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派朗
阿派朗(古希臘語:ἄπειρον)是古希臘的哲學術語,意思是「無限定」或「無定形」 [1][2] πέρας的愛奧尼亞希臘形式peras ,「結束、限制、邊界」。[3]它類似於波斯語piramon ,意思是「邊界、周長、周圍」。
阿派朗的起源
編輯阿派朗是公元前6世紀希臘哲學家前蘇格拉底哲學阿那克西曼德提出宇宙學理論的核心思想,他的文獻大部分已散佚。但從現有的一些碎片中,我們了解到他認為始基的開始和終結是永恆的、無限的、或者是無邊的。且不受衰變的影響,而這永恆亦不斷產生了新的材料,從中我們可以感知到一切的變化。[4] 阿朗派產生了世界的對立(熱冷,乾濕等)(參見赫拉克利特)。他認為,一切都是從阿派朗而產生,毀滅後又回到阿派朗。 [5]如此形成了無限的世界。[6]
他的思想受到傳統希臘神話及其老師泰勒斯(公元前7至6世紀)的影響,阿那克西曼德保留了古希臘傳統對宇宙運行的解釋,並運用古老的神話對宇宙的各個領域進行神聖的控制,從而合理地解釋宇宙運行。這說法更適合於以神靈解釋一切的社會。因此,自然法則的最初本身就是源自神聖法則。 [7]希臘人認為,普遍原則也可以適用於人類社會。 故此,nomos(法律)一詞最初可能指自然法,後來才指人造的法律。 [8]
希臘哲學進入了高度的抽象。它採用阿派朗作為萬物的起源,因為它完全不確定。這是從先前現有的神話思維方式到新的理性思維方式進一步的轉變,這是古時期(公元前8至6世紀)的主要特徵。這種思想上的轉變與公元前6世紀希臘城邦的新政治狀況有關。 [9]
根源
編輯在赫西俄德神話希臘宇宙論中(公元前8至7世紀),第一個希臘原始神是Chaos ,這是一個空白。Chaos被描述為塔耳塔羅斯與地球表面之間的間隙(Miller的解釋)或地球表面與天空之間的間隙(Cornford的解釋)。 [10][11][12]也可以將其命名為深淵(無底)。
另外,希臘哲學家泰勒斯認為始基是水。錫羅斯的斐瑞居德斯(公元前6世紀)將水也稱為Chaos,這並不是一開始就存在的。 [13]
在近東的創作故事中,原始世界被描述為無形和空虛的。創造之前唯一存在的東西是深淵。巴比倫的宇宙學埃努瑪·埃利什將宇宙的最早階段描述為水的混亂之一,「創世記」中也描述了類似的東西。 [14]在類似於吠陀(Hiranyagarbha )的印度宇宙中,宇宙的初始狀態是絕對的黑暗。
希臘哲學進入了高度抽象的境界,使阿派朗成為「萬物」的原理,一些學者認為,現有的神話與新的理性思維方法(理性主義)之間存在差距。但是,如果我們遵循這條路線,我們會發現與先前的想法並沒有那麼突然的中斷。希臘的第一批哲學家認為,構成自然界的自然,水,空氣,火,土的基本元素實際上代表著神話般的原始力量。這些力量的碰撞根據希臘宇宙論(赫西奧德)產生了宇宙和諧。 [15]阿納克西曼德注意到這些元素之間的相互變化,因此他選擇了其他某種(種類不確定),可以產生其他元素而不會發生任何衰減。 [16]
他的老師Thales也有一句名言: [17][18]「什麼是神聖?沒有起源,也沒有終結。」這很可能啟發了他的學生「阿派朗」的概念,因為代表著它始終的存在。在宗教概念上,希臘人從遙遠的上古時代就已經認知了時間無限的概念,而阿那克西曼德的描述符合了這種概念。這個概念被稱為「永恆」(Hippolitus I,6,I; DK B2)。 [19]
創造世界
編輯人們普遍認為「阿派朗」是一套物質理論。它支持熱和冷、濕和乾等對立的理論,並引領著事物的運動。由此,世界上發現的所有形狀和差異都在當中生長。[20]從模糊至無限的中產生了一種質量,形成我們這個地球的形狀。火球環繞著周圍的空氣,最初像樹皮一樣緊緊抓住它。當它破裂時,它便創造了太陽、月亮和星星。 [21]而最初的動物是在水中產生的, [22]當他們在地球上時,他們被太陽的影響而改變。人類則是從其他動物身上誕生出來,這些動物本來就像魚。 [23]從寒冷的大地和水中汲取的熾熱球體是世界的臨時神靈,聚集在地球周圍,古代思想家認為這就是世界的初始。
釋義
編輯在辛普利修斯對亞里斯多德物理學的評論中,以下段落受到阿那克西曼德的啟發:
From where things have their origin, there their destruction happens as it is ordained [Greek: kata to chreon means "according to the debt"]. For they give justice and compensation to one another for their injustice according to the ordering of time.
