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板塊
緬甸板塊(Burma Plate)是東南亞的小型板塊,常被認為是歐亞大陸板塊的一部分,安達曼群島、尼科巴群島和蘇門答臘西北部位於這個板塊上,東面和西面分別以轉形斷層和爪哇海溝潛沒區與巽他板塊和印度板塊相接。2004年12月26日,緬甸板塊與印度-澳洲板塊之間的活動造成地震矩規模9.3的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
緬甸板塊 | |
---|---|
類型 | 次要板塊 |
大概面積 | 1,100,000平方公里(420,000平方英里)[1] |
移動方向1 | 北方 |
移動速度1 | 46公釐(1.8英寸)/1年 |
涵蓋範圍 | 安達曼海 |
1相對於非洲板塊 |
構造史
編輯在該地區重建的歷史模型中,印度-澳洲板塊整體向北移動並撞上歐亞大陸,這一事件開始於約50–55Ma的始新世。這次碰撞導致了持續至今的喜馬拉雅運動,還使得印度-澳洲板塊分裂為今日的印度板塊、澳洲板塊,可能還有摩羯座板塊。[2]:287–288
印度板塊以相對較快的每年16cm向北漂移,同時它也逆時針旋轉。這樣一來板塊東緣與歐亞板塊的聚合板塊邊緣(緬甸-安達曼-馬來區域)就呈斜角。
俯衝過程伴隨的變形引發巽他島弧的順時針彎曲;在晚漸新世(約32Ma)產生了更多的斷層,緬甸和巽他板塊開始從歐亞板塊上脫離。
中上新世(3–4 Ma)後,在一系列轉形斷層作用,以及印度板塊持續俯衝到緬甸板塊下的帶動下,弧後盆地形成了邊緣盆地和洋底擴張中心,後來成為安達曼海。
參考文獻
編輯- Curray, JR. 2002 Chapman Conference on Continent - Ocean Interactions within the East Asian Marginal Seas (PDF). Tectonics and History of the Andaman Sea Region (abstract). [September 8, 200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05-03-23). pdf
- Paul, J., Burgmann, R., Gaur, V. K., Bilham, R. Larson, K. M., Ananda, M. B., Jade, S., Mukal, M., Anupama, T. S.. Satyal, G., Kumar, D. 2001 The motion and active deformation of India. Geophys. Res. Lett. Vol. 28 , No. 04 , 647-651 2001.
- ^ Sizes of Tectonic or Lithospheric Plates. Geology.about.com. 2014-03-05 [2016-02-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6-05).
- ^ Gordon, Richard G. Lithospheric Deformation in the equatorial Indian Ocean: Timing and Tibet. Geology. 2009-03-01, 37 (3). doi:10.1130/focus03200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