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皮是人和動物皮膚的外層,由胚胎時期外胚層形成。

表皮
染色的皮膚切片,其中白色線段代表表皮。
表皮分層示意圖。此樣本與上圖的製作方式不同,故角質層顯得較為緊密。
基本資訊
屬於皮膚
系統外皮系統
標識字符
拉丁文Epidermis
MeSHD004817
TA98A16.0.00.009
TA27046
THH3.12.00.1.01001
FMAFMA:70596
顯微解剖學術語英語Anatomical terms of microanatomy

在多細胞無脊椎動物,一般為單層細胞,其表面有細胞分泌的角質膜或外骨骼,起到保護作用,如蠕蟲的角質膜和節肢動物的外骨骼。原索動物如文昌魚的表皮仍為單層細胞。脊椎動物則都為復層上皮組織,通常水生脊椎動物只有幾層生發層,陸生脊椎動物由於適應陸生環境,最外面的表皮細胞分化出角質層,起到保護和防止體液丟失。

表皮由角質層、透明層、顆粒層、棘狀層和基底層所組成,內無血管,但有游離神經末稍。

角質層

編輯

表皮的最外部分,稱為角質層Stratum corneum)。它是從表皮的最底的基底層進行末端分化的過程慢慢被推擠上來形成角質細胞,一個循環為14天。

透明層

編輯

角質層下面即是所謂的透明層Stratum lucidum),它位於顆粒層和角質層之間,通過光學顯微鏡可以看到半透明的細胞外觀而得名,但是這層只存在於較厚的皮膚中,身體的手掌和腳掌可以找到它,其他的薄皮膚並沒有這一層。

顆粒層

編輯

薄皮膚(除了腳掌與手掌外),角質層下即是顆粒層Stratum granulosum)即位於棘狀層之上,顆粒細胞富含組胺酸半胱胺酸的蛋白質,這些蛋白質會將角蛋白絲結合在一起同時產生富含脂質的層狀體,這些疏水的脂質層能防止水分跟天然保濕因子(natural moisturizing factors,簡稱NMF)流失。

棘狀層

編輯

棘狀層Stratum Spinosum)是從基底層中的細胞分裂而成,該層細胞因人在使用H&E染色時造成橋粒之間的微絲的收縮而看起來」多刺」而得名,但未染色時棘狀層細胞的外觀並非如此。

基底層

編輯

基底層Stratum Basale)為最裡面的表皮層由圓柱形細胞整齊排列而成,將表皮組織黏結真皮組織的一層薄膜稱為又稱基底膜

  • 指紋是在胎兒生長過程中,位在基底層細胞與真皮層中的乳頭層的乳突相交之處,隨著基底層細胞會快速的增殖,稱之為皺褶形成,當最初紋線(Primary Ridge)形成後,即使隨著身體的增長,紋線只會不斷擴大,但型態不會改變。
  • 原位癌(又稱零期癌症)為未穿越基底膜的惡性腫瘤(細胞)。基底膜藉由受質黏著分子,將上皮組織固定於疏鬆結締組織之上,這層物理性的屏障,能防止惡性腫瘤細胞直接侵入其他組織。
  • 基底膜主要組成為第四型膠原蛋白,是一個半滲透膜結構,可以防止微生物大分子滲入真皮層,提供屏障且固定構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