然而,這個段落的演繹方式仍然是個謎,因為它可以通過不同的方式進行翻譯。辛普利修斯評論道,阿那克西曼德注意到四個要素(地、風,水,火)之間的相互變化,因此他沒有選擇其中的一個作為原點,而是產生了相反的東西卻沒有經歷任何衰減的其他東西。他還提到阿納克西曼德用詩意的方式表達了這現象, [24]表示他引述了神話狄刻(Dike)來表達這理論。 [25]Dike(正義)一詞最初可能源自一個人的土地的邊界,並隱喻了一個觀念,即某人必須保留在自己的領域中,尊重鄰居。 [26] 而adikia (不正義)一詞則表示某人在自己的領域以外活動,可能會擾亂「秩序」( eunomia )。 [27]在荷馬的《奧德賽》中,幸福與傲慢自大形成鮮明對比。 [28]傲慢被認為是非常危險的,因為它潛在的力量會破壞平衡並導致政治不穩定,最終使國家造成破壞。[29]
埃提烏斯 (公元前1世紀)發表了不同的思想:
Everything is generated from apeiron and there its destruction happens. Infinite worlds are generated and they are destructed there again. And he says (Anaximander) why this is apeiron. Because only then genesis and decay will never stop.
——Aetius I 3,3<Ps.Plutarch; DK 12 A14.>
因此,阿那克西曼德亦對阿派朗發起過爭論 ,亞里斯多德也注意到了這一點:
The belief that there is something apeiron stems from the idea that only then genesis and decay will never stop, when that from which is taken what is generated is apeiron.
——Aristotle, Physics 203b 18–20 <DK 12 A 15.>
弗里德里希·尼采[30] 弗里德里希·尼采 [30]認為阿那克西曼德是一個悲觀主義者,他認為一切都對永恆之物成為非法解放。為此,毀滅是唯一的苦難.。按照這種方式,單個確定對象的世界應該消滅到不確定中,因為任何確定最終都必須返回到不確定中。他的思想對包括馬丁·海德格爾在內的許多學者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維爾納·海森堡因提出了量子力學而聞名,他提出了這樣一個想法,即基本粒子應被視為一種與「原始物質」的不同表現形式、不同的量子形態。由於它與阿那克西曼德所假設的原始物質相似,因此他的同事馬克斯·玻恩和維爾納·海森堡提出了量子力學。他提出了這樣一個想法,即基本粒子應被視為一種與「原始物質」的不同表現形式、不同的量子形態。·玻恩將該物質稱為「阿派朗」。[31]
其他領域的學者,例如伯特蘭·羅素 [32]和Maurice Bowra [33]並沒有否認阿那克西曼德是第一個使用「阿派朗」這個詞的人,但是他認為這是相反力量的平衡,因為在現實的中心位置更接近於引語由辛普利修斯傳播。
還有其他解釋試圖與上述兩個方面匹配。 阿派朗是一種抽象的虛無,根據希臘對死亡的悲觀信念無法描述。死亡確實意味著「無關緊要」。死者像影子一樣生活,沒有回歸現實世界的機會。猿人產生的所有東西都必須按照成因衰減原理返回那裡。在相反的成因,衰落,傲慢與正義之間存在一種極強的吸引力。存在本身會感到內。 [34]
正義會破壞一切誕生的事物。除了破壞之外,沒有任何外部限制可以限制人類的活動。傲慢是人類存在的混沌元素的一種表達,並且在某種程度上是秩序反彈機制的一部分,因為將其推向破壞,這也是一種重建。 [35]
對希臘和西方思想的影響
編輯我們可以假設不同解釋中的矛盾是因為阿那克西曼德結合了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第一個涉及阿派朗是形而上的(並可能導致一元論),而第二個涉及互變和對立平衡是現實的中心。 [36]希臘思想中也存在著同樣的悖論。希臘人認為,每個人的大腦和心臟都有無限的潛能,這種觀點要求一個人生活在自己的力量之巔。但是,他的最雄心勃勃的野心是有限度且傲慢的不公(adikia)。這可能會擾亂和諧與平衡。在這種情況下,正義(狄刻)將摧毀他以重建秩序。 [37]這些思想在後來的希臘哲學家中顯而易見。 [38] 菲洛勞斯 (公元前5世紀)提到自然是由無限的世界構成和組織的(古希臘語:ἄπειρα apeira , apeiron的複數形式),並且是有限的。故此,世界上存在的一切都包含著無限和有限,這被稱為「阿派朗」。 [39]柏拉圖提到了類似的東西:如果沒有連續且同時包含有限和無限、確定和不確定的東西,那麼什麼都不存在。 [40]
