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兒七學名Sinopodophyllum hexandrum)又名鬼臼[2]、「窩姆斯」[3]/「奧莫色」(藏語諧音),是小檗科桃兒七屬的唯一,主要原產於喜馬拉雅周邊及以東的山地(橫斷山秦嶺等),自然分布範圍西至阿富汗巴基斯坦克什米爾地區尼泊爾,南至中國雲南[4]根莖有毒。花期5-6月,果期7-9月[5]。生長於海拔2200-4300米的林下、林緣濕地、灌叢中或草叢中。

桃兒七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植物界 Plantae
演化支 維管束植物 Tracheophyta
演化支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演化支 真雙子葉植物 Eudicots
目: 毛茛目 Ranunculales
科: 小檗科 Berberidaceae
屬: 桃兒七屬 Sinopodophyllum
種:
桃兒七 S. hexandrum
二名法
Sinopodophyllum hexandrum
(Royle) T. S. Ying, 1993[1]

中國傳統醫學認為其根莖、鬚根、果實均可入藥。桃兒七中的木脂素類成分,如鬼臼毒素 和去甲鬼臼毒素 (demethyl-podophyllotoxin) 對尖銳濕疣肺癌宮頸癌等疾病都有臨床療效[6]

桃兒七的果實

形態

編輯

桃兒七為低矮的多年生草本宿根植物,常株高20-50厘米,有光澤。

根莖粗短,節狀,多鬚根。

地上莖直立,單生,有縱棱,無毛,基部有褐色大鱗片。

兩枚,薄,深裂,葉緣具粗鋸齒,基部心形。朝上一面無毛,背面有柔毛。葉柄長10-25厘米,和莖一樣有縱棱且無毛。

大,兩性,單生於兩枚葉之間。花瓣花萼雄蕊均為6枚。花瓣呈淡粉紅色,先端略呈波狀。雌蕊1枚,花柱短,柱頭頭狀,子房橢圓形,1室,側膜胎座,內含多枚胚珠。

果實為卵圓形的漿果,成熟時呈鮮紅色。種子卵狀三角形,紅褐色,無肉質假種皮。[5]

別名

編輯

桃耳七、小葉蓮。[7]

奧莫色、雞素苔、銅筷子、小葉蓮、鬼打死、鬼臼、羊蒿爪。[7]

分類

編輯

歸屬爭議

編輯

部分觀點主張將桃兒七屬連同八角蓮屬山荷葉屬一同併入廣義的北美桃兒七屬[8][9]。2022年基於葉綠體基因組系統發生分析顯示,在桃兒七族中,桃兒七屬的姊妹群是狹義的北美桃兒七屬(僅含北美桃兒七一種),北美桃兒七),而這兩者組成的單系群又與八角蓮屬山荷葉屬構成的單系群互為姊妹群;僅從系統樹的拓補結構來看,桃兒七屬既可與北美桃兒七屬合併,也可獨立為屬,上述廣義的北美桃兒七屬也可成立[10]。通過採用三件化石樣本的年代對系統樹定年,發現桃兒七和北美桃兒七的譜系分歧時間約位於至今五百萬年前,兩者的分化可能與泛喜馬拉雅地區的山峰的隆升相關[10]

在形態、生境和地理分布上,桃兒七與北美桃兒七都有著較為明顯的差別:桃兒七主要生長在東亞的山地環境,而北美桃兒七則主要生長在北美的平原地帶,因此也有意見主張將兩者劃為不同的屬[11][12][10]

學名混用

編輯

Sinopodophyllum hexandrumS. emodi這兩個以桃兒七屬名的學名都常在學術文獻中被混用指代桃兒七。S. hexandrum基名Podophyllum hexandrum Royle發表於1834年,早於1852年才發表的S. emodi的基名Podophyllum emodi Wall. ex Honigberger。因此,基名發表時間更早的S. hexandrumS. emodi有優先權(參見:學名#優先權[1]

桃兒七名稱的混亂被認為起於1979年應俊生建立桃兒七屬時[11],其文章中錯誤地以發表更晚的基名(Podophyllum emodi)為桃兒七提出了新名稱組合「S. emodi (Wall.) Ying」,且因其未引證Honigberger的文獻信息,導致該新組合未被合格發表(參見:植物學名#植物學名作者引用。隨後,1985年出版的《西藏植物志》中,應俊生發現之前的錯誤,並用名稱「S. hexandrum」取代了「S. emodi」,但又未印證基名P. hexandrum合格發表的文獻信息,導致組合「S. hexandrum (Royle) Ying」也未被合格發表。在此之後出版的《雲南植物志》、《青海植物志》、《中國植物》和《Flora of China》(中國植物志英文修訂版)均未發現該錯誤,一直將「S. hexandrum (Royle) Ying」的合格發表時間注為1985年。1993年,應俊生才在王文采武素功主編的《橫斷山區維管束植物》中正確引證了基名文獻信息。因此,名稱「S. hexandrum」的合格發表時間應為1993年,而不是常認為的1985年[1]

