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州之亂696年-697年)是指契丹族的首領李盡忠以及其妻兄孫萬榮的領導下,不滿武周的統治,於今天中國的東北地區發動的叛亂,攻陷營州,殺死營州都督趙文翽,進逼檀州(今北京密雲),最終被武周聯合突厥鎮壓。有學者認為,這種戰爭對武周和契丹都造成了重要的影響[1]

營州之亂
日期696年 – 697年
地點
結果 被武周和突厥聯合鎮壓
參戰方
武周
突厥
契丹部大賀氏聯盟
指揮官與領導者

武周

左鷹揚衛將軍曹仁師
右金吾衛大將軍張玄遇
左威衛大將軍李多祚
司農少卿麻仁節
清邊道行軍大總管武攸宜
清邊前軍副總管張九節
夏官尚書王孝傑
左羽林將軍蘇宏暉
神兵道大總官武懿宗
右肅政台御史大夫婁師德
右武威衛大將軍沙吒忠義

突厥

默啜
李盡忠
孫萬榮
何阿小
駱務整
李楷固

起因

編輯

營州都督趙文翽,剛愎自用,居住在附近的契丹居民大飢,趙文翽非但不予救濟反而將酋長如同奴僕對待。歸誠州刺史孫萬榮與妹夫松漠都督李盡忠對此抱怨,並於萬歲通天元年五月十一日(696年6月)發動叛亂,攻陷營州,殺死營州都督趙文翽[2]

戰爭過程

編輯

第一次討伐

編輯

武則天將發動叛亂的李盡忠和孫萬榮改名為李盡滅和孫萬斬。於同年五月二十四日派遣左鷹揚衛將軍曹仁師、右金吾衛大將軍張玄遇、左威衛大將軍李多祚、司農少卿麻仁節等二十八將討伐,同年七月十一日,派遣梁王武三思榆關(今河北山海關)道安撫大使,用以防備契丹。李盡忠自稱無上可汗,以孫萬榮為大將,十五日已擁兵數萬,進逼檀州,被張九節擊退。

之前,營州被俘囚於地牢的周軍在被釋放前,負責看守的契丹人騙他們:我們的家屬無法在饑寒中生存,等周軍到來便會投降。被俘的周軍被釋放後,向幽州報告相關的情況,士兵聽到後爭前恐後地進軍,至黃麞谷。契丹人派老弱兵民前來投降,故意在道邊丟棄老牛瘦馬。曹仁師等便留下步兵,領騎兵前進。八月二十八月,與契丹黃麞谷大戰,周軍大敗。契丹人設下埋伏從側面攻擊,李楷固利用繩索將麻仁節和張玄遇絆倒[3],二人被擒。並利用繳獲的官碟印信,偽造文書讓張玄遇等簽名,通知總管燕匪石、宗懷昌等說官軍獲勝,催促他們前進。燕匪石等得到通知,晝夜兼程,士卒馬匹都很疲勞,結果被契丹人在中途埋伏截擊,全軍覆沒。叛軍進攻平州,但未攻下。同年九月,武則天武攸宜以右武威衛大將軍、清邊道行軍大總管,以陳子昂為其參謀,討伐契丹。出發前,武則天親自為武攸宜在洛陽白馬寺踐行,但出師而還沒有功績[4]。並向全國徵發能夠抵禦契丹的囚犯和奴僕,陳子昂上書勸諫不可。孫萬榮秘密夜襲檀州,張九節招募死士與之戰鬥,孫於是敗逃。

突厥默啜自請為武后兒子為其女求婚,並率軍隊討伐契丹,武則天任命其為左衛大將軍。同年十月二十二日,李盡忠去世,孫萬榮代領其眾。默啜趁此時襲擊松漠,俘虜李盡忠、孫萬榮妻子和兒女而去。武則天聞訊晉封默啜為頡跌利施大單于、立功報國可汗。孫萬榮重新收拾殘部,派遣駱務整何阿小為前鋒,攻陷冀州(今河北冀縣),殺州刺史陸寶積,屠吏居數千人,又攻陷瀛州(今河北河間),河北震動。武則天啟用彭澤縣令狄仁傑魏州(治所在今河北大名)刺史。狄仁傑改變了前任州刺史將百姓趕進內城修繕防禦工事的方式,而是將百姓遣送回耕種,並說「契丹還在遠處,不必勞師動眾,一旦叛軍到來,我自己就能抵擋」,百姓大悅。