西方思想中某些學說,仍然保留了一些原始思想:「上帝命定所有人都應死」,「死亡是共同的債務」。希臘語adikia (不公正)一詞傳達了這樣的觀念,即某人在自己的區域以外進行活動,而沒有尊重自己的鄰邦。因此,他犯了傲慢。相對英文單詞傲慢(要求為自己沒有正當理由;拉丁語:arrogare ),非常接近格言的原意:「沒有過份。」(Nothing in excess)
蘇格拉底前其他哲學家關於阿派朗的觀點
編輯前蘇格拉底的其他哲學家對阿派朗有不同的理論。對於畢達哥拉斯主義(尤其是菲洛勞斯)來說,宇宙是從一個阿派朗開始,但在某個時候,它從外部吸入了空洞,使宇宙充滿了氣泡,從而將世界分為許多不同的部分。對於阿那克薩哥拉來說,最初的阿派朗已經擁有神一樣的智性。在它的控制下快速旋轉,並且巨大的旋轉速度使宇宙分裂成許多碎片。但是,由於每個事物都起源於同一阿派朗,所以所有事物都必須包含所有其他事物的一部分,例如,一棵樹還必須包含小塊的樹葉、亦有泥土和沙粒。僅此一項就說明了如何將一個對象轉換為另一個對象,因為每個物件已經包含了其他事物。
參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ἄπειρον. Liddell, Henry George; Scott, Robert; A Greek–English Lexicon at the Perseus Project.
- ^ πεῖραρ in Liddell and Scott.
- ^ πέρας in Liddell and Scott.
- ^ Aristotle, Phys. Γ5, 204b, 23sq.<DK12,A16.>, Hippolytus, Haer. I 6, 1 sq. <DK 12 A11, B2.>
- ^ Simplicius, in Phys., p. 24, 13sq.<DK 12 A9,B1.>, p. 150, 24sq.<DK 12 A9.>
- ^ Aetius I 3,3<Pseudo-Plutarch; DK 12 A14.>
- ^ C. M. Bowra (1957) The Greek experience. World Publishing Co. Cleveland and New York. pp. 168–169
- ^ L. H. Jeferry (1976) The archaic Greece. The Greek city states 700-500 BC. Ernest Benn Ltd. London & Tonbridge p. 42
- ^ J. P. Vernant (1964) Les origins de la pensee grecque. PUF Paris. p. 128; J. P. Vernant (1982) The origins of Greek thought.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pp. 118, 128. ISBN 0-8014-9293-9
- ^ The Theogony of Hesiod. Transl. H. G. Evelyn White (1914): 116, 736-744 online[永久失效連結]
- ^ 'First of all': On the Semantics and Ethics of Hesiod's Cosmogony - Mitchell Miller - Ancient Philosophy (Philosophy Documentation Center). October 2001 [2016-01-21]. doi:10.5840/ancientphil20012124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25).
