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屆坎城影展
第40屆坎城影展於1987年5月7日至19日於法國坎城節慶宮舉行。金棕櫚獎由莫里斯·皮亞拉執導的《惡魔天空下》獲得,該獎項被認為「極具爭議」,並在公眾的嘲笑下頒發。據說皮亞拉反駁道:「你不喜歡我?那好吧,讓我告訴你,我也不喜歡你!」[2][3][4][5]
開幕影片 | 《戀愛中的男人》 |
---|---|
閉幕影片 | 《華麗的詠嘆》 |
舉辦地點 | 法國坎城節慶宮 |
創辦時間 | 1946年 |
頒發獎項 | 金棕櫚獎 |
放映數目 | 20(正式競賽片)[1] 21(一種注目) 28(非競賽片) 11(短片) |
舉行日期 | 1987年5月7日至5月19日 |
官方網站 | festival-cannes |
開幕片由黛安娜‧庫莉絲執導的《戀愛中的男人》,閉幕片由勞勃·阿特曼、布魯斯·貝爾斯福德、比爾·布萊登、尚盧·高達、德瑞克·賈曼、法蘭克·羅達姆、尼可拉斯·羅吉、肯·羅素,查爾斯·史都里吉和朱利安·坦普執導的《華麗的詠嘆》[6]。該屆影展也向費德里柯·費里尼致敬[7]。
主競賽評審
編輯以下人士被選為競賽片的評審:
金攝影機獎評審
編輯以下人士被選為金攝影機獎評審:
正式競賽長片
編輯中文片名 | 原文片名 | 導演 | 製作國 |
---|---|---|---|
《華麗的詠嘆》 | Aria | 勞勃·阿特曼 布魯斯·貝爾斯福德 比爾·布萊登 尚盧·高達 德瑞克·賈曼 法蘭克·羅達姆 尼可拉斯·羅吉 肯·羅素 查爾斯·史都里吉 朱利安·坦普 |
英國 |
《夜夜買醉的男人》 | Barfly | 巴比·舒路達 | 美國 |
《雲雨斷腸時》 | The Belly of an Architect | 彼得·格林納威 | 英國、 義大利 |
《預知死亡紀事》 | Cronaca di una morte annunciata | 法蘭西斯科·羅西 | 義大利、 法國、 哥倫比亞 |
《黑眼睛》 | Oci ciornie Очи чёрные |
尼基塔·米亥科夫 | 義大利、 蘇聯 |
《家庭》 | La famiglia | 埃托爾·斯科拉 | 義大利 |
《光榮戰役》 | Champ d'honneur | 讓-皮埃爾·德尼 | 法國 |
《玻璃動物園》 | The Glass Menagerie | 保羅·紐曼 | 美國 |
《懺悔》 | მონანიება | 田吉茲·阿布拉澤 | 喬治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蘇聯 |
《最後的手稿》 | Az utolsó kézirat | 卡羅利·馬克 | 匈牙利 |
《戀愛中的男人》 | Un homme amoureux | 黛安娜‧庫莉絲 | 義大利、 法國 |
《皮埃爾和傑米拉》 | Pierre et Djemila | 傑拉爾·布萊恩 | 法國 |
《豎起你的耳朵》 | Prick Up Your Ears | 史蒂芬·佛瑞爾斯 | 英國 |
《親鸞:白道》 | 親鸞 白い道 | 三國連太郎 | 日本 |
《害羞的人》 | Shy People | 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 | 美國 |
《通往星星的地鐵》 | Um Trem para as Estrelas | 卡洛斯·狄耶蓋斯 | 巴西 |
《惡魔天空下》 | Sous le soleil de Satan | 莫里斯·皮亞拉 | 法國 |
《慾望之翼》 | Der Himmel über Berlin | 文·溫德斯 | 西德、 法國 |
《光》 | Yeelen | 蘇萊曼·西塞 | 馬利 |
《女衒》 | 女衒 ZEGEN | 今村昌平 | 日本 |
一種注目
編輯以下電影參與角逐一種注目:
中文片名 | 原文片名 | 導演 | 製作國 |
---|---|---|---|
《老人的聚會》 | A Gathering of Old Men | 沃克·施隆多夫 | 美國、 西德 |
《玫瑰夫人》 | A Month in the Country | 帕特·歐康納 | 英國 |
《追求幸福》 | And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 路易·馬盧 | 美國 |
《巴貝特之宴》 | Babettes Gaestebud | 蓋布里爾·亞斯里 | 丹麥 |
《機遇之歌》 | Przypadek | 克里斯多夫·奇士勞斯基 | 波蘭 |
《遙遠的土地》 | Das weite Land | 呂克·邦迪 | 奧地利、 西德 |
《瘟疫》 | Epidemic | 拉斯·馮·提爾 | 丹麥 |
《湘女蕭蕭》 | 謝飛 烏蘭 |
中國 | |
《法蘭西飯店》 | Hôtel de France | 巴提斯·謝侯 | 法國 |
