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壠社

台灣原住民部落

蕭壠社西拉雅族四大社之一,位於漚汪溪(今將軍溪)、灣裡溪(今曾文溪)及臺江內海所圍成之西拉雅族居住地區──蕭壠半島內[1](今臺灣臺南市佳里區一帶)。目前保有較完整阿立祖信仰的後裔為佳里區北頭洋和東山區的吉貝耍等地[2]:19

名稱

編輯

「蕭壠」的西拉雅語含義據說是「契約之地」[2]:18。在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文獻上,記作「Soelang(h)」、「Soulang(h)」、「Soelaenge」等拼法,而在清代的文獻中,則除了蕭壠之外還有「簫隴」、「霄壠」、「霄龍」、「召龍」、「歐王」(漚汪)等寫法[3]:111[2]:18。今主流的漢字寫法「蕭壠」則出自周鍾瑄的《諸羅縣志[3]:111[2]:18

蕭壠一名長期作為今佳里區一帶的地名,如蕭壠堡、蕭壠莊等等,直到1920年才改由取自「佳里興」的「佳里」二字取代,設置佳里莊(後改為佳里街[3]:114[2]:24

沿革

編輯

根據《巴達維亞城日記》記載,蕭壠社在1636年被荷蘭東印度公司征服[3]:111[2]:19。當時的蕭壠社人口約有200戶、2000人,是當時西拉雅四大社中最大的聚落[2]:19。荷蘭東印度公司後來相傳曾授予蕭壠社120頭役牛以協助他們務農[2]:19。他們的生活領域大約是現在的臺南市佳里區、將軍區和七股區一帶[3]:111[2]:19。而若是整個蕭壠社群,範圍則是八掌溪下游以南、曾文溪下游以北,除佳里、將軍、七股外還包含西港、北門、學甲等地[4]:21

明鄭時期開始有漢人到蕭壠社一帶開墾,一般多認為鄭軍鎮兵林可棟是當地漢人的開基祖[2]:22。隨著漢人勢力的發展,蕭壠社民不是留下來逐漸漢化,便是遠走他鄉[4]:77

根據中華民國中研院民族所教授劉斌雄在1962年進行的調查,當時在佳里的北頭洋、公廨宅、三五甲、大埕、潭墘、番仔寮等角頭仍保有阿立祖信仰與公廨,但到了2010年代,只剩下北頭洋、番仔寮仍保有公廨[4]:77

相關地名

編輯

佳里區的廟後邱、三五甲、公廨宅、潭墘、北頭洋、番仔寮等地據說是蕭壠社昔日活動所留下的地名[2]:19。而與蕭壠社的支社相關的地名則有佳里興(佳里區)、角帶圍(將軍區)、漚汪(將軍區)、史椰甲[註 1]、篤加(七股區)、番仔塭(七股區)、番仔寮(麻豆區)、社內(下營區茅港尾)、社仔(官田區)、六雙(官田區)、吉貝耍(東山區)等等[2]:19

其他

編輯

參見

編輯

註釋

編輯
  1. ^ 學者石萬壽認為史椰甲是指今學甲區的「學甲」;黃文博則認為是將軍區的「西甲」或「山仔腳」[2]:19;翁佳音也認為史椰甲社是學甲,並猜想「史椰」可能原來是「施爺」的誤寫,這兩字唸很快就很像官話的「學」,在清乾隆年間改名為學甲,即施琅接管的墾地,繼承自原本荷蘭台灣長官、鄭氏的王田。[5]:174-175

參考來源

編輯
  1. ^ 〈蕭壠社與蕭壠香學術研討會徵文〉 (PDF). 2013 (中文(臺灣)).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黃文博. 《佳里金唐殿蕭壠香》.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4-02. ISBN 978-986-04-0189-9. 
  3. ^ 3.0 3.1 3.2 3.3 3.4 黃文博. 《南瀛王船誌》. 臺南縣文化局. 2000-02: 110–112. ISBN 957-02-5454-8. 
  4. ^ 4.0 4.1 4.2 段洪坤. 《阿立祖信仰研究》.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3-12. ISBN 978-986-03-9416-0. 
  5. ^ 翁佳音; 曹銘宗. 甲的地名. 大灣大員福爾摩沙:從葡萄牙航海日誌、荷西地圖、清日文獻尋找台灣地名真相. 台灣珍藏18 初版. 台北市: 貓頭鷹. 2016-01: 172–175. ISBN 978-986-262-2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