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史蒂文斯
約翰·克里斯多福·「克里斯」·史蒂文斯(英語:John Christopher "Chris" Stevens ,1960年4月18日—2012年9月11日),於2012年6月至9月擔任美國駐利比亞大使。
約翰·史蒂文斯 John Stevens | |
---|---|
第10任美國駐利比亞大使 | |
任期 2012年6月7日—2012年9月11日 | |
總統 | 貝拉克·歐巴馬 |
前任 | 基恩·誇特茲 |
繼任 | 勞倫斯·波普(臨時代辦) |
個人資料 | |
出生 |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草谷 | 1960年4月18日
逝世 | 2012年9月11日† 利比亞班加西 | (52歲)
國籍 | 美國 |
母校 | 柏克萊加州大學 加州大學 國家戰爭學院 |
專業 | 外交官、律師 |
他在2012年班加西攻擊事件中遭到襲擊身亡[1][2]。他也因此成為繼1979年美國駐阿富汗大使阿道夫·杜布斯在喀布爾遭綁架遇害33年以後,遇襲殉職的在任美國大使。[3]
生平
編輯史蒂文斯在1982年畢業於柏克萊加州大學。1983至1985年期間,他作為美國和平隊的一名志願者在摩洛哥教授英語。1989年,他取得加州大學法學院的法律博士學位。2010年取得國家戰爭學院理學碩士。他能講阿拉伯語和法語。
在進入美國外交部門工作以前,他在華盛頓特區是一名國際貿易領域的律師[4]。
1990年代,他曾在沙烏地阿拉伯、埃及、敘利亞和以色列等中東國家工作。分別於2007年和2011年派駐利比亞。
2011年4月5日任駐利比亞外交官,在2011年利比亞戰爭中,他對推動美方介入利比亞戰事、推翻格達費政權起了很重要的推動作用[3]。2012年1月23日,被任命為駐利比亞大使。[5]
殉職
編輯2012年9月11日晚,為抗議美國電影人拍攝的一部「侮辱」伊斯蘭教的先知穆罕默德的電影——《穆斯林的無知》,數十名利比亞示威者及武裝份子衝進班加西的美國大使館內向多處建築和車輛開火,史蒂文森與另外3名使館工作人員肖恩·史密斯(Sean Smith)、蒂龍·伍茲(Tyrone Woods)和格倫·多爾蒂(Glen Doherty)[6]在襲擊中身亡,利比亞高級安全官員於13日表示,四人遇害發生在兩場襲擊中,第一場是平民和武裝分子自發的,第二場則具有高度的組織性[6]。此外,當天美國駐埃及大使館也遭到當地數千名示威者的衝擊,美國國旗在扯下後被焚燒。[7]史蒂文斯的死因是火災切斷逃生路後吸入過量濃煙而死[8][9],他還被利比亞平民帶去搶救但無效而於凌晨2時死亡[10]。
9月12日,美國總統巴拉克·歐巴馬表示美國反對詆毀他人宗教信仰的行為,但也強烈譴責使館遇襲造成4人死亡的暴力行徑,並要求全球各地的美國外交部門加強安全戒備。歐巴馬表示美國將與利比亞政府合作將兇手繩之以法,利比亞政府已向美方道歉。[11][12]9月13日,美國從位於西班牙的軍事基地派遣約50名「美國反恐安全部隊」(FAST)的海軍陸戰隊精英前往的黎波里的美國駐利比亞大使館,以捍衛美國外交設施和加強使館安全[13]。
路透社和CNN等媒體報道,事發當天正好是911事件的紀念日,這次襲擊事件很可能是與蓋達組織有關的恐怖分子事前早已計劃好故意實施的一次攻擊美國機構的行動[14][15]。專門研究伊斯蘭主義的英國智庫奎利亞姆認為,這是蓋達組織為報復其領導人阿布·亞哈·利比(利比亞人,利比亞伊斯蘭戰鬥組織成員,2012年6月4日被槍擊而死)於3個月前在巴基斯坦北部被美軍空襲打死而採取的報復行動[16]。以色列新聞網站德巴卡報道說,班加西的襲擊事件是在艾曼·扎瓦希里命令下由20名受過訓練的蓋達組織成員實施的[17]。9月13日,利比亞官員表示已拘留了至少四名犯罪嫌疑人。[6]還有一名嫌犯在埃及被殺。[18]
2013年8月聯邦政府正式對數名嫌疑人,包括民兵領導艾哈邁德·阿布·卡特那提出缺席指控。11月美國懸賞一千萬給任何能幫助逮捕這些人的信息。[19]
相關人物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美国驻利比亚大使遇袭身亡. 中國新聞網(北京) (網易新聞). 2012-09-12 [2012-09-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9-14).
