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語

藏民族使用的通用语言

藏語藏語བོད་སྐད་威利轉寫bod skadTHLBöké藏語拼音Pögä),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藏語支,是以藏族為主的喜馬拉雅文化圈使用的主要語言。藏語使用區分布在中國西藏自治區青海省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縣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天祝藏族自治縣雲南省的迪慶藏族自治州等若干區域。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不丹四個國家也有藏語使用者分布。

藏語
བོད་སྐད་ bod skad
母語國家和地區 中國
 不丹
 巴基斯坦
 印度
 尼泊爾
等國的藏區[1]
區域藏區克什米爾巴爾蒂斯坦
族群藏族及不丹族等藏語民族
母語使用人數
600萬 (2014)[2]
語系
早期形式
語言代碼
ISO 639-1bo
ISO 639-2tib
ISO 639-3分別為:
bod – 衛藏方言
khg – 康方言
adx – 安多方言
otb – 中古藏語
xct – 近古藏語
Glottologoldm1245[3]
藏區的三個傳統分區:衛藏、安多康區

藏文是藏語的文字書寫系統,在藏語各方言間通用,是根據古典藏語發音而制定的文字,亦是整個藏緬語族最早的文字之一。其他語言,如西夏文緬甸語的文字創製時間比較晚。關於藏文的起源,佛教學者認為是吐蕃時代公元7世紀由國王松贊干布的重臣吞彌·桑布扎創製的,受梵文拼寫影響。藏文字母有上加字、下加字等垂直拼寫法。爲了翻譯佛教梵文咒語,藏文字母與梵文字母有完全的對應關係。從梵文翻譯的內容,不論詞意,藏語文是其中一種可以還原梵文的語言文字。[4]

藏語的分支語言為衛藏方言[5][6](如拉薩話)、康方言[5][6](如昌都話)、安多方言[5][6]三大方言。這三種語言可能同樣源自古書面藏語,其中只有安多方言沒有區別意義的聲調,保持了古藏語的特色。藏族不同方言的通話有一定的困難,但是採用相同的文字系統藏文。現代最通行的標準藏語源自衛藏方言中的拉薩方言。

藏語文學歷史悠久,是世界上最發達的文學之一[4]。藏語文是唯一、完整地記錄自釋迦牟尼佛誕辰兩千多年來,形成和發展的佛教教義、佛教哲學,以及佛教科學的文字,包括那爛陀傳承中,所有的論典。特別是因明論典的完整教、學傳承和方式,當今惟有藏文中記載和保存。[7]除了藏傳佛教大藏經(包括舉世聞名的《甘珠爾》、《丹珠爾》兩大佛學叢書),還有著名史詩《格薩爾王傳》,六世達賴倉央嘉措的情詩集等,都是世界文學遺產中不朽的經典。

語法

編輯

藏語詞型態相當豐富,動詞分四個時態,而且時態的系統呈現很多例外,意即藏文具有屈折變化,請參考:(藏文用威利系統轉寫

    • 現在時 ཟ་ (za)
    • 過去時 ཟོས་ (zos)
    • 未來時 བཟའ་ (bza')
    • 命令時 ཟོས་ (zos)
    • 現在時 ཀློག་ (klog)
    • 過去時 བཀླགས་ (bklags)
    • 未來時 བཀླག་ (bklag)
    • 命令時 ཀློགས་ (klogs)

由此可知,比起漢語諸方言,藏文語法較為接近屈折語綜合語的語法。

另一方面,藏文的基本語序SOV(主詞─受詞─動詞),且具有豐富的格變化,而其本身為一作-通格語言(ergative-absolutive language),意即其及物動詞的主詞為作格(藏文及物動詞的主詞要加後綴-gis、-gyis、-kyis、-'is、-yis等,且此後綴和藏文工具格所使用者相同),而不及物動詞的主詞和及物動詞的受詞(都不加後綴)的語法格為通格