第二次討伐

編輯

神功元年(697年)三月十二日,武則天啟用被免官的王孝傑為兵部尚書與羽林衛將軍蘇宏暉率兵十七萬討伐契丹,雙方在東硤石谷戰鬥,道路狹窄,王孝傑率精兵為前鋒力戰,向前攻擊契丹軍。等退出山谷,王孝傑布陣,但蘇宏暉畏懼契丹軍隊人多勢眾已先逃跑,契丹匯回兵,王孝傑墜崖而死,所領將士死亡殆盡。其節度管記張說告發事實,武則天派使者將蘇宏暉斬首示眾,但使者未到幽州,蘇宏暉以戴罪立功並被免去死罪[5]。武攸宜駐軍漁陽,聽說王孝傑全軍覆沒,軍隊大震,不敢軍進。契丹乘勝攻擊幽州,在附近攻城掠民,武攸宜派兵進擊,也未成功[6]

第三次討伐

編輯

武則天於神功元年(697年)四月十八日,任命河內郡王武懿宗為神兵道大總管、與右豹韜衛將軍何迦密共討伐契丹,五月再以婁師德為清邊道副大總管,右武威衛將軍沙吒忠義為前軍總管,帶兵二十萬討伐契丹。

武懿宗駐軍趙州,聽聞契丹將領駱務整數千騎兵將達到冀州,武懿宗感到害怕,想向南逃跑。有人說:「叛軍沒有輜重,只能靠搶劫得到,若按兵以逸待勞,攻擊他的歸途,可成大功。」懿宗不從,退守相州,丟棄很多的軍用物資,契丹人攻下趙州。張元一曾做《嘲武懿宗》嘲諷武懿宗。

轉檀州刺史、清邊西道前軍大總管閻虔福以偏軍,抵擋住了契丹軍南侵的勢力並斷契丹北歸之路[7]

孫萬榮兵鋒正銳,向南劫掠瀛州及屬縣,恣意妄為。奚人背叛孫萬榮,於是楊玄基前契丹軍,奚軍攻擊其後,契丹軍大敗,抓獲契丹的冀州三品大總管何阿小[8],收降李楷固、駱務整,收繳軍械成堆。孫萬榮敗軍而走被奚軍四面攻擊,於是大軍大潰,孫萬榮向東逃跑。張九節設下三路伏兵,孫萬榮被窮追,跑到潞水東在林下休息,嘆息道「我現在想投降,但罪過已經很大,投降突厥也是死,跑到新羅也是死,能去哪兒!」。六月二十九日,孫萬榮奴僕將其斬首,張九節將其首級送往洛陽,孫萬榮部下投奔突厥。

後續

編輯

安撫河北

編輯

六月二十六日,任命武懿宗、婁師德及狄仁傑分開安撫河北。武懿宗將從契丹軍中逃回的被脅迫的百姓認定為反賊,生取其膽。之前,何阿小殘忍嗜殺,河北人將河內郡王武懿宗與之相比:「唯此兩何,殺人最多。」七月,武攸宜自幽州凱旋。武懿宗上書,河北百姓順從契丹人都應該滅族,左拾遺王求禮當眾嘲諷武懿宗擁數十萬軍隊而不能抵禦契丹,反而要把罪過加於為了活命而委曲求全的河北百姓,請求把武懿宗殺了謝罪。杜景儉也上奏:「河北百姓都是被脅從的,請都予以寬宥」武則天同意。

契丹降將

編輯

何阿小等三百餘名罪大惡極者被斬首[8]。朝廷大臣因為李楷固、駱務整二人曾經屢勝周軍,想把他們處死。狄仁傑介入,說服了武則天寬恕並重用了李楷固、駱務整。李楷固平定了繼續反抗武周的契丹人。

影響

編輯

對武周的影響

編輯

孫萬榮在包圍幽州之時,曾發檄文給朝廷,要求立重新召回李顯李旦吉頊遊說武則天面首張易之張昌宗相兄弟,使其在武則天面前多次勸說武氏諸王不孚眾望,而李顯則是眾望所歸以保全自己在武則天去世後的榮華富貴。武則天知道是吉頊的意圖,吉頊據陳利害,武則天最終定李顯為太子[9]。也有說法是,武則天看到檄文回想起狄仁傑解夢之語,遂立李顯為太子,同時以李顯為元帥。之前,募兵時沒有應招之人,在得知李顯一同前往時,北邙山頭入伍的士兵全滿,契丹軍自退散[10]

