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廨 (原住民族)
公廨(西拉雅语:Kuwa;大武垅语:Kuba、Kuva、Kuma[注 1];马卡道语:Konkai),文献汉字亦作“公界”、“公堺”[1]:124(廨界堺台湾话皆同音:kài);另俗称三片壁(台湾话:sann phìnn piah),于现代台湾通常是指西拉雅族、大武垅族或马卡道族等原住民族祭祀阿立祖、太祖等祖灵的场所,但根据文献记载过去公廨亦具有“青年会所”、“议事场所”等功能[1]:125。
邹族称其男子会所为 Kuba、卑南族少年会所 trakuban 的语干也是 kuba[2],另旧茂林部落男子会所的鲁凯语 Ckobo 发音也类似[3],均有仪式、男子训练及公众议事等场域功能,但目前并不确定它们与大武垅等族的公廨(Kuba)有什么样的共同脉络或渊源。
词源
编辑“公廨”一词在中文里面原是指“官署”[1]:124,如中国隋唐时代的“公廨田”指的即是官署所拥有的田地[4]。最早使用该词用来指称西拉雅等族群的 Kuwa、Kuva、Kuma 或 Kuba 之文献,可追溯至中国明朝陈第的〈东番记〉,该文提到“族又共屋,一区稍大,曰公廨。少壮未娶者,曹居之。议事必于公廨,调发易也。”[1]:124。而在清朝文献中,黄叔璥《台海使槎录》与余文仪《续修台湾府志》则将“公廨”一词当成官名使用,但周锺瑄《诸罗县志》一书则用来指通事办公的地方[1]:127、128。清末的《安平县杂记》则使用“公界”一词,来指称西拉雅族的宗教场所[1]:128。
分类
编辑西拉雅族公廨
编辑西拉雅族吉贝耍部落的学者段洪坤指出,并非所有祭拜阿立祖(阿立母、太祖)的场所都可称做公廨[1]:130,并将这些祭祀场所分为四类如下:
类别 | 定义 | 范例 |
---|---|---|
社群性大公廨 | 为聚落共同的信仰中心,相当于汉人的“公厝”、“庄头庙”[1]:131 | |
角头公廨 | 仅由聚落的某一角头所共同祭祀的公廨[1]:132。 | |
合坛太祖祠庙 | 是西拉雅族文化与汉人文化混合之后形成的宗教场所,已非严格定义上的西拉雅族公廨;除了阿立祖(太祖)外还会同时供奉汉人的神祇[1]:137。 |
|
田头太祖 | 由低矮三面壁构成的建筑,通常无法让人进入,是西拉雅族为祈求田园作物生长顺利且不被宵小窃取而请阿立祖(太祖)坐镇之处[1]:140。部分地区的田头太祖为日后取得土地的汉人继续供奉[1]:141 |
大武垅族公廨
编辑大武垅语称公廨为 Kuba(小林村)、Kuva(甲仙)或 Kuma(荖浓),因此在小林村,老一辈族人仍称太祖为 “Kuba 祖”。大武垅族各部落对公廨称呼如下:
部落 | 大武垅语 |
---|---|
小林村、六龟 | Kuba |
阿里关、甲仙埔 | Kuva |
匏仔寮、荖浓、大庄 | Kuma |
大庄 | Ali-kuma |
一般大武垅族公廨采坐西朝东。以小林村为例,国民政府来台前的公廨仍以下列的建材建筑[5]:
- 屋顶:族语称 hasa。铺屋顶的主要建材为白茅;五节芒较容易腐烂,容易漏水,非首选建材。另以箭竹夹茅草,因箭竹长度适当,也较坚固,只是箭竹在小林村一带生长在海拔较高处,取材较费时费力。也可以桂竹代替。
- 竹刀:屋顶两旁插有箭竹制作的竹刀七支,向上呈散开状。将箭竹与茅草固定时会采用麻竹,以一年生的麻竹柔软度最适中,取下后削薄、杀青。
- 屋梁:主要建材为长枝竹,长度、柔软度最为适中。并以黄麻将长枝竹与柱子捆绑固定。
- 中柱:族语为 kayu,过去以较坚韧的木材作为主要建材,现已以刺竹代替。因其信仰地位,族人一贯称之为“向柱”。
- 向笱:族语为 kegitangta' agisen,族人又称之为“向神座”,和向柱共同构成大武垅族公廨最神圣的场域空间,是太祖的所在。公廨中用来放置给祖灵供品的笱必须以刺竹制作,弹性较佳,不像一般族人捕鱼的鱼笱可以其他竹材制作。
- 向竹:族语为 malubiu,为一约莫五层楼高之刺竹竖立于公廨前东方广场,向竹末端必留竹叶。向竹上方与竹体垂直交叉绑有茅草七束,据说是给 7 位太祖降下的“天梯”。向竹末处另系上一捆茅草,状似人头,族人表示早期大武垅族人仍有出草杀敌习俗时,成功猎回的敌方领袖人头即绑在向竹之上,以威吓来犯之敌方部落,后以现在的茅草代替。
