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盧欽望
生平
編輯太子左千牛的職位空缺,豆盧欽望憑門蔭制度補上。在外官職為遂州司兵參軍,在內官職為宮中尚食直長。任期結束後,他被封為左監門衛將軍,又改任衛尉寺丞。不久改任詹事丞,加虛銜朝散大夫。任尚書庫部郎中,又改任主爵郎中。
656年,李弘被立為皇太子,豆盧欽望任太子右衛率府中郎將,又改任左衛勛府中郎將,兼任太子左清道副率。後來因為其父死亡不任。為父親服喪期間被任為左清道率,不久後母親也去世了。他被任為為右衛親率中郎將,再升為冀州刺史。為母親服喪完後,世襲父親芮國公的爵位,改任懷州刺史。接著被任為尚書兵部侍郎。武則天臨朝稱制時期,授予豆盧欽望檢校同州刺史。俄遷太僕卿。帝后移駕洛陽,豆盧欽望以左千牛將軍,留守京師。不久欽望弟豆盧欽文以飛言得罪,窆竄炎方。欽望坐出為婺州刺史,未幾,除越州都督。後入拜太府卿,垂拱年間轉司賓卿(鴻臚卿)。
長壽二年(693年),遷任內史(中書令)。與李昭德共同執政,昭德以罪下獄,周允元和酷吏司刑少卿皇甫文備上疏彈劾豆盧欽望、韋巨源、杜景儉、蘇味道和陸元方未能抑制於694年後期被武則天流放的權相李昭德[1],五位宰相都被貶為刺史。他亦坐聯事削級,左遷趙州刺史。滿歲,檢校司禮卿(太常卿),制西京留守。契丹陷幽州,豆盧欽望請輟京官兩月俸料以助軍需。[2]遭王求禮反對。[3]後以年高,表請骸骨,不許,拜太府卿,遷秋官尚書(刑部尚書),封芮國公。徙授河北道宣勞使、皇太子宮尹(太子詹事),尋策拜文昌右相(尚書右僕射)、太子賓客。
神龍元年(705年),唐中宗復位後,加位特進,拜尚書左僕射,平章軍國重事。賜別食宋州封三百戶。制授兼安國相王府長史。兼中書令、知兵部、監修國史。武則天去世後,豆盧欽望攝太尉,都領山陵諸使事。事畢,賜物千段,神龍二年(706年)策拜開府儀同三司,余如故。景龍三年十一月二十二日(709年12月27日)薨於長安頒政里之私第,年八十六,贈司空、并州大都督,諡曰元公。粵以四年二月廿八日,陪葬乾陵。史稱其為相兩朝,前後十餘年,獨謹其身、不能有所匡正。
家族
編輯曾祖
編輯- 豆盧通,北周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〇〇〇,隋朝左武候大將軍、駙馬都尉、南陳安公
祖父
編輯- 豆盧寬,唐朝禮部尚書、鎮軍大將軍、岐州刺史,贈特進、并州大都督、芮國定公
父親
編輯- 豆盧仁業,唐朝右武衛將軍,贈太子少保、芮國敬公
夫人
編輯子孫
編輯豆盧欽望碑
編輯豆盧欽望碑1995年7月出土於陝西奉天縣(今乾縣)唐僖宗李儇靖陵墓室之石棺床上,原為陪葬唐高宗乾陵的豆盧欽望墓碑。碑無首無座,頂部原刻螭首、碑圭及底榫皆被鑿掉,現存高2.52米,寬1.18米,厚37厘米。碑面上部文字清晰,下部多處被人為敲擊殘損,漫漶不清。碑右側下部殘失。碑文正書,共30行,滿行73字。現存約2005字。
大唐故開府儀同三司尚書左僕射上柱國贈司空芮國元公豆盧府君之碑並序
兵部尚書修文館□□□□□□□□□□□□□□□□□□□□□□州刺史上柱國李迥秀撰文