歸屬

編輯
 
漢藏語系的起源與傳播。紅橢圓是磁山晚期和仰韶早期的文化。黑色箭頭是非漢語族的假定途徑。在將語言比較方法應用於沙加爾於2019年開發的比較語言數據資料庫以識別聲音對應關係並建立同源詞後,系統發育方法被用於推斷這些語言之間的關係並估計其起源和家鄉的年齡。[8]

藏語屬漢藏語系,所以藏語和漢語之間存在並不遙遠的關係,兩種語言來自同一個原始語(此原始語又叫原始漢藏語)。漢藏原始語分裂的時間,估計是公元前4000年到6000年左右。[9]

藏文保留了原始藏緬語的古音,包括複雜的複輔音。藏語和漢語之間存在很多同源詞。但由於漢語經歷過許多語音變化,不能直接把現今普通話或其他漢語方言的發音用來進行比較,必須運用上古漢語構擬。以下舉上幾個有代表性的漢藏同源詞(上古漢語採用鄭張尚芳先生的構擬):

漢語 藏語
漢字 上古音
*srig ཤིག་ (shig)
*ŋraː ང་ (nga)
*ŋaʔ ངག་ (ngag)
*pɯl འཕུར་ ('phur)
*sijʔ (白一平-沙加爾系統)
*hljiʔ (鄭張尚芳系統)
ཤི་ (shi)
*sreːd བསད་ (bsad)
*mug མིག་ (mig)
*njɯʔ རྣ་ (rna)
*njis གཉིས་ (gnyis)
*suːm གསུམ་ (gsum)
*hljids བཞི་ (bzhi)
*ŋaːʔ ལྔ་ (lnga)

文字及語音

編輯

藏文的書寫系統,基本上是一種元音附標文字,此字母代表的是古典藏語的發音,故其發音和現代標準藏語發音不一定能完全相契合。

藏語文學作品列表

編輯

方言

編輯

藏語方言有多種劃分方案。 衛藏方言康方言安多方言使用人數最多,被稱為藏語三大方言。

根據布拉德利(Bradley)[10],這些語言聚類如下(方言信息來自伯爾尼大學的藏語方言項目):

  • 藏語Tibetic
    • 西部古藏語(Western Archaic Tibetan)(無聲調),包括拉達克語(Ladakhi), 巴爾蒂語(Balti)、布里格語(Burig)
    • 安多藏語(Amdo Tibetan) 包括卓尼語(迭部-卓尼 Thewo-Chone)(無聲調)
    • 康藏語(Khams Tibetan)(聲調)
    • 西部創新藏語(Western Innovative Tibetan)(拉胡利-斯皮提 Lahuli–Spiti)(略帶聲調)
    • 中部藏語(Central Tibetan)(略帶聲調)
      • 西藏西部阿里地區、尼泊爾北部邊境地區的大部分方言、日喀則地區的藏語方言以及衛藏方言(山南、拉薩等)是標準藏語的基礎。
    • 北部藏語(Northern Tibetan)(略帶聲調)
      • 西藏中北部那曲地區改則方言和青海南部囊謙方言(圖爾納德 Tournadre 認為是康方言)
    • 南部藏語(Southern Tibetan)(略帶聲調)

宗喀語(Dzongkha)、布羅卡特語(Brokkat)、布羅克帕語(Brokpa)、喬孔卡語(Chocangaca)、拉卡語(Lakha)、拉雅方言(Laya dialect)、魯那那方言(Lunana dialect)。

樣例

編輯

世界人權宣言》第二條(前半):

