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20世纪初历史

20世纪初,英国香港的管治逐渐上轨道。

然而中国大陆的局势不稳定,一直影响着香港。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后,中国内地长期动荡不安,很多华人来港避乱[1]:321。同年广九铁路全线建成通车[2]:170

中国虽曾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但未能藉《凡尔赛条约》收回德国山东的租借地,加以战后中国国民党推行急进的政策,人民充满爱国思想,排外情绪高涨,故此动荡局面一直持续[1]:321。中国人民力求废除外国凭借条约所取得的一切特权,因此实行抵制外国货,而不安的局势延及香港[1]:321

城市发展 编辑

随着九龙界限街以北的新界(后划分为新界和新九龙)在1898年7月1日起租借给香港,香港的发展开始不再局限于香港岛[3][4]1903年继任的第13任香港总督弥敦,便是大力开发九龙半岛的佼佼者,包括扩阔及延长罗便臣道(今弥敦道)为半岛上的主要大道,及落实兴建九广铁路,以尖沙咀为终点站。

此外,九龙一带也吸引私人地产投资。当中以1910年代的九龙湾启德滨住宅区以及1920年代的九龙塘花园城市,可是都以失败告终,其中前者改建为香港第一个机场──启德机场。1937年,政府划出界限街以北、狮子山以南原属新界的平坦土地划作“新九龙”,以作市区用地发展。

香港岛方面,在1904年完成的中环填海工程,使中环一带得到土地继续发展商业区。而1920年代在湾仔进行填海工程也是颇具规模的。而香港电车的启用也使维多利亚城以东地区得以发展。

社会 编辑

1899年,香港政府正式接管新界。当时的新界原居民十分担忧英国的统治会将他们的传统社会结构破坏及他们需要归顺于英国的法例,因而部分村民,以屏山邓氏为首的新界原居民各大氏族,反抗英国的接收行动。于1899年4月,与英军发生新界六日战,最终以英军胜出,村民顺服作结。

中华民国成立后,北洋政府对废除包括香港割让不平等条约显得有心无力,更因为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未能藉《凡尔赛条约》收回德国控制的山东,使排外情绪更为高涨,并蔓延到香港,成为1922年海员大罢工及1925年至1926年省港大罢工的导火线之一。其后工潮虽然得以平息,但国民政府因其后忙于北伐剿共而无暇考虑取回香港的主权。

另一方面,香港于1908年禁止鸦片,1935年则全面禁,对香港治安的改善有一定的成效。

经济 编辑

香港除了秉承以往的转口贸易外,香港工业也开始有所发展。中华民国建立后,省港澳间经济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粤港沪港相互投资增多,涌现众多跨三地的联号商业如先施公司永安百货大新百货[5]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工业生产受到影响,使香港多了不少工厂,以九龙一带为多。

1920年代起,香港成为广东对外贸易的中心,广东输往香港货品除供在地消费的食品和土产品外,还有大量货品经香港转出海外[5]

1930年代,当时全球经济大萧条银本位货币制度受到冲击,都对香港经济构成一定影响。1937年,港元正式成为香港法定货币。同年抗日战争爆发,使香港成为中国大陆的一个重要对外的窗口,大量物资经香港运进中国;战时直至香港沦陷前后,澳门再重新取代作为广东对外贸易的中转地[5]

公共事业及建设 编辑

交通 编辑

20世纪是香港交通出现重大变革的时期,香港的交通开始由个人运输工具(马车人力车轿子等)改变成集体运输工具。1898年,天星小轮成立,船费为每位港币5分(HK$0.05)。1904年,香港电车投入服务,来往坚尼地城筲箕湾,令市民来往港岛沿岸更为方便及享用较便宜的价钱。1910年,九广铁路英段通车,为香港首条重型铁路。九广铁路(英段)通车时来往罗湖尖沙咀。1911年,随着华段建成,港穗直通车通车,为香港与中国内地的来往更为方便。同年政府利用建筑九广铁路(英段)后的剩余物资,建成第二条铁路沙头角支线(于1928年停运并拆除)。随着1900-1910年代铁路系统的逢勃发展后,香港的铁路发展停止,直至65年后的地下铁路计划开展,香港才有更多的铁路线增长。

