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瑟生–史達實驗

梅瑟生-史達實驗Meselson-Stahl experiment)是馬修·梅瑟生(Matthew Meselson)與富蘭克林·史達(Franklin Stahl)在1958年所作的實驗,該實驗證明了由華生克里克所提出的DNA複製半保留性質假說。在半保留複製中,當雙鏈DNA螺旋被複製時,兩個新的雙鏈DNA螺旋中的每一個都由一條來自原始螺旋的鍊和一條新合成的鏈組成。此實驗被稱為「生物學中最美的實驗」。[1]

DNA複製的三種模型,由上到下分別是:半保留式、全保留式,以及分散式。

實驗過程與結果

編輯

氮是DNA的重要組成部分,氮1414N)則是氮中最常見的同位素,而較重的氮1515N)在自然界也可以獨立存在,並不具有放射性,只是相對比重較大。

實驗首先將大腸桿菌培養在含有氮15的培養基之中數個世代,等這些細菌的DNA只含有氮15N之後,再放入含有氮14的培養基中培養,培養1代後,抽取樣本提取DNA,再採用氯化銫密度梯度離心法分析。結果發現提取的DNA樣本分子密度從0代(高密度)至1代(中等密度)減少,位於氮15和氮14之間,DNA所含氮15及氮14的密度相等。如果複製為全保留,那麼將只有氮15及氮14兩種DNA的存在。最終實驗結果與半保留複製假說一致。[2]

參見

編輯

原始論文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Judson, Horace Freeland. The eighth day of creation : makers of the revolution in biology Expanded. Plainview, N.Y. ISBN 0-87969-478-5 (英語). 
  2. ^ Meselson, M; Stahl, FW. THE REPLICATION OF DNA IN ESCHERICHIA COLI..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958-07-15, 44 (7): 671–82. PMID 16590258. doi:10.1073/pnas.44.7.671 (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