- ^ Cornford, Francis. A Ritual Basis for Hesiod's Theogony. The Unwritten Philosophy and other Essays. 1950: 95–116.
- ^ G.S. Kirk, J.E. Raven and M. Schofield. The Presocratic philosopher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57 [2020-11-17]. ISBN 978-0-521-27455-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27).
- ^ William Keith Chambers Guthrie. A History of Greek Philosoph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2020-11-17]. ISBN 9780521294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03). p 58,59 ISBN 0-521-29420-7
- ^ Claude Mossé (1984) La Grece archaique d'Homere a Eschyle. Edition du Seuil. p. 235
- ^ Aristotle, Phys. Γ5, 204b 23sq.<DK 12 A 16.>
- ^ Diogenes Laertius,<DK 11 A1.>
- ^ Diogenes Laertius, Lives of Eminent Philosophers, BOOK I, Chapter 1. THALES (Floruit circa 585 B.C., the date of the eclipse). [2020-11-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4).
- ^ William Keith Chambers Guthrie. A History of Greek Philosoph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83 [2020-11-17]. ISBN 978-0-521-294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23).
- ^ Patricia Curd. The Legacy of Parmenides: Eleatic Monism and Later Presocratic Thought.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8: 77 [2020-11-17]. ISBN 978-0-691-0118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22).
- ^ Pseudo-Plutarch, Strom. 2, fr.179 Sandbach <DK 12 A 10.>
- ^ Aetius V 19,4 <DK 12 A 30.>
- ^ Hippolytus, Haer. I 6,6 <DK 12 A 11.>
- ^ Simplicius in Phys. p. 24, 13sq.<DK12a9,B1>
Anaximander from Miletus, son of Praxiades student and descendant of Thales, said that the origin and the element of things (beings) is apeiron and he is the first who used this name for the origin (arche). He says that the origin is neither water, nor any other of the so-called elements, but something of different nature, unlimited. From it are generated the skies and the worlds which exist between them. Whence things (beings) have their origin, there their destruction happens as it is ordained. For they give justice and compensation to one another for their injustice according to the ordering of time, as he said in poetic terms. Obviously noticing the mutual changes between the four elements, he didn't demand to make one of them a subject, but something else except these. He considers that genesis takes place without any decay of this element, but with the generation of the opposites by his own movement.
- ^ C. M. Bowra (1957) The Greek experience. Cleveland and New York. p. 167–168
- ^ C. M. Bowra (1957) The Greek experience. World publishing company. Cleveland and New York. p. 87
- ^ L. H. Jeffery (1976) The archaic Greece. The Greek city states 700–500 BC. Ernest Benn Ltd. London & Tonbridge. p. 42
- ^ Homer: Odyssey. 17.487
- ^ C. M. Bowra The Greek experience. World publishing company. Cleveland and New York. p. 90
- ^ 30.0 30.1 F. Nietzsche (1962) Philosophy in the tragic age of the Greeks.. Washington DC: Regnery, Gateway.
- ^ Simonyi, Károly. A Cultural History of Physics. Chapter 5.5.10 Back to the Apeiron? (CRC Press). April 7, 2012 [December 2, 2012]. ISBN 978156881329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23).
- ^ Bertrand Russell (1946)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NY. Simon and Schuster
- ^ C. M. Bowra (1957) The Greek experience. World publishing company. Cleveland and N. York. p. 168
- ^ O. Gigon (1968) Der Umsprung der Griechische Philosophie. Von Hesiod bis Parmenides. Bale Stutgart, Schwabe & Co. pp. 81–82
- ^ C. Castoriadis (2004) Ce qui fait la Grece 1. D'Homere a Heracklite. Seminaires 1982-1983. La creation humain II. Edition du Seuil. p. 198
- ^ M. O. Sullivan (1985) The four seasons of Greek philosophy. Efstathiadis group. Athens. pp. 28–31 (Edition in English)
- ^ C. M. Bowra (1957) The Greek experience. World publishing company. Cleveland and New York. pp. 63, 89
- ^ C. Castoriadis (2004) Ce qui fait la grece 1. D'Homere a Heraclite. Seminaires 1982–1983. La creation Humain II. Editions du Seuil. p. 268
- ^ <DK B1.>
- ^ Plato, Philebus 16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