泳棚是為方便游泳人士而設的設施,通常建於邊。泳棚一般為以搭成的棚屋,提供男女更衣室浴室儲物櫃

位於香港島的邊陲的西環泳棚,建於1960至70年代,為攝影發燒友必到之地。

泳棚在20世紀早期的香港甚為流行,當時的泳棚收費廉宜,每逢假日及公餘時間都吸引不少香港市民使用。海面上建有小,方便泳客下水。部份泳棚附設食肆溜冰等康樂設施以吸引其他類型的顧客。由於當年香港社會的經濟不富裕,泳棚提供泳衣租用服務,女裝泳衣租金3毫港幣,男裝泳褲的租金則較為便宜。

歷史

編輯

1911年,香港中華遊樂會於北角七姊妹海邊設置泳棚,成為當時香港游泳勝地,每年吸引的泳客達10萬人次。

1950年代,港九新界合共有8至10個泳棚,其中較著名的有位於香港島西環堅尼地城摩星嶺一帶)的鐘聲泳棚和金銀泳棚,南華體育會於1950年至1972年期間於阿公岩設立泳棚。九龍荔枝角灣也設有很多泳棚,亦提供小出租服務。其他設有泳棚的地區有南區中灣等。

1960年代,香港政府收回部份地區的泳棚土地,重新發展,而香港政府亦在香港各區興建了多座公眾泳池,加上海港污染漸趨嚴重,令到泳棚逐漸被拆卸而式微。1988年,泳廬團長尹洪輝及其友人向香港政府申請,並且獲得批准在西環域多利道重開泳棚,令此成為香港市區現存唯一泳棚。泳廬不受到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監管,但是需要定期與香港政府續約,並且向香港政府繳交差餉及建築費用,泳廬設有辦公室、男女浴室及儲物櫃等設施,每日清晨5時至下午1時開放,月費為120港元。

2012年10月22日,行政長官梁振英網誌上撰文,指出隨著大型污水排放工程完成,維多利亞港的水質逐年好轉,他認為可以考慮於維多利亞港兩岸興建泳棚,方便大家,特別是於中環尖沙嘴的工作人士在維多利亞港暢泳或者在岸邊垂釣,紓緩工作壓力。但是香港公開大學科技學院院長何建宗指出,維多利亞港的水質至今不適宜長時間游泳,至少有待《淨化海港計劃》第二期於2014年完成,維多利亞港的水質才有希望可以改善至適合游泳的水平。他指現時每日仍然有不少香港市民北角紅磡等岸邊游泳,而且該些地方都沒有任何配套設施,他認為可以考慮於維多利亞港兩岸的海濱長廊重新闢設小型泳棚[1]

參考文獻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