在陆上交通方面,香港一直以马车人力车轿子等个人运输工具接载乘客。随着人口增长,这些载客量低的运输工具追不上时代发展。1920年代,维港两岸出现多间小型巴士公司开办巴士路线接载乘客,如1933年开办的九龙汽车有限公司、1924年开办的中华巴士、香港大酒店公司、香港电车公司等。这些公司所拥有的巴士皆为单层巴士,载客量一般在30人左右。这是香港陆上交通的雏形,为日后巴士公司的形成带来稳固的基础。

1933年,英国政府实施专利权制度,作为殖民地的香港跟随。1933年6月11日,政府批出为期15年的巴士专营权,政府为免巴士公司在同一区域上各自拥有不同路线而产生恶性竞争,因而将香港岛及九龙、新界两地的专营权分开竞投。九巴投得九龙及新界巴士的专利权,而香港岛的专利权就则由中巴夺得,其他公司则不获保留。九龙巴士(一九三三)有限公司及中华汽车有限公司相继正式成立,各自垄断两个地域的巴士服务,并接手其他未获专利权公司的资产。

政府 编辑

1899年,香港政府根据《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接收新界地区。1907年,政府成立理民府,管治新界居民。

1941年以前,华民政务司署主要系通过东华三院保良局,还有各社团如宗亲会及同乡会等,与民众保持联系;亦密切联系行政、立法两局之华人非官守议员,议员均为香港华人社会之领袖[6]:4-5

对中国的影响 编辑

香港亦是新思想传入中国的窗户之一。1949年以前,深圳河两岸的市民可以自由来往。在香港不少华人学习到西洋知识。部分香港年青人受西方教育,因而接受了西方的现代思想。他们对改变中国政治、社会现状提出了各种不同的主张;在香港发表言论以至付诸实际行动。香港华人在1887年已提出清廷的洋务运动不足自强,是维新运动的先驱。1890年代中起,主张推翻清政府的革命思想亦在香港的华人青年中出现,各种革命组织在香港秘密成立,并且多次在华南发动革命。到辛亥革命以后,香港仍然影响中国政局;民国政府成立之初,有香港人捐钱资助北伐,有些更加入民国政府里工作。前国民政府外长伍廷芳就是当时香港的名流。在国共合作期间,广州国民政府曾发动针对英国的省港大罢工,对香港实行封锁。1927年中国国民党清党,部分中国共产党员逃亡香港秘密集会、办报支持共产党运动。香港政府曾一度与国民党合作,将到港的共产党遣回。此后,国共两党也在香港暗自做情报工作。香港政府对此采取容忍态度,却绝不容许这些人影响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故政治审查报章、电台节目,例如二战前有些敏感的报纸内容会给明显遮盖。亦成立政治部(1995年解散)监视国共两党在港的一举一动。

城市风貌 编辑

 
香港旗(1901年至1941年)
 
1910年代的弥敦道一带
 
1919年一战结束,外商在中环一带大肆庆祝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1.2 《香港——邁進新紀元(1997年年報)》. 香港: 政府新闻处. 1998 [2006-1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25). 
  2. ^ 刘蜀永. 《簡明香港史(第三版)》. 三联书店(香港). 2016. ISBN 978-962-04-4016-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08). 
  3. ^ 歷史文件精選. 香港政府档案处. [2012-09-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30). 
  4. ^ 张锐威. 傳統社會 (PDF). 大埔区议会. [2012-09-1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3-10-01). 
  5. ^ 5.0 5.1 5.2 孟庆顺, 雷强. 粤港澳关系的历史变迁[J]. 当代港澳, 2003, 1: 23-25.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22-10-20.
  6. ^ 《香港一九七四——一九七三年的回顧》. 香港: 政府印务局印行. 1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