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慧達
釋慧達(345年~436年),俗名劉薩訶(劉薩河),是東晉時期著名的高僧,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批赴天竺取經的僧人之一[2]。稽胡人[1]。
| ||||
---|---|---|---|---|
本名 | 劉薩訶 | |||
出生 | 西元345年(東晉16國穆帝永和元年) | |||
圓寂 | 西元436年(北魏太武帝太延2年) | |||
公民權 | 中國 | |||
國籍 | 稽胡[1] | |||
著名成就 | 敦煌劉薩訶因緣變 | |||
宗派 | ||||
頭銜 | ||||
教育程度 | ||||
駐錫於 | ||||
師承 | ||||
徒弟與學生 | ||||
譯作 | ||||
轉世為 |
死而復生
編輯釋慧達原是并州西河離石人,未出家前,是駐守於襄陽的騎兵,平時喜好打獵。三十一歲時突然暴斃,經過一日又再度還陽復活。復活後的他向眾人表示,在這段死亡期間,他到了地獄看遍種種苦刑,期間遇到一位自稱是他前世師父的道人,告訴他:「還陽後須出家修行,並前往丹陽會稽吳郡尋找阿育王建造的佛塔佛像,虔誠向此佛塔佛像禮拜,懺悔過去所造的罪業。」於是他在還陽甦醒後便出家學佛。[3]
出家參訪
編輯禮阿育王塔
編輯慧達出家後,在東晉寧康年間,來到了京師。他首先參訪簡文帝在長干寺建造的三層佛塔。此佛塔落成後,每晚都會放出光明,當慧達登上越城,看見了這個獨特奇異的放光瑞象後,便動身前往長干寺,早晚都非常誠懇虔誠的向佛塔恭敬禮拜。一天夜裡,慧達發現佛塔下不時有光透出,於是便告知人們一同來挖掘。在挖到一丈深時,發現了三座石碑,其中位於中央的石碑裡,隱藏有一個鐵盒子,鐵盒中又有一個銀盒,銀盒裡又有一個金盒,就在這個金盒之內,發現了三顆舍利子、一截指甲,和一根捲曲成螺狀、伸長則有數尺、光色炫耀的頭髮。原來是周敬王時阿育王興建的八萬四千佛塔之一。無論是學佛向道之人乃至一般的百姓俗人,對於這件神異非常之事均非常的讚嘆,於是便在舊塔的西方,再建造另一座舍利塔安奉舍利。到了東晉太元十六年(391年),孝武帝更將此佛塔增建為三層。[3]
禮阿育王像
編輯東晉咸和年間,丹陽府尹高悝,於張侯橋水下挖掘得到一尊做工精細,前方以梵文寫著阿育王第四女所造,但遺失底座及背光的金像。一年之後,有臨海漁民張係世,在捕魚時撈到一座浮在水面上的銅蓮花座送到縣裡,高悝試著將它與金像組合,居然正是此尊金像腳下的蓮座。
後來有五位從西域來的僧侶拜訪高悝,述說過去曾於天竺得到一座阿育王像,來到鄴城時遇到亂事,將此像藏在河邊後就不見了。近日得到夢示,知道此像已在江東出現並由高悝得到,所以特地從遠方翻山渡海而來禮拜此像。高悝聽聞後,便引領他們來到長干寺,五位僧侶見到金像後感動得悲泣抽噎。就在此時,金像放出光芒照耀室內,於是他們想到,這尊金像還有背光遺失在遠方,也應該要找出來。
到了東晉咸安元年,交州合浦縣的採珠人董宗之於海底撿到一片佛像背光,刺使將此背光上呈,簡文帝命令將此背光與阿育王像組合看看,正好就是所遺失的阿育王像背光。對於這尊供奉於長干寺內,歷經四十年才完整復原的阿育王像,慧達倍加精勤的禮拜。
禮拜石像
編輯修葺鄮塔
編輯遙禮望御谷
編輯遷化
編輯劉薩訶因緣變
編輯莫高窟自七世紀晚期起,便開始繪塑與劉薩訶有關的題材。
參考資料
編輯- ^ 1.0 1.1 陳三平. 木蘭與麒麟. 八旗文化. 2019-05-15: 3. ISBN 9789578654372.
- ^ 《導讀:法顯大師與《佛國記》》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從長安與法顯一起出發西行者為慧景、道整、慧應、慧嵬等四人,在張掖鎮加入西行隊伍者為智嚴、慧簡、僧紹、寶雲、僧景等五人,慧達具體在什麼地方加入,《佛國記》言之不詳,在敘述于闐見聞時首次出現。上述十人中,智嚴、慧簡、慧嵬三人在焉夷國返回高昌尋求川資,僧紹在于闐國觀禮完行像之後,隨同西域的一位僧人前往罽賓國,寶雲、僧景、慧達等三人從弗樓沙國返回中土。」
- ^ 3.0 3.1 《高僧傳‧卷第十三‧釋慧達一》. [2012-10-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8).
- ^ 4.0 4.1 《續高僧傳‧第25卷‧魏文成沙門釋慧達傳三》. [2012-10-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8).
外部連結
編輯- 陳祚龍:〈劉薩訶研究----敦煌佛教文獻解析之一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劉薩訶信仰解讀——關於中古民間佛教信仰的一點探索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敦煌本《劉薩訶因緣記》解讀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劉薩訶研究論著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