སྐྱེ་བོ་རེ་རེར་གསལ་བསྒྲགས་འདི་ནང་བཀོད་པའི་ཐོབ་ཐང་དང་རང་དབང་སྟེ། མི་རིགས་དང། ཤ་མདོག། ཕོ་མོ། སྐད་ཡིག། ཆོས་ལུགས། སྲིད་དོན་བཅས་སམ། འདོད་ཚུལ་གཞན་དག་དང་། རྒྱལ་ཁབ་དང་སྤྱི་ཚོགས་ཀྱི་འབྱུང་ཁུངས་། མཁར་དབང་། རིགས་རྒྱུད། དེ་མིན་གནས་ཚུལ་འདི་རིགས་གང་ཡང་རུང་བར་དབྱེ་འབྱེད་མེད་པའི་ཐོབ་དབང་ཡོད།།

威利轉寫:skye bo re rer gsal bsgrags 'di nang bkod pa'i thob thang dang rang dbang ste / mi rigs dang / sha mdog / pho mo / skad yig / chos lugs / srid don bcas sam / 'dod tshul gzhan dag dang / rgyal khab dang spyi tshogs kyi 'byung khungs / mkhar dbang / rigs rgyud / de min gans tshul 'di rigs gang yang rung bar dbye 'byed med pa'i thob dbang yod

漢譯:人人有資格享受本宣言所載的一切權利和自由,不分種族、膚色、性別、語言、宗教、政治或其他見解、國籍或社會出身、財產、出生或其他身份等任何區別。

構擬

編輯

原始藏語

編輯

原始藏語是藏語所有方言的祖語,構擬可見Tournadre (2014)。[11]原始藏語與書面古典藏語比較接近。下面列出原始藏語的音系特徵。(Tournadre 2014: 113)

  • 前綴*s(ǝ)-, *d(ǝ)-/g(ǝ)-, *m(ǝ)-, and *b(ǝ)-繼承自原始藏緬語。*s(ǝ)-、*d(ǝ)-/*g(ǝ)-、*m(ǝ)-/*r(ǝ)-主要用於動物與身體部位。
  • 齒音齒齦音y (/j/)前顎化
  • /m/後的邊音變為齒音(如*ml > *md)。
  • 塞音聲母送氣變為音位。這見於中古藏語送氣與不送氣的寫法交替,例子如gcig ~ gchig (གཅིག་ ~ གཆིག་)「1」;phyin-chad ~ phyin-cad (ཕྱིན་ཆད་ ~ ཕྱིན་ཅད་)「現在開始」;ci ~ chi (ཅི་ ~ ཆི་)「什麼」;cu ~ chu (ཅུ་ ~ ཆུ་)「水」。

Tournadre (2014)構擬的原始藏語形式:

  • *g(ǝ)-tɕik 「1」
  • *g(ǝ)-nyis 「2」
  • *g(ǝ)-su- 「3」
  • *b(ǝ)-ʑi 「4」
  • *l(ǝ)-ŋa 「5」
  • *d(ǝ)-ruk 「6」
  • *b(ǝ)-dun 「7」
  • *b(ǝ)-rgyat 「8」
  • *d(ǝ)-gu 「9」
  • *b(ǝ)-tɕu 「10」
  • *s(ǝ)-dik-pa 「蠍」
  • *s(ǝ)-bal 「蛙」
  • *s(ǝ)-tak 「虎」
  • *s(ǝ)-b-rul 「蛇」
  • *s(ǝ)-pra 「猴」
  • *s(ǝ)-kra 「頭髮」
  • *s(ǝ)-nyiŋ 「心」
  • *s(ǝ)-na 「鼻」
  • *d(ǝ)-myik 「目」
  • *m(ǝ)-go 「頭」
  • *r(ǝ)-na 「耳」

前原始藏語

編輯

前原始藏語是假定的原始藏語之前的形成階段。[11]

*ty-, *ly-, *sy-在前原始藏語中沒有顎化(Tournadre 2014: 113-114)。[11]前原始藏語到原始藏語假設的音變有*ty- > *tɕ-、*sy- > *ɕ-、*tsy- > *tɕ-、*ly- > *ʑ-;而Tournadre (2014: 114)指出,很多藏語群(如巴松語達芒語和庫爾托普語(Kurtöp)(東部藏語群))沒有經歷這些音變(如Bake(巴松語ti「什麼」vs. 原始藏語*tɕ(h)i;Bake 「1」vs. 原始藏語*g(ǝ)-tɕ(h)ik;Kurtöp Hla:「鐵」和布姆唐語 lak「鐵」 vs. 原始藏語*ltɕaks)。