對契丹的影響

編輯

契丹經此一戰,歸附突厥。

參考文獻

編輯
  1. ^ 肖愛民、孟慶鑫. 略论契丹“营州之乱”对武周立嗣的影响. 2005 [2022-03-31] (中文). 
  2. ^ s:資治通鑑/卷205》:夏,五月,壬子,營州契丹松漠都督李盡忠、歸誠州刺史孫萬榮舉兵反,攻陷營州,殺都督趙文翽。盡忠,萬榮之妹夫也,皆居於營州城側。文翽剛愎,契丹飢不加賑給,視酋長如奴僕,故二人怨而反。乙丑,遣左鷹揚衛將軍曹仁師、右金吾衛大將軍張玄遇、左威衛大將軍李多祚、司農少卿麻仁節等二十八將討之。秋,七月,辛亥,以春官尚書梁王武三思為榆關道安撫大使,姚璹副之,以備契丹。改李盡忠為李盡滅,孫萬榮為孫萬斬。
  3. ^ s:朝野僉載/卷六》:天后時將軍李楷固,契丹人也,善用糸索。李盡忠之敗也,麻仁節、張玄遇等並被糸。將獐鹿狐兔走馬遮截,放索糸之,百無一漏。
  4. ^ s:新唐書/卷206》:討契丹,後親餞白馬寺,師無功還,拜左羽林大將軍。景龍時,遷右羽林,卒。
  5. ^ s:舊唐書/卷93》:且戰且前,及出谷,布方陣以捍賊。後軍總管蘇宏暉畏賊眾,棄甲而遁。孝傑既無後繼,為賊所乘,營中潰亂,孝傑墮谷而死,兵士為賊所殺及奔踐而死殆盡。
  6. ^ s:資治通鑑/卷206》 :春,三月,戊申,清邊道總管王孝傑、蘇宏暉等將兵十七萬與孫萬榮戰於東硤石谷,唐兵大敗,孝傑死之。 孝傑遇契丹,帥精兵為前鋒,力戰。契丹引退,孝傑追之,行背懸崖,契丹回兵薄之,宏暉先遁,孝傑墜崖死,將士死亡殆盡。管記洛陽張說馳奏其事。太后贈孝傑官爵,遣使斬宏暉以徇;使者未至,宏暉以立功得免。武攸宜軍漁陽,聞孝傑等敗沒,軍中震恐,不敢進。契丹乘勝寇幽州,攻陷城邑,剽掠吏民,攸宜遣將擊之,不克。
  7. ^ 《閻虔福墓誌》:當是也,公以偏師,獨當巨寇,挫其南侵之勢,斷其北歸之跡。
  8. ^ 8.0 8.1 為河內郡王武懿宗平冀州賊契丹等露布
  9. ^ s:資治通鑑/卷206》:孫萬榮之圍幽州也,移檄朝廷曰:「何不歸我廬陵王?」吉頊與張易之、昌宗皆為控鶴監供奉,易之兄弟親狎之。頊從容說二人曰:「公兄弟貴寵如此,非以德業取之也,天下側目切齒多矣。不有大功於天下,何以自全?竊為公憂之!」二人懼,涕泣問計。頊曰:「天下士庶未忘唐德,咸復思廬陵王。主上春秋高,大業須有所付;武氏諸王非所屬意。公何不從容勸主上立廬陵王以系蒼生之望!如此,豈徒免禍,亦可以長保富貴矣。」二人以為然,承間屢為太后言之。太后知謀出於頊,乃召問之,頊復為太后具陳利害,太后意乃定。
  10. ^ s:朝野僉載/卷3》:武承嗣、武三思連項皆赤。後契丹圍幽州,檄朝廷曰「還我廬陵、相王來」,則天乃憶狄公之言,曰:「卿曾為我占夢,今乃應矣。朕欲立太子,何者為得?」仁傑曰:「陛下內有賢子,外有賢侄,取捨詳擇,斷在聖衷。」則天曰:「我自有聖子,承嗣、三思是何疥癬!」承嗣等懼,掩耳而走。即降敕追廬陵,立為太子,充元帥。初募兵,無有應者,聞太子行,北邙山頭皆兵滿,無容人處。賊自退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