《籠中的女兒》 | La casa de Bernarda Alba | 馬力歐·卡謬 | 西班牙 |
《皮囊》 | Hud | 薇貝克·洛克貝格 | 挪威 |
《鐵地銅天》 | Yer Demir Gök Bakır | 錫巴斯琴·阿古爾 | 土耳其 |
《義大利明信片》 | Cartoline italiane | 梅梅·佩里尼 | 義大利 |
《前世今生》 | Jenatsch | 丹尼爾·施密德 | 法國、 瑞士 |
《毒如蛇羯》 | Ormens väg på hälleberget | 波·維德伯格 | 瑞典 |
《簡單的死亡》 | Простая смерть | 亞歷山大·凱伊達諾夫斯基 | 蘇聯 |
《魯賓遜納達和我的英國祖父》 | რობინზონიადა ანუ ჩემი ინგლისელი პაპა | 娜娜·裘楊茲 | 喬治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蘇聯 |
《索非亞》 | Sofia | 亞歷山卓·多里亞 | 阿根廷 |
《誰來愛我》 | Someone to Love | 亨利·嘉格隆 | 美國 |
《一個成功的人》 | Un hombre de éxito | 溫貝托·索洛斯 | 西班牙 |
非競賽片
編輯中文片名 | 原文片名 | 導演 | 製作國 |
---|---|---|---|
《阿依達》 | Aida | 克萊門特·弗拉卡西 | 義大利 |
《黑炮事件》 | 黃建新 | 中國 | |
《鮑里斯·戈杜諾夫》 | Борис Годунов | 薇拉·斯特羅娃 | 蘇聯 |
《阿拉伯攝影機》 | Caméra arabe كاميرا إفريقية |
費里德·布格迪爾 | 突尼西亞 |
《眼中的電影》 | Le cinéma dans les yeux | 洛朗·雅各布 吉爾·雅各布 |
法國 |
《堂吉訶德》 | Don Quixote | 格奧爾格·威廉·帕布斯特 | 英國 |
《羽毛》 | Feathers | 約翰·魯安 | 澳洲 |
《費里尼的剪貼簿》 | Intervista | 費德里柯·費里尼 | 義大利 |
《早安巴比倫》 | Buongiorno Babilonia | 塔維亞尼兄弟 | 義大利、 法國 |
《天堂酒店》 | Hôtel du Paradis | 珍娜·博科瓦 | 法國 |
《無情的女人》 | L'Inhumaine | 馬賽爾·萊皮埃 | 法國 |
《路易絲》 | Louise | 阿貝爾·岡斯 | 法國 |
《馬克白》 | Macbeth | 克勞德·德安娜 | 法國 |
《媒介》 | Il medium | 吉安·卡洛·梅諾蒂 | 義大利 |
《丑角》 | Pagliacci | 法蘭高·齊費里尼 | 義大利 |
《那個年代》 | Radio Days | 伍迪·艾倫 | 美國 |
《撫養亞利桑那》 | Raising Arizona | 伊森·柯安 | 美國 |
《國民的歸來》 | عودة مواطن | 穆罕默德·汗 | 埃及 |
《血證》 | Slam Dance | 王穎 | 英國、 美國 |
《散彈露露》 | Something Wild | 強納森·德米 | 美國 |
《多愁善感的傢伙》 | The Sentimental Bloke | 雷蒙德·朗福德 | 澳洲 |
《八月之鯨》 | The Whales of August | 林賽·安德森 | 美國 |
《硬漢不跳舞》 | Tough Guys Don't Dance | 諾曼·梅勒 | 美國 |
《瘋子》 | Wahnfried | 彼得·派查克 | 西德、 法國 |
正式競賽短片
編輯中文片名 | 原文片名 | 導演 | 製作國 |
---|---|---|---|
《新浪潮》 | Új Hullám | 久拉·納吉 | 匈牙利 |
《幻象》 | Imagine | 茲比格涅夫·雷布辛斯基 | 美國 |
《種樹的牧羊人》 | L'homme Qui Plantait des Arbres | 弗雷德里克·貝克 | 加拿大 |
《K.K上校突然離奇死亡》 | Iznenadna i prerana smrt pukovnika K.K. | 米洛斯·拉多維奇 | 南斯拉夫 |
《四弘誓願》 | Les Quatre Vœux | 米歇爾·歐斯洛 | 法國 |
《大師》 | Maestro | 亞歷山大·扎姆 | 美國 |
《柵欄》 | Palisade | 羅利·麥克英尼斯 | 澳洲 |
《充滿恩典》 | Vol van genade | 妮可·馮·格特慕 | 比利時 |
《你的面孔》 | Your Face | 比爾·普林頓 | 美國 |
《跨越大西洋》 | Transatlantique | 布魯斯·克萊布斯 | 法國 |
