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英

中國漢代探險家和外交官

甘英(公元1世紀—公元2世紀?),東漢外交官,曾奉命出使大秦[1]

據《厄利垂亞海航行記》記載,公元一世紀時,羅馬與印度之間貿易的起點即為埃及。羅馬為了快捷與安全的考量避開陸路。

生平

編輯

甘英曾於漢和帝永元九年(97年)奉西域都護班超之命出使大秦羅馬帝國)。他率領使團一行從龜茲(今新疆庫車)出發,經條支(即位於波斯的希臘化塞琉古帝國,但甘英出使時已被帕提亞帝國消滅多年。條支的位置有不同的說法[2])、安息(即波斯帕提亞帝國,今伊朗境內)等諸國,到達了安息西界的西海(注同上,[3])沿岸,但未能到達目的地大秦。

後漢書·西域傳·安息傳》記載:

和帝永元九年,都護班超遣甘英使大秦,抵條支。臨大海欲渡,而安息西界船人謂英曰:「海水廣大,往來者逢善風三月乃得渡,若遇遲風,亦有二歲者,故入海人皆齎三歲糧。海中善使人思土戀慕,數有死亡者。」英聞之乃止。

安息國是漢朝與大秦交易的中轉點,將漢朝的絲與絲織品與大秦交易,從中獲取壟斷的暴利。也許是考慮到若漢朝直接開通了與大秦的商路會損害其壟斷利益,於是安息人沒有向甘英提供更直接的經敘利亞的陸路,而是備陳渡海的艱難:「海水廣大,往來者逢善風三月乃得度,若遇遲風,亦有二歲者,故入海人皆齎三歲糧。」又以傳說渲染海上航行的恐怖:「海中善使人思土戀慕,數有死亡者。」此語一出,即使甘英在西海卻步返還,最終未能到達大秦,但甘英卻是史書所載第一個到達波斯灣的中國人,他的這一行程豐富了當時漢朝對中亞的認識,是中西方交流歷史中具有重要意義的一頁。

有學者指出,安息船人所說的「海中善使人思土戀慕」的,很可能即是希臘神話中以歌聲迷惑水手的塞壬。在《晉書·四夷傳·西戎傳附大秦國傳》中有略為不同的記載:

漢時都護班超遣甘英使其國。入海,船人曰:「海中有思慕之物,往者莫不悲懷。若漢使不戀父母妻子者可入。」英不能渡。

甘英出身於內陸,回國後甚至報告海水不可飲用:「途經大海,海水鹹苦不可食。」(《晉書》)也許正是因為對海上航行知之甚少,甘英才相信了安息船人對航海危險的誇張描述,止步於安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張忠綱主編,全唐詩大辭典,語文出版社,2000.09,第599頁
  2. ^ 關於條支的位置,有不同的說法,地中海東岸說、波斯灣東岸說、裏海沿岸說。詳見金宇飛:條支國地理位置的幾種假說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3. ^ 金宇飛:條支國地理位置的幾種假說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參見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