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水生物英語neuston,源自古希臘語νευστός羅馬化:neustós直譯游水」)也稱漂浮生物pleuston,源自古希臘語πλεῦσις羅馬化:pleûsis直譯帆航」)或水錶生物,指完全棲息在水體(包括淡水半鹹水海水)表面的生物。浮水生物的主要特點是具有足夠浮力將自身主體保持在水面位置,或者可以利用表面張力保持在水面不下沉[1]

水生生物的四大生態位類群(由淺至深):浮水生物(neuston)、浮游生物(plankton)、自游生物(nekton)和底棲生物(benthos)

浮水生物可以籠統的劃分為浮水植物phytoneuston)和浮水動物zooneuston)兩大類:「浮水植物」一詞通常專指漂浮性水生植物(如滿江紅浮萍大薸),廣義上則泛指所有漂浮在水面的自營生物,包括可以進行光合作用的浮水藻類藍綠菌菌落;「浮水動物」一詞除了專指在水面棲息的水生動物外,廣義上泛指所有浮水的異營生物,因此也包括原生動物(如纖毛蟲)。

分類

編輯

浮水生物還可以根據不同標準進行細分。美國海洋學家麥可·肯尼什(Michael J. Kennish)在2016年出版的《河口灣百科全書》(Encyclopedia of Estuaries)一書中根據相對水面的物理位置細分為兩類[1]

  • 表上浮水生物(epineuston):指在保持水面上方的生物;
  • 表下浮水生物(hyponeuston):指在保持在水面下方很淺的深度的生物。

空氣之間的界面有時也被單獨算作一個區域,其中棲息的微生物被稱作「微層浮水生物」(microlayer neuston)。

而美國生物學家哈羅德·馬歇爾(Harold G. Marshall)與波蘭水生物學家盧博米拉·布查特(Lubomira Burchardt)在兩人2005年合著的論文中則將浮水生物根據生態行為分為三類[2][3]

  • 真浮水生物(euneuston):指完全棲息於水面的生物;
  • 兼性浮水生物(facultative neuston):指只在部分時段(通常為夜晚)完全棲息於水面的生物;
  • 偽浮水生物(pseudoneuston):指只在短時間內來到水面棲息的生物。

淡水浮水生物

編輯

海洋浮水生物

編輯

另見

編輯

參考

編輯
  1. ^ 1.0 1.1 Kennish, Michael J. (編). Encyclopedia of Estuaries. Encyclopedia of Earth Sciences Series. Dordrecht: Springer Netherlands. 2016. ISBN 978-94-017-8800-7. ISSN 1388-4360. S2CID 129770661. doi:10.1007/978-94-017-8801-4. 
  2. ^ Marshall, Harold G.; Burchardt, Lubomira. Neuston: Its definition with a historical review regarding its concept and community structure. Archiv für Hydrobiologie. 2005, 164 (4): 429–448. doi:10.1127/0003-9136/2005/0164-0429. 
  3. ^ Albuquerque, Rui; Bode, Antonio; González-Gordillo, Juan Ignacio; Duarte, Carlos M.; Queiroga, Henrique. Trophic Structure of Neuston Across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Oceanic Provinces Assessed with Stable Isotopes. 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 2021, 7. doi:10.3389/fmars.2020.606088 . hdl:10754/667566 .    Material was copied from this source, which is available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