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指揮使司
明初,廢元朝樞密(樞密院)、平章(同平章事)、元帥、總管、萬戶諸武官號。都指揮使司下設衛指揮使司、千戶、百戶、總旗、小旗不等。度山川形勢,分設衛所(衛所制)。大致五千六百人為衛、千人為千戶所、百人為百戶所。
分前、後、左、右、中5個千戶所。千戶所又分為10個百戶所,每百戶所112人。各衛所平時屯守,戰時奉命攻守。每逢戰時,朝廷臨時命將,並非都司指揮作戰。
沿革
編輯明太祖洪武三年,升杭州、江西、燕山、青州四衛為都衛,復置河南、西安、太原、武昌四都衛。
五年,設親王護衛指揮使司,統諸親王府護衛。
八年,改在京留守都衛為留守衛指揮使司,諸外都衛為都指揮使司。燕山都衛為北平都指揮使司,西安都衛為陝西都指揮使司,西安行都衛為陝西行都指揮使司,太原都衛為山西都指揮使司,大同都衛為山西行都指揮使司,杭州都衛為浙江都指揮使司,江西都衛為江西都指揮使司,青州都衛為山東都指揮使司,成都都衛為四川都指揮使司,福州都衛為福建都指揮使司,建寧都衛為福建行都指揮使司,武昌都衛為湖廣都指揮使司,廣東都衛為廣東都指揮使司,廣西都衛為廣西都指揮使司,定遼都衛為遼東都指揮使司,河南都衛為河南都指揮使司。每司設都指揮使、副都指揮使等官。
二十年,置大寧都指揮使司。第二年,改為北平行都指揮使司。永樂元年(1403年),復稱大寧都司。
洪武二十六年定天下都司衛所,共計都司十七,留守司一,內外衛三百二十九,守御千戶所六十五。其後沿革,設廢不一。
都指揮使司初隸屬於大都督府,洪武十三年, 丞相胡惟庸謀反,廢中書省,因析大都督府為五,分統諸軍司衛所。
皇陵所在各置衛,不隸於都指揮使司。
皇帝親軍上二十二衛,稱親軍指揮使司(錦衣衛即其中之一),不隸五都督府。
明初,都指揮使與布政使、按察使並稱都布按三司,同為封疆大吏,明朝共置有21個都指揮使司。[1]明武宗正德年間,皇帝好大喜功,多聚宵小之徒,俱充以軍職,遂為世所輕。
清代保留了三司當中的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揮使與衛所一同廢除。
《明史》評稱「內之部科,外之監軍、督撫,疊相彈壓,五軍府如贅疣,弁帥如走卒。總兵領敕令於兵部,皆跽,間為長揖,即謂非禮。至於末季,衛所軍士,雖一諸生可役使之。積輕積弱,重以隱佔、虛冒諸弊,至舉天下之兵,不足以任戰守,而明遂亡矣。」
列表
編輯序號 | 名稱 | 前身 | 設立時間 | 洪武十三年後所隸都督府 | 駐地 | 備註 |
---|---|---|---|---|---|---|
1 | 山西都司 | 太原都衛 | 洪武八年 | 後軍都督府 | 太原府 | |
2 | 山西行都司 | 大同都衛 | 洪武八年 | 後軍都督府 | 白羊城→大同府 | [註 1] |
3 | 北平都司 | 燕山都衛 | 洪武八年 | 後軍都督府 | 北平府今北京市 | [註 2] |
4 | 大寧都司→北平行都司 | 新設 | 洪武二十年 | 後軍都督府 | 大寧衛今赤峰市寧城縣西→保定府 | [註 3] |
5 | 萬全都司 | 新設 | 宣德五年 | 後軍都督府 | 宣府三衛今張家口市宣化區 | |
6 | 山東都司 | 青州都衛 | 洪武八年 | 左軍都督府 | 青州府→濟南府 | [註 4] |
7 | 遼東都司 | 定遼都衛 | 洪武八年 | 左軍都督府 | 定遼諸衛/遼陽府今遼陽市 | |
8 | 浙江都司 | 杭州都衛 | 洪武八年 | 左軍都督府 | 杭州府 | |