保育狀況

編輯

由於人類過度採挖,桃兒七的野外居群數量急劇下降,在中國被列為國家二級保護植物[5],且列入《中國物種紅色名錄》。

國際上,桃兒七被列為《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二物種,被限制出口及貿易。

應用

編輯

桃兒七外形美觀,耐寒但不耐高溫和乾旱,可以在夏天氣溫不高的地區作為林地式花園的裝飾性配植。人工繁育可以經由種子或分裂其根莖

桃兒七的根莖和果實在傳統醫學現代醫學中均具有藥用價值。從其根莖脂質中提取的鬼臼毒素等芳基四氫萘木脂素(arytetralin lignan)可用於篩選具有抗潛力的藥物,目前已有依託泊苷(VP-16)等衍生物已被大量臨床應用[13]。四氫萘木脂素也可應用於抗真菌感染以及免疫療法[14]

民間傳統醫學用其來清潔腸道及催吐、舒緩感染及壞蛆傷口、治療肺熱痰咳、蟲蛇咬傷、咽喉腫痛、瘡癤等病症[13]

外部連結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1.2 Wen-Bin Yu. Nomenclatural clarifications of Sinopodophyllum (Berberidaceae). Plant Diversity and Resources. 2014, 36 (1): 27–40 [2024-09-17]. doi:10.7677/ynzwyj201413023. 
  2. ^ 中國科學院北京植物研究所. 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科學出版社. 1972: 758 [2024-09-20]. ISBN 7030041313. 
  3. ^ 濒危藏药材桃儿七种植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_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 www.xizang.gov.cn. 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 [2024-09-20]. 
  4. ^ Podophyllum hexandrum Royle | Plants of the World Online | Kew Science. Plants of the World Online. [2024-09-17] (英語). 
  5. ^ 5.0 5.1 5.2 桃儿七 Sinopodophyllum hexandrum|iPlant 植物智——植物物种信息系统. 植物智.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 [2024-09-17]. 
  6. ^ Giri, Archana; Lakshmi Narasu, M. Production of podophyllotoxin from Podophyllum hexandrum: a potential natural product for clinically useful anticancer drugs. Cytotechnology. 2000, 34 (1/2): 17–26. doi:10.1023/A:1008138230896. 
  7. ^ 7.0 7.1 桃兒七-中藥材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訪問日期2014年11月13日,

    信息源:《全國中草藥彙編》《中華本草》

  8. ^ Podophyllum in Flora of North America @ efloras.org. www.efloras.org. Missouri Botanical Garden, St. Louis, MO & Harvard University Herbaria, Cambridge, MA. [2024-09-17]. 
  9. ^ William T. Stearn. Genus Epimedium and other herbaceous Berberidaceae. Timber Pr. 2002: 222. ISBN 0881925438. 
  10. ^ 10.0 10.1 10.2 Hsieh, Chia-Lun; Yu, Chih-Chieh; Huang, Yu-Lan; Chung, Kuo-Fang. Mahonia vs. Berberis Unloaded: Generic Delimitation and Infrafamilial Classification of Berberidaceae Based on Plastid Phylogenomics. 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 2022-01-06, 12. doi:10.3389/fpls.2021.720171. 
  11. ^ 11.0 11.1 應俊生. 小檗科八角莲属和桃儿七属(新属)的研究 (PDF). 植物分類學報. 1979, (1) [2024-09-17]. 
  12. ^ FOC >> Vol.19 (2011) >> Berberidaceae >> Sinopodophyllum. 植物智.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 [2024-09-17]. 
  13. ^ 13.0 13.1 殷夢龍,陳仲良,顧澤聖,謝玉祥. 贵州八角莲有效成分分离鉴定. 植物學報. 1990, 32: 45–48 [2024-09-17]. 
  14. ^ Kharkwal, A.C., Kushwaha, R., Prakash, O., Ogra, R.K., Bhattacharya, A., Nagar, P.K. and Ahuja, P.S., (2008). An efficient method of propagation of Podophyllum hexandrum: an endangered medicinal plant of the Western Himalayas under ex situ conditions. Journal of natural Medicines, 62(2), pp.21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