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工業大學
柏林工業大學(德語:Technische Universität Berlin,TU Berlin),或譯「柏林理工大學」、「柏林科技大學」,是柏林大學聯盟的成員之一,也是柏林邦唯一一所理工科大學。該校約有33000多名學生(2020/21年冬季學期)並設立100多個學系。創辦時間最早可追溯至1770年,是第一所採用「Technische Universität」(科技大學)命名的德國大學。今天的學校主樓建於1884年,由理察·盧卡(Richard Lucae)設計,坐落於柏林夏洛特堡區,面向六月十七大街。根據普魯士國王在1899年的「最高法令」,成為德語區第一個有權授予工學博士學位(Dr.-Ing.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大學。2019年起成為德國精英大學成員。
柏林工業大學 | |||
---|---|---|---|
Technische Universität Berlin | |||
校訓 | Wir haben die Ideen für die Zukunft.(我們有對未來的想法。) | ||
創辦時間 |
| ||
學校類型 | 理工大學 | ||
預算 | € 567.8 million (2018)[1] | ||
職工人數 | 7810人、教授335人(2021年) | ||
學生人數 | 33631人(2020/21年冬季學期) | ||
校址 | 德國柏林邦柏林市 | ||
隸屬 | TIME、理工大學九校聯盟、德國科學基金會、SEFI、PEGASUS、歐洲高等工程教育和研究學校協會 | ||
網站 | www.tu.berlin | ||
|
柏林工業大學近25%的學生來自於國外,使該校相比德國其他高等院校更具國際化色彩。校友和教授中有10位是諾貝爾獎獲得者。在2019年7月德國聯邦政府揭曉的第三輪卓越大學計畫評選中,同柏林洪堡大學和柏林自由大學以「柏林大學集團」的名義共同提出申請,首次獲得了德國「精英大學」的稱號。
歷史
編輯- 「柏林工業大學」最早的淵源可以追溯到由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腓特烈大帝)發起,由德國礦物學家Carl Abraham Gerhard(1738年2月26日-1821年3月9日)在1770年11月1日創立的「柏林採礦學院」。另一個源頭是1799年3月13日皇家建立的「柏林建築學院」。第三個來源初創於1821年的「皇家職業學院」。
- 1879年,由三個學院合併成立「皇家柏林高等工業學院」(又稱「柏林夏洛滕堡工學院」)。該校是德國始創最早的高等工業學院(Technischen Hochschule),在1899年獲得頒發博士文憑的權利。
- 「柏林工大」能有今日的地位,也該歸功於先人的努力所立下的基礎。早在皇家工學院年代,不少著名的科學家在學院工作,且取得重要的成果,例如諾貝爾獎得主Ernst Ruska發明電子顯微鏡,有化學家Hermann Wilhelm Vogel的彩色底片、Alois Riedler的無信電報,數字電腦之父康拉德·楚澤於1940年獨立研製成可程式化的電腦等,都替柏林工業大學奠定優良的科學研究傳統。
- 1878年至1884年學校按照Richard Lucae、Friedrich Hitzig和Julius Raschdorff的設計建造主教學樓,主教學樓屬於義大利文藝復興風格,共有5個內院,其中的3個內院、側翼和後側是後來在經受戰爭嚴重破壞後重建的。
- 在第三帝國時期曾設立了國防技術系,導致學校從1945年4月20日起被盟軍關閉了一段時間。當學校在1946年4月9日重新開始教學時,新開設了人文類的學系,使得學校升格為大學,即開始啟用現在的名稱「柏林高等工業學院(Technischen Hochschule Berlin)」。
- 2009 年,歐洲理工學院在柏林工業大學的參與下選出了兩個知識創新集團,每個集團每五年獲得1 億歐元的資助。自 2019 年以來,柏林工業大學與柏林自由大學、柏林洪堡大學和柏林夏里特醫學院合作,共同列入德國精英大學之一。
校園
編輯校區面積大約為600,000平方公尺,分布在柏林西部的許多地方。主校區坐落於夏洛滕堡區。
組織結構
編輯該校現有7個學院:
- 人文學院
下設 哲學、科學理論、科技史系;文學系;歷史系;社會學、政治歷史教育系;教育系;語言和傳播系;職業教育與勞動力系;女性研究中心和反猶太研究中心。
- 數學與自然科學學院
下設化學系、數學系和物理系
- 過程科學學院
下設生物工程系、能源系、食品科學系、過程工藝系、環境保護系和材料系
- 電子工程和電腦科學學院
下設能源與自動化系、高頻與半導體系、通訊系、微電子和電腦系、軟體技術與電腦理論系和經濟資訊和定量分析系
- 機械和交通學院
下設流體力學和聲學系、心理學和勞動科學系、陸上和海洋交通系、航空太空系、精密機械和醫藥工程系、機械製造系、機械裝置系
- 建築、環境、規劃學院
下設建築系、土木系、應用地理科學系、地球資訊和大地測量系、景觀設計系、生態學系、社會學系和城市與地區規劃系
- 經濟與管理學院
下設技術和管理學系、企業經濟系和國民經濟和經濟法系
校友
編輯- 華納·馮·布朗,著名的V1和V2火箭的總設計師[2]。
- 馬克斯·伯格,德國建築師。
- 阿道夫·馮·拜爾,德國化學家,因成功合成了靛藍而獲得1905年諾貝爾化學獎。
- 弗里茨·哈伯,發明從氮氣和氫氣合成氨的工業哈柏法,從而榮獲了1918年度的諾貝爾化學獎。
- 古斯塔夫·赫茲,德國物理學家,量子力學的先驅,他是192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
- 喬治·德海韋西,匈牙利化學家,1943年獲諾貝爾化學獎。