《學院變體立達》 | Academy Leader Variations | 馬歇爾·旺納茲(Martial Wannaz) 日什托夫·基維爾斯基 斯坦尼斯拉夫·萊納托維奇 大衛·埃利希 珍·亞倫 史基普·巴塔利亞 保羅·格拉比茨基(Paul Glabicki) 喬治·格里芬 艾爾·賈諾 皮奧特·杜馬拉 丹尼爾·蘇特(Daniel Suter) 嚴定憲 A. D. 胡進慶 林文肖 何玉門 常光希 喬治·史威茲貝爾 克勞德·魯耶特(Claude Luyet) 葉茲·庫夏 |
美國 |
獎項
編輯正式競賽獎項
編輯- 金棕櫚獎:《惡魔天空下》-莫里斯·皮亞拉
- 評審團大獎:《懺悔》-田吉茲·阿布拉澤
- 最佳導演獎:文·溫德斯-《慾望之翼》
- 最佳女演員獎:芭芭拉·赫爾希-《害羞的人》
- 最佳男演員獎:馬切洛·馬斯楚安尼-《黑眼睛》
- 最佳藝術貢獻:史丹利·梅耶(作曲家)-《豎起你的耳朵》
- 評審團獎:
- 40週年紀念獎:《費里尼的剪貼簿》-費德里柯·費里尼
- 金攝影機獎:《魯賓遜納達和我的英國祖父》-娜娜·裘楊茲
短片
獨立競賽獎項
編輯瓦肯獎:
青年電影獎:[12]
參考資料
編輯- ^ 1.0 1.1 Official Selection 1987: All the Selection. festival-cannes.fr. (原始內容存檔於15 December 2013).
- ^ 40ème Festival International du Film - Cannes. cinema-francais.fr. [6 June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10) (法語).
- ^ Only Jeers For Cannes Top Winner. chicagotribune.com. [25 May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02).
- ^ 'Satan' Booed At Cannes Religious Allegory Voted Best Film- Hershey, Mastroianni Best Actors. philly.com. (原始內容存檔於20 September 2015).
- ^ Pialat Film Gets Top Prize At Cannes. nytimes.com. [25 May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30).
- ^ Cannes Still Gets That Hollywood Feel From Film. Chicago Tribune. [25 May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1-02).
- ^ The History of the Festival / The 80s: The Modern Era. festival-cannes.com. [31 May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13 April 2020).
- ^ Awards 1987: All Awards. festival-cannes.fr. (原始內容存檔於1 March 2014).
- ^ 1987 - Le Jury, Les Prix. cannes-fest.com. [6 June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04) (法語).
- ^ FIPRESCI Awards 1987. fipresci.org. [27 June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16).
- ^ Jury Œcuménique 1987. cannes.juryoecumenique.org. [27 June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01).
- ^ Cannes Film Festival Awards for 1987. imdb.com. [29 June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5-06).
其他媒體
編輯外部連結
編輯- 1987 Cannes Film Festival (web.archive)
- Official website Retrospective 1987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9-01-20.
- Cannes Film Festival Awards for 1987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at Internet Movie Databa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