。他通過講座和石版印刷的論文將其結果傳達給了更小範圍的軍官。後者於1860年在王子不知情的情況下公布了一份軍事備忘錄,其改革建議引起了轟動。作為第3軍團的指揮官,他實際上進行了這些改革。他將他的軍事思想在此踐行,從而為普魯士軍隊的發展做出了傑出貢獻。
普丹戰爭
編輯1864年,已晉升為騎兵將軍的卡爾受命指揮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的普魯士軍隊。他在Arnis附近越過Schlei並迫使敵人放棄丹威克並撤退到迪博爾。4月18日,他率普軍攻占了迪博爾,從而在德丹戰爭中為普魯士和奧地利贏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弗蘭格爾在5月辭去職務後,卡爾王子成為德意志盟軍總司令征服了日德蘭半島,並於6月29日征服了阿爾森。為了感謝他的勝利,威廉一世授予王子一座莊園。
普奧戰爭
編輯1866年普奧戰爭爆發,腓特烈·卡爾被任命為第1集團軍(第2、第3和第4軍團)的總司令,從上盧薩蒂亞推進到波西米亞,於6月26日和27日襲擊了利貝瑙和波多爾,6月28日襲擊了慕痕格拉茨,7月29日,愛德華·克拉姆-加拉斯率領的奧地利-薩克森軍隊在吉欽(Gitschin)進攻了奧軍在柯尼格雷茨的陣地,並於7月3日進攻了奧軍陣地。在一場頑強的戰鬥中,他在前線控制了數量上占優勢的敵人,直到王儲腓特烈·威廉到達戰場,同時右翼的埃伯哈德·赫爾瓦特·馮·比滕費爾德將軍也介入敵人的左翼[2][3]。普軍由此取得了柯尼格雷茨戰役的大勝,卡爾從那裡長驅直入直到維也納城郊[4]。在1867年組成的北德意志邦聯議會中,他成為議員,並代表東普魯士的拉比奧-韋勞選區。
普法戰爭
編輯在普法戰爭中,他受命指揮德國第2集團軍,於1870年8月16日在馬斯拉圖爾戰役中擊退了弗朗索瓦-阿希爾·巴贊元帥指揮的法國萊茵軍團。8月18日,他在格拉夫洛特做出了在擊敗敵人右翼的行動。隨即他被授予第1軍團和第2軍團的最高指揮權,負責包圍梅斯。他擊退了巴贊的所有反擊,並迫使他於10月27日投降。10月28日在被任命為陸軍元帥的腓特烈·卡爾於11月2日率領三個軍團向羅亞爾河進發,以阻止法國盧瓦爾軍團向凡爾賽和巴黎推進。擊退法軍進攻後,於12月3日轉為進攻,12月4日占領奧爾良,將敵軍趕回布爾日和勒芒。
1871年1月,他在勒芒(1月6日至12日)的幾場小規模戰鬥中擊敗了法軍將領安托萬·尚齊,徹底打散了尚齊的軍隊,以致任何進一步從西部為巴黎解圍的嘗試都變得不可能。
戰後
編輯戰後,由於在普法戰爭中的貢獻,他獲得了300,000塔勒的獎金。腓特烈·卡爾隨後被任命為普魯士陸軍步軍和騎兵督察官。沙皇亞歷山大二世也贈與他俄國陸軍元帥之名。1885年他在家中病逝,死後埋葬於柏林萬湖的聖彼得和保羅教堂,同他的妻子瑪麗亞·安娜和他的父母埋葬在一起。
家庭
編輯1854年,腓特烈·卡爾和安哈特-德紹的瑪麗亞·安娜結婚,兩人共有1子3女:
參考資料
編輯- ^ Biographie, Deutsche. Friedrich Karl - Deutsche Biographie. www.deutsche-biographie.de. [2022-0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9-04) (德語).
- ^ Wagner 1899,第25頁.
- ^ Geoffrey 1997,第182-183頁.
- ^ Moltke 1867,第17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