- 沃爾夫岡·保羅,德國物理學家,離子阱的開發人之一,1989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 恩斯特·魯斯卡,電子顯微鏡的發明者,1986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 卡爾·博施,1931年諾貝爾化學獎以及1939年歌德獎獲得者。
- 尤金·維格納,匈牙利-美國理論物理學家及數學家,196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 丹尼斯·蓋博,因發明全像攝影而獲得1967年的英國物理學會楊氏獎及197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 法蘭克·洛伊·萊特,德國猶太裔建築師。
- 亞伯特·史佩爾,德國建築師,納粹黨員。
- 赫爾曼·魯姆舍特爾,德國鐵路工程師、日本明治時代御聘外籍顧問,曾參與東京、九州及四國等地的鐵路建設。
- 赫爾曼·阿佩爾(Hermann Appel),汽車系教授,IAV建立人,聯邦安全帶相關法律理論基礎。
- 康拉德·楚澤,一位德國工程師和計算機先驅,1941年設計了有完備程控功能的圖靈計算機Z3(該方案使用了打孔機)。
- 赫爾曼·費丁格爾(Hermann Föttinger),德國工程師,教授,扭矩轉換器發明人。
- 朱家驊,中華民國政治人物,中央研究院院士
- 谷正綱,中華民國政治人物
- 劉先志,中國力學專家、教育家。同濟大學教授、山東工學院教授。
- 馬君武,中國教育家、翻譯家、學者、社會活動家
- 王長平,數學家,曾任北京大學數學與計算機學院院長,現任福建師範大學校長。
- 夏堅白,中國科學院院士
- 王之卓,中國科學院院士
- 陳永齡,中國科學院院士
- 何澤慧,中國科學院院士
- 龔祖同,中國科學院院士
- 徐士高,中國科學院院士
- 趙宗燠,中國科學院院士
- 孫德和,中國科學院院士
- 張維,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 王運豐,中華人民共和國武器專家、電腦專家,進階工程師,被譽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坦克之父」。
- 嚴慶齡,其子嚴凱泰,從事汽車工業
- 楊繼曾,曾任臺灣糖業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1958年繼江杓擔任經濟部部長[3]
- 何得萱,兵工學校(今中正理工學院)教育長、校長、台灣省政府地下水工程處[4]處長[5][6][7][8][9]
- 陶聲洋,1969年,出任中華民國經濟部長
- 徐佳銘,逢甲大學自動控制系主任及所長,國家太空計畫室主任,建國技術學院(建國科技大學前身)校長。[10]
- 羅仁權,機器人及自動化著名學者,被譽為「臺灣機器人教父」, 國立中正大學校長,國際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院士,國際IEEE工業電子學會總裁,國際頂尖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Informatics 總主編
- 恩斯特·菲亞拉(Ernst Fiala),汽車工程師,汽車系教授,福斯汽車高爾夫工程師。
- 迪埃貝多·弗朗西斯·凱雷,布吉納法索建築師,首位獲得普利茲克建築獎非洲人和黑人。
參見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 ^ Federal state of Berlin. Leistungsbericht über das Jahr 2018 zur Umsetzung des Hochschulvertrags (PDF): 35. [2020-08-03].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09-27) (德語).
- ^ 陳炳聖. 《萬物簡史》. 源樺. 2007. ISBN 986828421X.
- ^ 《傳記文學》- 「臺灣糖業補遺」,2013年12月號,第619期,出版社:傳記文學,出版日期:2013年12月1日
- ^ 1969年8月5日奉令將台灣省政府建設廳所屬地下水工程處歸併經濟部水利署,簡介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3-12-17.
- ^ 《從失學少年到太空科學家:劉漢壽回憶錄》 ,作者:劉漢壽,出版社:秀威資訊,出版日期:2010年05月1日,ISBN 978-986-221-440-4
- ^ 作者簡介:劉漢壽[永久失效連結],國際傳記檔案精華叢書,美國士特波印製廠承印,2007年12月
- ^ 由於雲、彰、屏地區地下水開發計畫的成功,使這些地區的缺水現象大大減輕,農民慶幸和感激政府為他們解決水荒問題。目前地下水開發收效很大,可免除旱災的損失,農民們熱烈慶祝,並向台灣省政府主席黃杰及何得萱處長獻旗,表示感激政府開發地下水的德政。01-李行的作品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02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導演:李行,1960年,財團法人國家電影資料館 / 台灣電影數位典藏中心
- ^ 6.3 何得萱(湖南寧鄉)PAGE 23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3-12-17.,《臺灣時人誌》,作者:龍文出版社編輯部整理編印,出版年:2009年,ISBN 978-986-6429-09-5
- ^ 署務簡介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3-12-17.,經濟部水利署全球資訊網
- ^ 南投高中校友簡介
外部連結
編輯- 柏林工業大學官方網站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