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蛇
虎蛇(學名:Notechis scutatus )是爬蟲類有鱗目眼鏡蛇科下的一個種屬。虎蛇屬於有毒的蛇類,主要分布於澳洲南部,包括南澳海岸地區及塔斯曼尼亞。此類蛇有多種體色及體紋形態,深淺相間,而且紋路曲折,就像老虎身上的斑紋一樣,因此得名。虎蛇在很多國家中都是受保護動物,捕殺或傷害虎蛇者最高罰款是四千元美金
虎蛇 | |
---|---|
科學分類 | |
界: | 動物界 Animalia |
門: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綱: | 爬蟲綱 Reptilia |
目: | 有鱗目 Squamata |
亞目: | 蛇亞目 Serpentes |
科: | 眼鏡蛇科 Elapidae |
屬: | 虎蛇屬 Notechis |
種: | 虎蛇 N. scutatus
|
二名法 | |
Notechis scutatus Peters, 1861
|
特徵
編輯虎蛇是澳洲亞熱帶地區一種體型較大的毒蛇,牠們是蛇亞目中一個很獨特的群體,同種屬中的外型、體色、大小分別可以相當大。部分虎蛇的體色更會因應季節性而有所改變。一般虎蛇的身體長達1.45米,體紋寬闊,有明顯的光暗落差。虎蛇的體色大致有橄欖色、暗黃色、橙棕色及黑色等,蛇腹比較淺色。虎蛇以毒素殺死獵物,也會向侵略者施展凌厲的咬擊,有令人類致命的能力。牠們能夠忍受低溫,不過對虎蛇而言,最佳的活動時刻是較為溫暖的夜晚。[2]雌性的虎蛇每次能誕下12至40條幼蛇,唯獨紀錄中有一條東方虎蛇曾經一次誕下64條幼蛇,是較為罕見的例子。一般而言,虎蛇沒有強烈的侵略性,遇到威脅時如果做得到的話牠們都會先選擇逃逸,而不是主動進擊。如果威脅迫近,牠們會緩緩壓平身子繃緊肌肉,昂起頭部,準備隨時彈出咬擊;有時亦會發出嘶嘶聲響,藉以恫嚇對手。
虎蛇雖然盛產於澳洲南部,但實際上牠們的分佈相當廣泛。以下介紹幾個主要的品種:
普通虎蛇
編輯普通虎蛇(Common tiger snake),又名澳大利亞虎蛇,或虎蛇。頭部較為巨大,身體亦較為粗壯,強健的肌肉令牠們在移動或享受日光浴時可以更有效地壓平身子,更為靈活。通常體長接近一米,有多種體色,基本上以棕色、灰色、橄欖色為主,有時也會發現身體沒有虎紋的種類。鱗片突出,像重疊的盾牌,尤其是頸部附近的鱗片,更為密集。
西方虎蛇
編輯西方虎蛇(Western tiger snake)同樣有強健的體型及巨大的頭部,最長長度達兩米。背部的體紋呈鋼青色及黑色,與黃色的條紋組成虎紋,間中亦能找到沒有明顯體紋的種類。腹部呈黃色。
查佩爾島虎蛇
編輯查佩爾島虎蛇(Chappell Island tiger snake)是虎蛇屬中最巨型的品種,平均長度達兩米,背部紋理呈橄欖色至黑色,腹部同樣較為淺色。這品種在幼蛇階段就已經有完整的交錯體紋。
帝島虎蛇
編輯帝島虎蛇(King Island)及另一種塔斯曼尼亞虎蛇(Tasmanian tiger snakes)亦是虎蛇的主要品種,二者形態較為相似。牠們的幼蛇階段較為幼小,成長後體長可長達1.5米。背部體紋呈黑色並與較淺色的體紋交錯成虎紋,在某些情況下黑色的體紋會被黑色或灰色的斑點取代,形成黯淡的體紋,甚或沒有明顯體紋。
半島虎蛇
編輯半島虎蛇(Peninsula tiger snake)平均體長約有1.1米,體型在虎蛇屬中較為細小。嘴部附近的鱗片呈白色,背部體紋呈黑色。在袋鼠島一帶,半島虎蛇有多種體色,體紋組織亦較為豐富。
棲息環境
編輯虎蛇主要分佈在海岸、濕地或溪澗等地帶,牠們有刻意佔據領地的習性。一些居住了大量蛙類或其它獵物的地區,更是虎蛇經常聚居的集中地。另外,虎蛇所佔領的島嶼上亦有不少海鷗聚集生活,虎蛇亦會捕食這些海鷗的幼兒,不過亦有不少體型較大的虎蛇會被海鷗啄擊致盲。虎蛇的分佈地由西澳南部伸展至南澳、塔斯曼尼亞、維多利亞州以至新南威爾斯一帶。除了海岸地區外,虎蛇亦常出沒於內陸水道,與及墨瑞河等地方。另外,一些聚居於濕地的虎蛇,由於其居地近年受到當地郊區發展的影響,虎蛇的主要食物來源如蛙類數字因而大大減少,直接影響到虎蛇的生態。