聞夫福履莫先於壽考,榮名莫大於富貴。公問有珍從,可謂壽矣;祿盈萬鍾,可謂富矣;位登三事,可謂〇〇。〇〇於此,足以垂〇;(缺十三字)於書社者〇立言(缺九字)大,闡周易之微旨,存則道備搢紳,歿則名留竹帛,惟芮元公得之矣。公諱望,字思齊,昌黎徙河人。其氏族〇聲,所由來尚矣。曾祖通,周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〇〇〇,隋左武候大將軍、駙馬都尉、南陳安公。祖寬,唐禮部尚書、鎮軍大將軍、岐州刺史,贈特進、并州大都督、芮國定公。父仁業,唐右武衛將軍,贈太子少保、芮國敬公。相門卿族,輝映列古;緯武經文,卷懷前代。公陶兩儀之間〇,〇〇桑之積德。岳鎮川渟,蘭薰松茂,孝友之性,非因黼藻;仁義之方,無借砥礪。負揭日月,踐履冰霜。得高論於帷幾,擅奇聲於通理。才稱經世,不為雕蟲之末;學以〇身,不〇章句之廣。通人許其公〇,〇〇論之王佐。陳平門巷,轍跡可稱;王濬幡旗,戲言無遠。起家以門資補太子左千牛。宮廢,出為遂州司兵參軍,入為殿中尚食直長。分署外兵,來調中餗。陟遐自〇,此之謂歟。秩滿,隨牒授左監門〇〇〇,轉衛尉寺丞,稍遷詹事丞,加朝散大夫,拜尚書庫部郎中,轉主爵郎中。言辭博望,來奏明光,步入東掖之門,坐題北宮之筆。屬三韓負固,五奴反逆,方命渡〇之師,允籍樓舡之勢。以公為江南〇〇〇使,突冒接連,艨沖繼進,軍容之盛,實有助雲。孝敬皇帝昔在儲貳,妙擇宮寮,除太子右衛率府中郎將,轉左衛勛府中郎將,累拜太子左清道副率。侍衛兩宮,勤勞(缺十一字)敬公憂,去職。三入壹溢,喪過乎禮,泣血絕漿,俯而猶病。起為左清道率,言從奪服,事迫朝命。割創巨以終天,扶尪羸而就職。及祥縞,又丁太夫人艱,哀疚之容,復如喪敬公之日。尋〇為右衛親府中郎將,累遷冀州刺史。唐都舊國,時號難理,威嚴以馭其強,愛惠以緩其弱。途歌里詠,老安少懷。服闕,襲爵芮國公,轉懷州刺史。俗雜五方,地稱六輔,風化浹於鄰境,河潤及於京師。征為尚書兵部〇〇。〇卿之職,師兵所慎,動必應機,繄賴斯在。時高宗厭俗上仙,太后臨朝稱制。〇國以之作難,三叔於是流言。淮海荊河,稱兵嘯聚。太后以漢數四七,時遘屯蒙,參中〇二事〇〇〇,乃以公檢校同州刺史,凶黨克平,追複本職。俄遷太僕卿。伯囧正仆,夏侯奉車,方斯蔑如也。大駕久留洛食,西土咸懷怨思,居守之委,存乎其人。乃拜公左千牛將軍,京師留守〇〇〇〇。時〇〇〇,公弟欽文,以飛言得罪,竄於炎方。公坐出為婺州刺史。未幾,除越州都督。句吳甌越,輕剽成風。遷不易方,素漸聲訓。下車之日,威令肅然。入即拜太府卿,轉鴻臚卿。國之小藏,邦之大序。允求文〇,〇〇元方。久之,遷中書令。出納王言,輯熙帝載。魏祖之熹文若,晉皇之嘆陽元,不是過也。時中書李昭德與公作對,昭德以罪下獄,公坐聯事削級,左遷趙州刺史。公累典名郡,長於牧人。政聲之〇,〇〇彌著。滿歲,檢校太常卿,制西京留守。公頻總留事,委遇特深。契丹來侵幽薊,妄陳讖記,從亂如〇。乃命公持節河北,宣明國典。助桀吠堯之伍,面縛來降;即聾從昧之徒,輿棺請罪。凶渠克〇,〇〇〇焉。公以懸車之年,表請骸骨。不許,拜太府卿。帝以公久在樞衡,任遇斯重,春秋高矣,不宜復婆娑九列,乃遷刑部尚書。公坐鎮雅谷,動必依仁,名法之書,非其志也,〇累固辭。朝廷重〇〇〇徙授太子詹事,尋策拜尚書右僕射。