9 | 陝西都司 | 西安都衛 | 洪武八年 | 右軍都督府 | 西安府 | |
10 | 陝西行都司 | 西安行都衛 | 洪武八年 | 右軍都督府 | 河州衛今臨夏市→莊浪衛今永登縣→甘州五衛今張掖市 | [註 5] |
11 | 四川都司 | 成都都衛 | 洪武八年 | 右軍都督府 | 成都府 | |
12 | 四川行都司 | 新設 | 洪武二十七年 | 右軍都督府 | 建昌衛今西昌市 | |
13 | 貴州都司 | 新設 | 洪武十五年 | 右軍都督府 | 貴州衛/貴陽府今貴陽市 | |
14 | 雲南都司 | 新設 | 洪武十五年 | 右軍都督府 | 雲南府今昆明市 | |
15 | 江西都司 | 江西都衛 | 洪武八年 | 右軍都督府→前軍都督府 | 南昌府 | |
16 | 河南都司 | 河南都衛 | 洪武八年 | 中軍都督府 | 開封府 | |
17 | 湖廣都司 | 武昌都衛 | 洪武八年 | 前軍都督府 | 武昌府 | |
18 | 湖廣行都司 | 新設 | 成化十二年 | 前軍都督府 | 鄖陽府今十堰市鄖陽區 | |
19 | 福建都司 | 福州都衛 | 洪武八年 | 前軍都督府 | 福州府 | |
20 | 福建行都司 | 建寧都衛 | 洪武八年 | 前軍都督府 | 建寧府今建甌市 | |
21 | 廣東都司 | 廣東都衛 | 洪武八年 | 左軍都督府→前軍都督府 | 廣州府 | |
22 | 廣西都司 | 廣西都衛 | 洪武八年 | 前軍都督府→右軍都督府 | 桂林府 | |
23 | 交趾都司 | 新設 | 永樂五年 | 右軍都督府 | 交州府今越南河內市 | [註 6] |
24 | 奴兒干都司 | 新設 | 永樂七年 | -- | 奴兒干城今俄羅斯特林 | |
25 | 烏斯藏行都司→烏斯藏都司 | 烏斯藏行都衛 | 洪武八年 | -- | -- | [註 7] |
26 | 朵甘行都司 | 朵甘行都衛 | 洪武八年 | -- | -- | [註 8] |
- ^ 山西行都司初治白羊城,洪武二十五年徙治大同府城。
- ^ 永樂元年二月,罷北平都指揮使司,改設北京留守行後軍都督府。
- ^ 洪武二十年,置大寧都指揮使司於元大寧路治。二十一年,改為北平行都指揮使司。永樂元年,內遷至保定,並改為大寧都指揮使司。
- ^ 洪武八年,改青州都衛指揮使司為山東都指揮使司,治青州。九年,改山東等處行中書省為山東等處承宣布政使司,與都司同徙治濟南。
- ^ 洪武七年七月,設西安行都衛於河州衛,總轄河州、朵甘、烏斯藏三衛。八年,改西安行都衛為陝西行都指揮使司。九年十一月,罷陝西行都司。十二年,復設行都司於莊浪。二十六年,自莊浪徙於甘州。
- ^ 宣德二年底,明朝勢力退出交趾。
- ^ 洪武六年,置烏斯藏衛指揮使司,隸西安行都衛。七年,升烏斯藏衛為烏思藏行都衛。八年,稱行都司。宣德元年,為明確與烏思藏行都司與俺不羅、牛兒宗寨、領司奔三行都司的隸屬關係,明在官方文獻中改烏思藏行都指揮使司為烏思藏都指揮使司。
- ^ 洪武六年,置朵甘衛指揮使司,隸西安行都衛。七年,升朵甘衛為朵甘行都衛。八年,稱行都司。
註腳
編輯- ^ 《明史·職官志一》載:「外設都、布、按三司,分隸兵、刑、錢穀,其考核則聽於府部。」
參考文獻
編輯- 孫文良,中國官制史,1993年,台北,文津出版社。
- 周振鶴(編),中國行政區劃通史·明代卷,2007年,復旦大學出版社。
- 萬斯同,明史·志第六十六·兵二。
- 明太祖高皇帝實錄·卷之一百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