分類學
編輯虎蛇隸屬於眼鏡蛇科,其下有兩個較為人知並得到普遍認同的品種,分別是澳大利亞虎蛇(Notechis scutatus)及黑虎蛇(Notechis ater),這兩個品種的虎蛇均有著更顯著的虎蛇特徵。[3]很多研究者曾經為虎蛇屬的各個品種加以命名,可是這些命名大都是沒有得到正式授權的,因此不受普遍認同。[4]
品種
編輯種 | 命名者 | 亞種 | 英語 | 地理分佈 |
---|---|---|---|---|
黑虎蛇(N. ater) | Krefft,1866年 | 3 | Black tiger snake | 澳洲(西澳、南澳、塔斯曼尼亞) |
澳大利亞虎蛇(N. scutatus) | Peters,1861年 | 1 | Mainland tiger snake | 澳洲(新南威爾斯、昆士蘭、南澳、維多利亞州、西澳) |
毒性
編輯虎蛇分泌強烈的神經毒素、凝固劑、溶血素及蛇類特有的肌肉毒素,其毒性能躋身世界最強烈的蛇毒之列。被虎蛇所咬後,除了傷口劇痛之外,從傷口附近延伸的毒素更會令足部及頸部出現痛楚,身體感到麻痺、出汗,隨即開始呼吸困難及局部肢體癱瘓。即使有有效的抗蛇毒素,但如果不立即治療的話,致命率仍高達45%。
被澳洲一帶毒蛇所咬的治療方法,大致上相同。一般而言,為了有效抑制蛇毒在淋巴系統擴散,治療初步都會使用「壓力穩定法」(Pressure Immobilization Method)。治療時會在被咬的傷口附近縛上寬闊的繃帶,並把整個肢段(手或腳)都緊緊包裹著,並以木板加以固定。如果在蛇咬傷口附近有留下痕跡的話,蛇毒便可能得到確認,並能施以針對性的治療。抗蛇毒素(或血清)的存在大大減少被虎蛇所咬傷的致命率,目前由虎蛇咬擊所致的死亡數字,已經被另一種毒蛇褐蛇所超越了。[5]
備註
編輯- ^ Michael, D.; Clemann, N.; Robertson, P. Notechis scutatus.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8, 2018: e.T169687A83767147 [19 November 2021]. doi:10.2305/IUCN.UK.2018-1.RLTS.T169687A83767147.en .
- ^ R‧布朗尼‧谷巴、B‧布希、B‧馬因、D‧羅便臣. 《Reptiles and Frogs in the Bush: Southwestern Australia》. 西澳大學出版社. 2007年: 頁254至255. ISBN 978 1 920694 74 6.
- ^ 整合分類學資訊系統:虎蛇. [2008-05-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5).
- ^ 爬蟲類資料庫:虎蛇
- ^ 基斯‧湯臣. 《Australian Snake Bites》. 澳洲的中毒表徵. 雪梨大學. 2003年11月 [2008-03-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2-15).
參考資料
編輯外部連結
編輯- 遭虎蛇所咬時的應變措施(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snakeshow.net:關於虎蛇的種屬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整合分類學資訊系統 - 虎蛇屬Archive.is的存檔,存檔日期2008-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