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憫謙(英語:Ham Chu Man-Him)是一位香港心理學家[1],專注於聾人心理健康及權益維護。她採用手語的方式,致力幫助聾人群體,引起社會對其心理健康問題的重視[2]。朱憫謙的貢獻獲得認可,成為「 香港人道新力量2023」的得獎者[3]

簡歷

編輯

朱憫謙在大學畢業後成為一名手語翻譯員。2019年,他和夥伴共同組建一個名為「聾人學堂」的組織。該組織旨在通過課堂和工作坊的形式,向聾人分享各種資訊[4],提升他們自我倡導和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減少聾人在以聽力為主導的社會中感到的不安。

她認為,聾人和健聽人一樣,都希望得到關懷和尊重。但由於大多數人對聾人和手語的認識不足,社會設計和制度未能切實滿足聾人的需求。這使得聾人在尋求支援時往往難以表達自己的需求。

由於市民大眾較少接觸聾人,容易忽視他們的需要,所以她希望能夠通過「聾人學堂」的行動,來更好地維護聾人的權益。她認為,增進普通大眾對聾人群體的了解和關注,是實現聾人平等和融入社會的重要一步。

提供專業意見

編輯

在2021年5月,聾人機構「龍耳」召開一場記者會,向公眾揭露一起聾人因抑鬱而墮樓的事件,希望能夠協助該名聾人的家屬通過法律訴訟來討回公道。「龍耳」創辦人邵日贊和朱憫謙共同駁斥法律援助署專家的意見。

朱憫謙認為,當情緒病聾人出院時,醫院方面有責任對病人進行全面的風險評估,並安排一名具備精神健康方面傳譯訓練的手語傳譯員來協助溝通,而不應該只依靠醫生一個人就決定允許病人出院[5]

她還質疑,這位患者的學歷只有小四程度,單靠紙筆溝通是否足以讓他理解像「自殺念頭」、「情緒低落」這樣的字眼。他們還質疑醫院不主動安排手語傳譯來協助溝通[6]

建立學習平台

編輯

根據朱憫謙的說法,聾人長期以來一直面臨不公平的對待和歧視,同時也被社會所忽視和剝削。她認為,健聽人有時將一些想法強加於聾人身上,但這反而無法有效地幫助聾人。因此,她希望手語傳譯能更加普及,為聾人提供更好的支援。

她表示,科技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為聾人提供支援,例如視頻、語音轉文字軟體和圖像等。這些方法可以增強健聽人和聾人之間的溝通,從而發揮聾人的個人能力,讓他們在不同領域發揮所長並表達自己的想法,並使大眾有更多機會了解聾人群體,建立互相尊重的環境。

她組織「聾人學堂」,旨在讓聾人在各個領域學習新知識,從而發掘自己的長處。「聾人學堂」會舉辦各種工作坊和線上線下講座,並提供足夠的手語傳譯支援,讓聾人能夠完整地感受所學習的知識,繼而在這些領域進一步發展,發揮所長,建立自信和社交生活[7]

參考資料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