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骅
本条目存在隐藏的内容,在一些情况下可能损害读者的阅览体验。请协助改善条目,以符合维基百科的标准。 (2015年9月12日) |
朱家骅(1893年5月30日-1963年1月3日),字骝先,浙江省湖州府吴兴县(今湖州市吴兴区)人,中华民国地质学家、政治人物,短暂代理中华民国总统职务,中国近代地质学的奠基人。中国国民党内亲德国派人士。[1][2][3]
朱家骅 | |
---|---|
![]() | |
中央研究院代理院长 | |
任期 1940年9月18日-1957年11月4日 | |
前任 | 蔡元培 |
继任 | 胡适 |
![]() | |
任期 1949年6月13日-1950年3月15日 | |
行政院院长 | 阎锡山 |
前任 | 贾景德 |
继任 | 张厉生 |
![]() | |
任期 1948年6月1日-1948年12月22日 | |
行政院院长 | 翁文灏 |
继任 | 梅贻琦 |
![]() | |
任期 1944年11月20日-1948年6月1日 | |
前任 | 陈立夫 |
继任 | 行宪 |
任期 1931年12月30日-1932年10月28日 | |
前任 | 李书华 |
继任 | 翁文灏 |
![]() | |
任期 1941年12月26日-1944年11月21日 | |
考试院院长 | 戴传贤 |
前任 | 钮永建 |
继任 | 周钟岳 |
![]() | |
任期 1932年10月28日-1935年12月12日 | |
前任 | 陈铭枢 |
继任 | 顾孟余 |
个人资料 | |
性别 | 男 |
出生 | 光绪十九年(1893年)4月15日![]() |
逝世 | 1963年1月3日![]() | (69岁)
籍贯 | 浙江吴兴 |
国籍 | ![]() |
政党 | ![]() |
学历
| |
经历
|
朱家骅曾任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总干事、代理院长,还曾任中华民国行政院及考试院副院长、教育部部长、交通部部长、浙江省政府主席等职务。他是1920年代至1940年代中德合作中的重要人物。他还曾任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局长,被视为陈果夫、陈立夫兄弟的CC系的一员。[1][2][3]但自1939年12月接掌中央组织部长后,开始自组班底,另树一帜。由于朱家骅在学界政界均有相当的地位与历史基础,自立门户后,很快成长为战时一大新生派系,并逐渐与CC系形成分庭抗礼之势。据长期担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秘书和中央监察委员会秘书长的王子壮称,战时朱家骅系与CC系在地方层级的冲突相当激烈:“蒋先生对于其干部,似采牵制政策,果夫立夫组党十年而有所组织,自然在党中形成一个力量,朱骝先(家骅)来长组织,因其在学界政界均有相当之地位,故其措施不能悉循旧轨,于是下级冲突公然暴露,如河南、陕西、山东等省均因此而致工作于停顿,更谈不上下级之健全。”[4]
详细生平编辑
早年求学生涯编辑
1893年5月30日(清光绪十九年四月十五),朱家骅生于大清浙江省湖州府吴兴县。早年先后进入南浔正蒙学堂、南浔公学等学堂就读。1908年(光绪34年)秋天,入上海同济德文医学校学习。在校期间,因知道辛亥革命爆发后,朱家骅在上海参加革命派的中国敢死团。1912年(民国元年),回到已改组为同济医工专门学校的母校复学,入电机系。[1][2][3]
1914年(民国3年)大学毕业后,朱家骅获得张静江的资助,前往德国留学,入柏林工业大学学习冶金。后来因受第一次世界大战影响,朱家骅无法继续学业,乃于1917年(民国6年)归国。归国后,到北京大学担任德语教员,不久再到瑞士留学,入伯尔尼大学。1920年,回到德国,入柏林大学学习地质学,1922年获哲学博士。[1][2][3]
教职生涯编辑
1924年(民国13年)春,朱家骅归国,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兼德语教员官。1926年(民国15年)3月,北京学生在游行中遭到临时政府武力镇压,酿成三一八惨案,朱家骅被指为学生游行的责任者,遭到北京临时政府的通缉。朱家骅遂逃回家乡,同年7月出任国立广东大学地质系教授、系主任。10月,广东大学改组为国立中山大学,朱家骅出任中山大学委员会代理委员长。[1][2][3]
投入政治编辑
1926年11月,朱家骅成为广州国民政府的广东省政府委员,从此开始政治家生涯。1927年5月,调任浙江省政务委员会委员兼浙江省农工厅厅长。6月,任中山大学副校长,两广地质调查所创办后,兼任所长。此外还任中国国民党广东省党部执行委员等要职。9月,改任中山大学教务长。10月,任浙江省政府委员兼民政厅厅长、中国国民党浙江省党部执行委员。1929年3月,当选中国国民党第三届中央执行委员(此后直到第六届一直连任中央执行委员)。[1][2][3][5]