Tournadre (2014: 114-116)給出的構擬如下:

詞義 前原始藏語 原始藏語 近古藏語
1 *g(ǝ)-tyik *g(ǝ)-tɕ(h)ik gcig / gchig གཅིག་ / གཆིག(中古藏語
*tye *tɕ(h)e che ཆེ་ (Old Tibetan)
10 *b(ǝ)-tyu *b(ǝ)-tɕu bcu / bchu བཅུ་ / བཆུ་(中古藏語)
什麼 *tyi *tɕ(h)i ci / chi ཅི་ / ཆི་(中古藏語)
*sya *ɕa sha ཤ་
知道 *syes *ɕes shes ཤེས་
樹木 *sying *ɕiŋ shing ཤིང་
切(過去時詞幹) *b(ǝ)-tsyat *b(ǝ)-tɕat bcad བཅད་
口水 *m(ǝ)-tsyil-ma *m(ǝ)-tɕ(h)il-ma mchil-ma མཆིལ་མ་
*m(ǝ)-tsin-pa *m(ǝ)-tɕ(h)in-pa mchin-pa མཆིན་པ
4 *b(ǝ)-lyi *b(ǝ)ʑi bzhi བཞི་
田野 *lying *ʑiŋ zhing ཞིང་
跳蚤 *ldi *ldʑi lji ལྗི་, 'ji ་འཇི་
*s(ǝ)-lak(s) > *l-sak(s) > *l-tsyak(s) *ltɕaks lcags ལྕགས་
*mda mda' མདའ་
抑制 *bnans *mnans mnand(中古藏語)
*bnyan *nyan mnyand
*d(ǝ)myik dmyig དམྱིག་(中古藏語); mig
*mentok men-tog མེན་ཏོག(中古藏語); ་me-tog

數詞比較

編輯

藏語中的數詞(注意以下所有詞語除了1和7外都是漢語同源詞):[12]

詞義 衛藏 安多 古典藏語
拉薩藏語 Cheng
Zhang
Dolpo 幾熱爾語 Mugom 夏爾巴語 Yohlmo
'1' ʨiʔ53 ʨi53 ʂik dokpoi ʧɪk ʦɪk55 ʨīː xʨɨx ʨi55 *xʨik
gtšig
'2' ȵi55 ȵi55 ɲiː ŋi ŋi ŋi55 ɲìː ɦȵi ɲɯ53 *gnis
gnis
'3' sum55 sɔ̃53 sum sum sum sum55 sūm sɘm 53 *xsum
gsum
'4' ɕi13 ɣɯ31 ɕi̤ː si ɕi ʣi55 ʑì̤ ɦʑɘ ʐə33 *βʑi
bži
'5' ŋa53 ɴɐ53 ŋa ŋa ŋá ŋɑ55 ŋɑ̀ ɦŋa ŋɑ53 *ɬŋɑ
lŋa
'6' tʂʰuʔ13 tʂu31 ʈṳk tʰuk duk ɖʊk11 ʈṳ̀ː tʂəx tʂo33 *dɽuk
drug
'7' tỹ15 dɛ̃24 ty̤n duin dun dɪn55 t̪ì̤n ɦdɘn 33 *βdun
bdun
'8' ɕɛʔ13 dʑe31 ce̤ʔ get ket 55 cē̤ː ɦdʑʲɛ ʑe33 *βɽgjat
brgyad
'9' ku13 ɡɯ31 kṳ gu gu gu55 kṳ̀ ɦgɘ 33 *dgu
dgu
'10' ʨu53 ʨɯ53 tɕu ʦutʰambaː ʧú ʦi55tʰɑm11ba11 ʨʉ̄ ʨɘ ʨə55 *ɸʨu
btšu