大武垅族公廨形制大致如上,但各部落公廨型制或有不同,例如荖浓、六龟的公廨内无中柱,但仍有向笱放置在公廨内角落(荖浓)或供桌下(六龟)。另荖浓屋檐及屋内置有乌鸦各 2 只,另一说为乌鸦、老鹰各 1 只[6]。
各地大武垅族公廨
编辑台南
编辑- 六重溪:台南市白河区六重里六重溪76-15号。竹笼厝搭建的公廨分为两室,分别祀奉清水老君与太祖五姊妹,太祖五姊妹没有形体,以5个瓮依序排列,用米酒与槟榔祭祀,另祭祀一尊尪姨神尊,墙上有汉字记音写成的牵曲歌词。每年农历9月14日晚上到9月15日凌晨,则是太祖五姊妹的夜祭。
- 险潭:险潭公廨位于台南市白河区仙草里白水溪庄,以铁皮屋搭建,中间水泥仿作大麻竹三根,前方祭台有三个陶瓮,代表太祖三姊妹。
高雄
编辑- 阿里关:
- 最近翻修约在 1970 年左右,仍保留相对古老的建筑方式,是目前样式最古老的大武垅族公廨。
- 小林村:
- 小林村公廨经历了三次迁址。初期为了避免日本人的关注,约莫 1920 年代起,小林村公廨设置在名为“倒追仔”(台湾话:tó-tūi-á,现小林村纪念公园对面)的部落外围之地,之后迁到“尽早沟”(台湾话:kīm-tshiá-kau,玄天上帝庙的原址)。可能因水灾关系,之后小林村公廨又迁到外环道旁的徐家农地。直到 2009 年八八水灾重创小林村,公廨是于五里埔的现址重建[5]。
- 六龟公廨位于六龟神农宫左侧殿,称为公祖庙。根据《高雄县六龟乡神农宫公祖庙沿革》,当地平埔祖先千年前渡海来台时,于海上遭遇台风,幸有“公祖”显灵,引领族人登入台湾落地生根,因而在此以石头放置于鱼笱,供奉公祖,每逢旱灾求雨均有求必应。[7]
- 日治时期曾遭焚烧,后于 1947 年于公廨原址重建,后遇神农大帝出銮驾,原址改建为神农庙,公祖于是以祖灵旗形式收编于神农大帝之下;1977 年随神农宫迁至华北街 60 号的现址。[7]
- 四社寮:
- 四社寮大武垅族人曾在甲仙一带建立一座小公廨,地址正位于今甲仙区忠孝路与台29线交界附近,是为今甲仙祖师祠的前身,至今该祖师祠仍记载一段往事:1994 年间,番太祖托梦并成功让当时在祖师祠正对面兴建大楼的建设公司短时间大卖 8 成以上物件;为了还愿,建设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及甲仙地方人士共同出资兴建甲仙祖师祠,于 1995 年落成。至今祠内供桌下仍供奉太祖。
- 匏仔寮:
- 匏仔寮曾有公廨,地址位于今宝隆国小对面,公廨内中央地板置一石板以放置供品,向神座则呈三角篓形,屋角有竹剑五支及一木鸟,门前竖一向竹,上方扎茅草七层[8]。后随着部落的太祖遭屏东来的王爷收伏[9],公廨也跟着没落,遭人破坏。
花莲
编辑马卡道族公廨
编辑注释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段洪坤. 《阿立祖信仰研究》. 台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3年12月. ISBN 978-986-03-9416-0.
- ^ 明, 立国. 卑南族的歲時祭儀. : 36.
- ^ 吕, 智雄. 魯凱族下三社得樂的卡(舊茂林)部落家屋之研究. 高雄市: 树德科技大学. 2005: 109–111.
- ^ 公廨田. 中华百科全书. [2014-03-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6).
- ^ 5.0 5.1 種回小林村的記憶 : 大武壠民族植物暨部落傳承400年人文誌. 高雄市: 高雄市杉林区日光小林社区发展协会. 2017年11月. ISBN 978-986-95852-0-0.
- ^ 陈瑶玲; 裴瑶(2014)。〈平埔文化复振:以高雄六龟顶荖浓部落的观察为例〉,《高雄文献》,页 80-110。高雄市:高雄市文献委员会。
- ^ 7.0 7.1 刘, 建鹏. 高雄縣六龜鄉神農宮公祖廟沿革. 高雄: 六龟神农宫管理委员会. 1996-03.
- ^ 游永福. 【游永福的平埔文化底蘊】翻山越嶺到甲仙. 日照甲仙埔. 2010年8月14日 [2017年10月5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6月11日).
- ^ 简, 文敏. 大武壟 - 文化資產與變遷:小林平埔族傳統神靈信仰研究.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