重返教职编辑
1930年9月,任中山大学校长。11月,改任国立中央大学校长。1931年4月,任中英庚款委员会(1943年(民国32年)改组为中英文教基金董事会)委员长。[1][2][3][5]
重返政治编辑
1931年9月,任全国经济委员会秘书长。12月,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部长。1932年10月,改任交通部部长。1935年(民国24年)12月,退任交通部部长,出任中央政治委员会代理秘书长。1936年春天,应国立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招聘,出任中研院总干事。同年12月至1937年(民国26年)11月,任浙江省政府主席。[1][2][3][5]
抗战时期编辑
抗日战争爆发后的1938年3月,朱家骅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事室主任。4月,任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秘书长兼党务委员会主任委员兼中央调查统计局局长,在党务方面担当枢要。因担任中央调查统计局局长,被视为陈果夫、陈立夫兄弟的CC系的一员。7月,任三民主义青年团干事会常务干事兼中央团部代理书记长。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发动闪击战后,朱家骅继续主张中德合作,但后来德意日三国军事同盟成立,中德合作未能继续。[1][2][3]
1939年12月叶楚伧接任朱家骅的中央执行委员会秘书长职务。
1940年(民国29年)3月,中研院院长蔡元培逝世,朱家骅代行中研院院长职务。同年9月,朱家骅再任中山大学校长,12月改任中大校长。12月,出任考试院副院长。1944年(民国33年)11月,接替陈立夫被任命为教育部长。[1][2][5]
二战后活动编辑
日本投降后的1945年9月,朱家骅作为中国首席代表出席了联合国教育文化会议。翌年11月,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正式成立,朱家骅临时担任中国代表团团长。
1947年4月12日,教育部长朱家骅主持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中国委员会首次筹备会议,定于6月在南京成立。[6]:8333
1947年4月13日,联合国文教组织决议调查中国战争损失。[6]:8333
1947年4月17日,国民政府任命朱家骅兼任国防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委员。[6]:8336
1947年4月23日,国民政府准免教育部部长张厉生本职;特任朱家骅为行政院政务委员,兼教育部部长。[6]:8340
1947年5月25日,教育部长朱家骅在国民参政会报告教育工作,参政员严厉质询学潮;朱家骅谓学潮系因共党分子在学校活动所致。[6]:8361
1947年8月15日,北京大学教授生活困难,90余位教授,当面向教育部长朱家骅要求合理改善待遇。[6]:8397
1948年,荣获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第1届(数理科学组)院士[7]。
临危受命编辑
1948年5月31日,朱家骅被任命为行政院政务委员兼教育部部长。1949年6月12日,正值第二次国共内战末期,朱家骅卸下教育部部长之职,并撤离至广州,任中华民国政府行政院副院长。其后,中国大陆关入铁幕,朱家骅跟随中华民国政府撤离至台湾。1950年3月,朱家骅被任命为总统府资政。1950年7月,创办《大陆杂志》。同时也是中国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1][2][5]
参考文献编辑
-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徐友春主编. 民国人物大辞典 増訂版.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7. ISBN 978-7-202-03014-1.
-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刘国铭主编. 中国国民党百年人物全書. 团结出版社. 2005. ISBN 7-80214-039-0.
- ^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东亜问题调查会. 最新支那要人伝. 朝日新闻社. 1941.