- ^ US ambassador 'killed in Libya'. BBC News. 2012-09-12 [2012-09-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9-12).
- ^ 3.0 3.1 美大使班加西之死的悲剧性. 紐約時報. 2012年9月14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年9月16日).
- ^ Stevens, J. Christopher. U.S. Department of State. [2012-09-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03).
- ^ 利比亚官方称美驻利大使疑遭卡扎菲支持者袭击. 京華時報. 2012-09-13.[永久失效連結]
- ^ 6.0 6.1 6.2 利比亚袭击分两场. 紐約時報. 2012年9月14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年9月16日).
- ^ 美国驻利比亚大使及三名外交官遭袭身亡. 中國新聞網. 2012-09-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9-13).
- ^ Ambassador, victims got separated trying to escape to roof during attack, officials say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CNN September 12, 2012
- ^ Kevin Dolak, Dean Schabner, Enjoli Francis and Anthony Castellano. Ambassador to Libya Killed By 'Small and Savage Group'. ABC News. 2012-09-12 [2012-09-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9-12).
- ^ In Libya, deadly fury took U.S. envoys by surprise. [2012-09-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9-14).
- ^ 奥巴马强烈谴责美国驻利比亚大使遇袭身亡. 中國新聞網. 2012-09-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9-15).
- ^ 奥巴马谴责美使馆遇袭事件 利比亚向美道歉. 環球時報. 2012-09-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9-15).
- ^ 美2艘驱逐舰 赴利比亚. 聯合早報. 2012-09-13.[永久失效連結]
- ^ U.S. ambassador to Libya killed in Benghazi attack. 2012-09-12 [2012-09-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9-14).
- ^ Pro-al Qaeda group seen behind deadly Benghazi attack. CNN.com. 2012-09-13 [2012-09-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16).
- ^ U.S. vows to hunt down perpetrators of Benghazi attack. CNN.com. 2012-09-12 [2012-09-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04).
- ^ Al Zawahri personally ordered Al Qaeda to murder US Ambassador Stevens. DEBKAfile. 2012-09-12 [2012-09-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9-12).
- ^ 存档副本. [2014-02-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22).
- ^ Benghazi Consulate Attack Fast Facts. [2014-02-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03).
- ^ U.S. captures Benghazi suspect in secret raid. Washington Post. June 17, 2014 [2018-1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05).
- ^ US seizes Benghazi raid 'ringleader' Ahmed Abu Khattala. BBC News. 17 June 2014 [28 June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6-25).
- ^ Elite Delta Force Commandos Capture Ahmed Abu Khattala in Midnight Benghazi Raid. Yahoo! News UK & Ireland. 18 June 2014 [28 June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5).
- ^ Libyan militia leader gets 22-year sentence in Benghazi attacks that killed U.S. ambassador. Washington Post. [2018-1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13).
外部連結
編輯- Official bio
- Introducing U.S. Ambassador to Libya, Chris Steven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US Embassy Tripoli video
- 在Find a Grave上的約翰·史蒂文斯
- 美國駐利比亞大使遇襲身亡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網易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