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桶,又稱便桶糞桶恭桶虎子木馬子等,是指承接糞便尿溺廁所用具。馬桶的使用方式為坐式,與蹲坑式廁所(也稱為蹲式馬桶)相對。尿鑵、尿壺、尿盆等則僅限於承接尿液。

A Western flush toilet with a paper seat cover dispenser, waste basket, and toilet brush near the German-Austrian border

廣義上,馬桶可以作為各種廁所的別稱,如沖水馬桶

來歷和意義

編輯
 
孫吳青瓷虎子,南京市江寧區銅井新民金村出土,江寧區博物館
 
日本江戶時期的夜壺。由於男女生理構造的不同,這種壺狀小開口的夜壺僅限男用。

承接小便的器皿最先被直稱為「溲器」。在漢代,皇帝使用的便器被稱為「虎子」。例如《齊職儀》記載:「侍中掌乘輿服物,下至褻器虎子之屬。」到了唐代,因為避李淵祖父李虎名諱而改名「馬子」,後來演變為「馬桶」。[1]

馬桶是承接穢物的容器。用器物做馬桶、尿盆有輕蔑侮辱之意。例如《史記》載「沛公不好,諸客冠儒冠來者,沛公輒解其冠,溲溺其中」。

用貴重材料製造便器也是奢侈的代表。例如《宋史》記載,宋太祖見了孟昶用七寶裝飾的溺器,評價為:「汝以七寶飾此,當以何器貯食?所為如是,不亡何待!」並「摏而碎之」。

古代和近代

編輯
 
日本江戶時期的「便器」馬桶

古代、近代的馬桶一般為桶狀,有蓋以便隱藏臭氣。木製馬桶最為常見,但要經過塗漆等防水處理以免滲漏;也有陶瓷、金屬等制的。這些馬桶都需要不時傾倒和清洗。使用體形輕薄的馬桶還要當心,否則會偶爾坐不穩甚至傾倒。

清朝故宮中的皇室成員,入廁使用木襯錫、錫或瓷的有蓋馬桶,稱為官房。使用者坐在開圓口的便凳上,下置官房。在過去的上海,清潔夫(清潔工人)每天早晨拖糞車到各個街巷上,供住戶清空馬桶。[2] 當時「倒馬桶」是人們最討厭的家務活之一。

 
2009年拍攝的,南京最後一位倒馬桶工人的推車

還有人專門從事清潔馬桶的職業,但隨著城市居住條件的改善,從事此類職業的工人基本絕跡[3]

 
1830年代的歐洲椅式便桶

近現代時期的歐洲,平民一般使用夜壺,富人階層則使用帶有精緻裝飾的椅式便桶,由於隱私與衛生的關係,一般上椅式便桶會放置在一個小房間內作為廁所使用。而排泄物會被倒進離家最近的街道的排水溝里。

現代

編輯
 
沖水馬桶

第二次工業革命以後出現了現代的馬桶,那時技術能夠燒制需要2000度才能燒制出的的陶瓷,這種陶瓷能夠承受強大的壓力。最初的木質馬桶容易漏水,硬度不夠;石頭和鉛制,用瀝青、松脂和蠟來密封縫隙塑料的馬桶製作複雜,表面孔洞多,容易滋生細菌,同時體積笨重;塑料太貴且硬度不夠,木材的防水能力差,容易開裂,石材表面孔洞多,容易滋生細菌,同時體積笨重;玻璃製作工藝複雜,同時容易開裂;金屬泡在水裡容易生鏽,即使是不鏽鋼。第三次工業革命後,1964年,一位美國人Arnold Cohen,為了方便照顧他患病的父親,研發出一種集沖洗和烘乾為一體的高級坐浴設備並申請了專利,正式宣告智能坐便器品類誕生。二十世紀後半葉,日本TOTO株式會社從Arnold Cohen手裡買下專利,並經過二度開發,在原來的基礎上加入座圈加熱、暖風烘乾、除臭等新功能,使得新的產品變得易用而智能。在現代,除了尚未接通上下水管道的地區還使用上述傳統馬桶之外,馬桶一般指坐式的沖水廁所。和舊式馬桶一樣為坐式,但糞尿通過沖水從下部排空,免去了傾倒和清洗。

 
現代坐便器。反覆使用的坐便器用不鏽鋼搪瓷製造,以便於清洗消毒;一次性的則多為塑料製作

另外,因臥床而不能正常如廁者使用的墊在臀下的扁平的坐便器,有時也被稱作馬桶。

尿盆

編輯

尿盆又稱尿壺等,功能與馬桶類似,但只用來承接尿溺。舊時的尿壺經常在晚間置於臥室內,以便人們不出溫暖的臥室就可小便,因此也稱夜壺。

 
歐洲的陶瓷尿盆,男女均可使用。

歐洲直到19世紀使用的尿盆一般為陶瓷製的有蓋碗形,平時置於臥室床下。沖水廁所出現以後被逐漸淘汰。

相關條目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雲麓漫鈔·卷四》:馬子,溲便之器也。本名虎子,唐人諱虎,始改為馬。
  2. ^ [ 舊上海的「糞大王」和「倒老爺」]
  3. ^ 南京剩最後一個職業倒馬桶人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0-11-23.