- ^ 《王子壮日记》第9册,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2001,第133页。
- ^ 5.0 5.1 5.2 5.3 5.4 刘寿林等编. 民国職官年表. 中华书局. 1995. ISBN 7-101-01320-1.
- ^ 6.0 6.1 6.2 6.3 6.4 6.5 李新总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编,韩信夫、姜克夫主编 (编). 《中華民國史大事記》. 北京: 中华书局. 2011年7月.
- ^ 李四光 逝世院士一覽表 中央研究院. [2017-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1-02).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朱家骅 |
中华民国政府职务 | ||
---|---|---|
前任: 李书华 |
教育部部长 第五任(国民政府) 1931年12月30日—1932年10月28日 |
继任: 翁文灏 |
前任: 陈铭枢 (黄绍竑代理) |
交通部部长 第四任(国民政府) 1932年10月28日—1935年12月12日 |
继任: 顾孟馀 (俞飞鹏代理) |
前任: 钮永建 |
考试院副院长 第三任(国民政府) 1941年12月26日—1944年11月21日 |
继任: 周钟岳 |
前任: 陈立夫 |
教育部部长 第十任(国民政府)- 第一任 1944年11月20日—1948年12月22日 |
继任: 梅贻琦 |
前任: 丁文江 |
中央研究院总干事 1936年1月—1940年 |
继任: 傅斯年 (代理) |
前任: 蔡元培 |
中央研究院院长(代理) 1940年9月18日—1957年10月 |
继任: 胡适 |
中国国民党职务 | ||
前任: 张厉生 |
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局长 1939年12月—1945年 |
继任: 叶秀峯 |
教育职务 | ||
前任: 张乃燕 |
国立中央大学校长 第四任 1930年-1931年 |
继任: 罗家伦 |
职务 | 姓名 |
---|---|
教育总长 | 蔡元培→范源濂→刘冠雄→陈振先→董鸿袆→汪大燮→严 修→蔡儒楷→汤化龙→章宗祥→張一麐→张国淦→吴闿生→范源濂→袁希涛→傅增湘→袁希涛→傅岳棻→范源濂→马邻翼→黄炎培→齐耀珊→周自齐→黄炎培→高恩洪→汤尔和→王宠惠→汤尔和→彭允彝→黄 郛→范源濂→张国淦→黄 郛→易培基→王九齢→马叙伦→章士钊→易培基→马君武→胡仁源→王宠惠→任可澄→刘 哲 |
教育委员 | 陈公博、甘乃光、许崇清、金曾澄、锺荣光、褚民谊、韦 悫、经亨颐→蔡元培 |
大学院长 | 蔡元培→蒋梦麟 |
教育部长 | 蒋梦麟→高 鲁→蒋中正→李书华→朱家骅→段锡朋→翁文灏→朱家骅→王世杰→陈立夫→朱家骅→梅贻琦→陈雪屏→杭立武→程天放→张其昀→梅贻琦→黄季陆→阎振兴→锺皎光→罗云平→蒋彦士→李元簇→朱汇森→李 焕→毛高文→郭为藩→吴 京→林清江→杨朝祥→曾志朗→黄荣村→杜正胜→郑瑞城→吴清基→蒋伟寜 |
政务次长 | 刘大白→陈布雷→段锡朋→杭立武→陈雪屏→吴俊昇→郑通和→吴俊昇→浦薛凤→邓传楷→锺皎光→孙宕越→谢明山→朱汇森→施启扬→李 模→阮大年→赵金祁→袁颂西→杨朝祥→李建兴→杨国赐→吴清基→范巽绿→吕木琳→林聪明 |
总务司长 | 贺师俊→邓传楷→徐维铸→班镇中→张希哲→蒋建白→张振宇→续 琅→高化臣→柯树屏→黄建斌→陈 匀→刘显琳→谢又华→雷震邦→程维贤→毛锺新→刘承叔→张效三→鲍家骢→章 然→曹 星→蓝顺德→孙 威→黄金柱→林昭贤→刘奕权→罗清水→张国保→王文陆→刘奕权→苏德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