中、東部藏語群:

詞義 宗卡-拉卡 巴爾蒂-拉達克 Spiti
bhoti
宗卡語 錫金語 巴爾蒂語 Changthang 拉達克語 Purik Zangskari
'1' ʨí ʧi ʧik ʧik ʧik ʧik ʧiʔ ʧík
'2' ɲí ni ɲis ɲis ɲis ɲis ɲiː ɲiː
'3' súm súm xsum sum sum sum sum súm
'4' ʃi̤ ʒe βʒi zi zi ʒi ʒi ʒì
'5' ŋə ŋa ɣɑ ŋa ʂŋa ʂŋə ŋa ŋá
'6' dʑo tʰu truk ɖruk ʈuk ʈuk ʈuʔ ʈùk
'7' ty̤n βdun dun rdun rdun ðun dùn
'8' kæ̤ βgyʌt gʲat rgʲat rgyət ʝət ɟèt
'9' kṳ go rgu gu rgu rgu ɣu
'10' ʨu tʰam ʧɔːmba ɸʧu ʧu rʧu rču ʧu ʧú

參考文獻

編輯
  1. ^ Lewis, M. Paul, Gary F. Simons, and Charles D. Fennig (eds.). 2013. Ethnologue: Languages of the World, Seventeenth editio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Dallas, Texas: SIL International.
  2. ^ Tournadre, Nicolas. The Tibetic languages and their classification. Owen-Smith, Thomas; Hill, Nathan W. (編). Trans-Himalayan Linguistics: Historical and Descriptive Linguistics of the Himalayan Area. De Gruyter. 2014: 103–129. ISBN 978-3-11-031074-0.  (preprint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3. ^ Hammarström, Harald; Forkel, Robert; Haspelmath, Martin; Bank, Sebastian (編). Early Old Tibetan. Glottolog 2.7. Jena: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the Science of Human History. 2016. 
  4. ^ 4.0 4.1 有關全體西藏民族實現名符其實自治的建議(全文)存档副本. [2011-1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1-07). 
  5. ^ 5.0 5.1 5.2 中国移动:打造高原上最优质通信品牌. 新華網吉林頻道. 2013年9月18日 [2013年12月24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年12月25日). 同時在員工招聘時,特意招收了懂康巴語、安多語、衛藏語的話務員,(科學家)為農牧區的群眾帶去了更多的便利。 
  6. ^ 6.0 6.1 6.2 楊俊峰. 藏语广播语言规范化之浅见. 西藏研究》(TIBETAN STUDIES). 1998, 04 [2013-1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7). 如衛藏語以拉薩為標準音,安多以青海、夏河牧區為標準,康巴也找出自己的標準音。在三種標準音中找出一個方言為基礎,按語法規則實現藏民族的共同語——普通話。我認為這是有可能的。 
  7. ^ 十四世達賴喇嘛在3·10西藏事件五十二周年紀念集會上的講話[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8. ^ Sagart, Laurent; Jacques, Guillaume; Lai, Yunfan; Ryder, Robin J.; Thouzeau, Valentin; Greenhill, Simon J.; List, Johann-Mattis. Dated language phylogenies shed light on the ancestry of Sino-Tibeta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9-05-21, 116 (21): 10317–10322 [2021-10-16]. ISSN 0027-8424. doi:10.1073/pnas.1817972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30) (英語). 
  9. ^ 王力 《漢語史稿(重排本)》 2004年3月第二版,680頁。
  10. ^ Bradley (1997)
  11. ^ 11.0 11.1 11.2 Tournadre, Nicolas. 2014. "The Tibetic languages and their classification." In Trans-Himalayan linguistics, historical and descriptive linguistics of the Himalayan area.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12. ^ Bodish Numerals (Eugene Chan)..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05). 

參閲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