備社稷之冢臣,居元愷之重任,豈惟咸有壹德,實亦敬同三老。公知無不為,心〇俱罄;成而不有,事跡罕傳。長想歸休,遂稱疾篤。轉太子少保,又讓不受,除〇〇〇〇。職參調護,地實優閒。頃之,兼領太子詹事。皇上踐祉,以公宮端舊臣,加位特進,臨軒策拜尚書左僕射、平章軍國重事。珮垂玄玉,坐馭綠車,國之元老,時莫輿貳。上思優賢,〇〇〇俾,乃賜別食宋州封三百戶。安國相王,帝之介弟,特申優異,制公兼長史。則天大聖皇后攢塗方啟,遷座京邑,敕公攝太尉,都領山陵諸使事。中書令韋安石等各揚所職〇〇〇焉。事畢,賜物千段,策拜開府儀同三司,余如故。式贍四海,儀形百辟。黃權鄧騭,兼之者公。日下曾泉,既深大耋之恨;風高落〇,彌軫長年之悲。請老,制許。俸祿印綬,一無所減。嗚呼!上藥難〇,〇〇終謝。沉痼彌留,晦明逾積。時景龍三年十一月廿二日,即長安頌政里之私第,春秋八十有六。上聞凶震悼,親為發哀,輟朝三日,贈司空、并州大都督,賻物千段,米粟千斛,賜東園秘器,葬事所須,並令官給,務令優厚,仍為立碑。吉凶儀衛,將送往復。敕鴻臚卿李迥秀監護,雍州司馬韋銑為副。璽書弔祭,襚以錦衾斂服,又賵以玄熏束帛,乘馬〇四而加璧焉。公惟岳降神,自天生德。〇〇〇合,照鄰藏用。清徽素范,標邁當時。勁節貞心,發揮雅俗。敦至柔以待物,崇勞謙以虛己。竭誠奉上,不順旨以取容;謹身率下,不賓名以求譽。慎伯起之金,存子罕之寶。斟酌荀〇,〇〇〇商。辯藏〇〇,〇其欲訥之性;學富九流,晦其洽聞之跡。廟堂仰其模楷,簪紱推之領袖。蕭條隱吏之際,優遊平勃之間。故能出入三朝,周旋五紀。履順而動,自符大雅之訓;委心而行,弗違中庸之德。進退有通於〇〇,屈伸無嫌於險易。出處殊軫,慕其道而載懷;文武異途,聞其風而擊節。詩不云乎:人之雲亡,邦國殄萃者也。粵以四年二月廿八日,陪葬乾陵,禮也。嗣子太子右衛副率靈昭,質茂珪璋,操秉〇〇。〇仁遊藝,文學表於四科;考古論兵,武功宣於七德。至性窮觀行之道,立身極揚名之事。躬奉陳跡,仰遵聖旨。太常彝器,既有銘於功業;峴首南陽,宜備刊其景行。迥秀即公之內弟,躬奉名節,〇〇〇〇。仰憑遺愛,少寄情感。俾夫不朽之跡,與日月而長懸;無愧之詞,共山河而永久。迺為銘曰:
壽兵長發,厭越遐征。奄宅玄土,遂遷朔城。和龍啟域,斗馬標名。中山問鼎,上洛飄纓。
自北徂南,俾侯錫土。化漸江漢,道變齊魯。慶流耳孫,福基鼻祖。舄奕當代,萎蕤〇古。
〇〇〇秀,〇〇華裔。〇〇〇〇,相望邸第。公之克挺,實為命世。薾影昂藏,摶風陵厲。
抗志貞亮,秉心淵默。容止可仰,威儀不忒。傳稱四科,書陳三德。榮問不已,芳猷允塞。
外重四岳,公實居之。內貴五省,公遍游之。咸歌來慕,同〇〇〇。非吏非隱,念茲在茲。
閱水東逝,奔曦西仄。大廈摧梁,垂天〇異。百年有數,一棺永息。荒壠凝陰,寒雲無色。
飾終何事,贈以台華。詔葬何事,送以輕車。墳開千曲,邑聚萬冢。憗遺之〇,舉世咨嗟。
注釋
編輯延伸閱讀
編輯[編]
參考書目
編輯- 《新唐書·豆盧欽望傳》
前任者: 岑長倩 |
武周文昌右相 697年—698年 699年—700年 |
繼任者: 楊再思 |
前任者: 王及善 |
唐朝尚書左僕射 705年—706年 |
繼任者: 魏元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