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劇是中國陝西南部的一種傳統戲劇,[1]道光光緒年間頗為興盛。由漢水流域山歌、民歌、小調發展而成,音調為漢中一帶發音,其唱腔以西皮、二簧為主,與湖北漢調戲相似。此外,他吸收了崑曲、吹腔、高撥子等曲調,揉和了當地的民間音樂,並用方言演唱,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風格。長於文戲,巴山氣息濃郁,音調幽雅,唱腔婉轉,道白柔和,語言風趣,表演細膩,純樸大方,唱腔及念白巴山音韻很重,以川味見長。板式有上、下調之分,上調多用於表現悲愴、淒涼、憤慨情緒;下調多表現舒暢、明快豪放情緒。

陝西省漢中市漢台區西鄉縣鎮巴縣等地在20世紀60年代以前多表演漢調二簧,然今勢微。

也有「漢調二簧」、「山二簧」、「土二簧」或「陝二簧」,辛亥革命後,更名為漢劇。西元1949年後,陝南安康漢中仍稱「漢劇」,商洛關中仍稱「二簧」。

參考資料

編輯
  1. ^ 巫其祥. 陕南的汉剧. 西安日報. 2011年8月25日 [2014年4月2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年4月7日).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