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北運河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22年7月16日) |
蘇北運河是京杭大運河在江蘇省的江北河段。舊稱「江北運河」。北起徐州藺家壩閘,南至揚州六圩口長江北岸河口,全長404公里。
歷史
編輯清末放棄漕運後,中央政府斷絕對蘇北運河的治理投入。1914年蘇北大旱,「運河奇涸、舟楫不通」,[1]江蘇民政長韓國鈞決定疏浚治運,1914年8月委任馬士傑總辦江北運河工程,在揚州設籌浚江北運河工程局,計劃三年籌款一百萬元治運。與此同時,山東省成立「山東南運湖河疏浚局」,總辦潘復。1915年6月3日蘇、魯兩局在台兒莊達成統籌分治協議。1918年底,王寶槐任籌浚局會辦。[2]1920年3月馬士傑卸任籌浚江北運河工程總辦,被聘為督辦江蘇運河工程局諮議。北洋政府任命張謇督辦江蘇運河工程事宜,韓國鈞為會辦,將籌浚江北運河工程局改組為江蘇運河工程局。[3]
1931年長江、淮河特大水災後,裏運河以東各縣淪為澤國。1932年2月,江蘇省成立江北運河善後工程委員會,正、副主任委員顧祝同、韓國鈞,辦理運河復堤工程。1932年6月12日江蘇省政府委員會會議通過《江北運河工程局組織規程》,7月1日「運工局」正式成立,局長徐鼎康。1933年實施了界首至高郵的修補筑西堤碎石工程。1934年實施了六塘河築堤浚河工程,全長150km。1935年實施了裏運河東西堤護坡之柴埽改為土坡與石工。1935年7月黃河董莊決口,造成蘇北水災,1936年春實施了中運河堵口復堤。[4]
1938年黃河花園口炸堤潰決後,黃水入淮再入洪澤湖,泥沙沉澱,湖區大部淤平,又造成運河水量增加,水患嚴重。
1945年11月1日,中共領導的蘇皖邊區政府在清江市成立,下屬的建設廳隨即成立水利局及測量隊。1946年7月底,蘇皖邊區政府發布《關於夏季防汛給一、二、五、六、七等專署沿河各縣政府的訓令》要求沿河各級政府一律組織運河堤夏防委員會,在多地設立水位站以及時掌握水情,撥出華中幣1900萬元(合法幣1億2千餘萬元)修建蘇北運河南、中兩段夏防工程。1946年8月正值國軍大舉進攻華中解放區、「蘇中七戰七捷」時期,運河水勢猛漲,揚州當局封堵歸江十壩,連雲港當局堵塞薔薇河使沭水無法暢流入海,「以水代兵」,致淮海北部及洪澤湖沿岸一帶低洼地區洪澇成災。[5]
蘇北運河一期航道整治工程從1958年至1961年曆時三年。包括:藺家壩至邳州大王廟在不牢河道上裁灣取直、平地開河、開闢新航道;窯灣至曹甸子段9公里新開河道;中運河的其餘段對老運河拓寬浚深。裏運河淮陰至淮安、揚州灣頭至六圩都天廟段另開新河。
1982年,蘇北運河二期航道整治工程是國家「六五」期間津浦鐵路南段煤運分流任務重點建設項目,包括疏浚拓寬航道,興建複線船閘,續建擴建煤港,「七五」期間繼續完成全段配套工程,全線達到二級航道標準。
京杭運河邵伯湖區段航道自邵伯節制閘至槐泗河口長10.5公里,與淮河入江水道橫向交叉,水情複雜。
江蘇省交通運輸廳下設蘇北航務管理處。2021年蘇北運河十個梯級船閘累計開放閘次35.57萬次,放行船隊6.4萬個、貨輪85.77萬艘。蘇北運河貨物運量3.25億噸,同比增長4.1%;貨物周轉量653.8億噸公里,同比增長0.4%;運輸貨櫃37.45萬標箱,同比增長31.4%。其中礦建材運量達1.12億噸,煤炭運量達9716萬噸。[6]
參考文獻
編輯- ^ 袁飛:「籌浚江北運河工程局幾個相關問題初步考察」,《淮陰工學院學報》,2013年第4期,第6-9頁。
- ^ 夏林:「馬士傑與籌浚江北運河工程局」,《檔案與建設》,2019年第10期,第75-77頁。
- ^ 王俊坤:「馬士傑先生的運河情結——讀倪文才《馬士傑先生年譜》」,《高郵日報》,2022年04月01日第4版。
- ^ 吳曉晴:「徐鼎康與民國江北運河整治」,《民國檔案》,2001年2月,第109-112頁。
- ^ 陳鈴:「蘇北運河角力:新發現的周恩來致『聯總』艾格頓將軍函考釋」,來源:澎湃新聞 2022-07-14
- ^ 丁鼎:《蘇北運河2021年貨物通過量逾15億噸》,來源:中國水運網,2022年01月0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