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蘭古道
淡蘭古道是泛指清朝末期到日治時代初期(約十九世紀期間),淡水廳到噶瑪蘭廳間(現今台北、基隆到宜蘭)的山區主要交通道路系統,範圍橫跨現今北台灣的四個行政區(新北市、基隆市、台北市、宜蘭縣)。這段期間正是北台灣漢民族開始由西部往東部發展的黃金時期,為了克服台北與宜蘭間地理的障礙,清廷的官方政策與先民拓墾的韌性,不斷在北台灣山嶺上留下路跡,淡蘭古道成為北台灣這段開拓史的見證。日治時期後,因鐵路、公路的開通,古道漸漸的失去其原有功能,除了部份開闢為鐵公路使用外,其餘皆逐漸隱沒在荒煙蔓草之中。淡蘭古道北路現今僅存了三貂嶺金字碑古道、草嶺古道和隆嶺古道三段。古道目前部分山徑仍是登山健行者的愛好秘徑[1]。
路徑
編輯淡蘭古道分為北路(官道)、中路(民道)、南路(商道)[1]。
淡蘭北路:瑞芳為起點,經猴硐、雙溪、貢寮到宜蘭大里、石城。從最一開始的軍事防守、傳遞公文到成為交通要道,為發展最早的歷史古道。 北路又分成兩條主路線[2],靠北海岸的路線是從燦光寮-打鐵寮-澳底-福隆-至石城路段,為台灣知府楊廷理在噶瑪蘭廳設治初期往來噶瑪蘭廳所走的路線,故又稱楊廷理古道[3][4]。較靠山區的猴硐-牡丹-雙溪-貢寮-草嶺-宜蘭大里路線,是後來開發的另一條入蘭正道官道。馬偕博士曾經沿此路傳教行醫,故又稱「馬偕之路」。草嶺古道為淡蘭古道北路入蘭正道的末段。
淡蘭中路:暖暖為起點,經平溪(十分)至雙溪(柑腳、泰平)—到宜蘭外澳,此路線為先民為生存、耕山開闢的生活民道,承載著從拓墾到族群械鬥及和解的庶民記憶。沿途可見梯田駁坎及石砌土地公廟等先民信仰寄託[1]。
淡蘭南路:六張犁為起點,經深坑、石碇經坪林—到宜蘭礁溪。初始清廷官方消極緩議闢便道,後經民間累積近百年的茶葉經濟力,終於在1885年闢道通宜蘭並設兵駐防。「淡」、「蘭」間最短路線,為茶商往來經商之路[1]。
淡蘭古道活動路徑
編輯2024年新北市政府觀光旅遊局與健行筆記合作,將錯綜複雜的淡蘭古道山徑,選擇出北、中、南各5段作為健行活動路徑,介紹如後:
淡蘭北路第一至三段:由瑞芳-燦光寮-澳底-石城,包含燦光寮古道與楊珽理古道。
淡蘭北路第四至五段:由瑞芳-猴硐-雙溪-遠望坑-大里,為入蘭正道,包含金字碑古道與草嶺古道。
淡蘭中路第一至三段:由暖暖-十分-柑腳-闊瀨-三水潭,包含暖冬舊道與蘭入山孔道。
淡蘭中路第四至五段:由柑腳-泰平-三水潭-坪溪頭-外澳,為蘭入山孔道。
淡蘭南路第一至五段:由六張犁-深坑-石碇-坪林-石嘈-礁溪,為淡蘭便道。
參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1.0 1.1 1.2 1.3 淡蘭古道. 新北市政府觀光旅遊局. [2020-09-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4).
- ^ Mark. 淡蘭古道北路:完成路線總整理. Mark的旅記.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03) (中文(臺灣)).
- ^ 楊廷理古道(官方指南). 健行筆記. [2020-09-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4) (中文(臺灣)).
- ^ Tony黃. [歷史探索].換個方向,思考楊廷理古道.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2010-11-23 [2020-09-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4) (中文(臺灣)).
所謂的「楊廷理古道」,是指清代台灣知府楊廷理在嘉慶年間開闢的入蘭道路,距今約二百年, 學者認為這是清代台灣山區最早的一條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